嘲諷,是批評的有力手段,但要學會合理利用。至少,有這么幾點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嘲諷的妙處在于“綿里藏針”,理性而幽默的聲音更有力量,叫罵式的嘲諷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媒體公信力。
第二,要區(qū)分批評的對象是不是弱勢群體。趙本山的小品,在有些國家之所以不受歡迎,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嘲諷或者模仿的對象多是弱勢群體,而這是對觀眾的一種冒犯。
第三,要區(qū)分被批評者所犯的錯誤,是有意還是無意、是惡意還是善意。如果是無意犯的錯誤,或者好心辦了壞事,那顯然更適合用一種寬容、理性的態(tài)度去提醒,嘲諷未必合適。
媒體工作者千萬不能忽略一個問題:當你在公共媒體上使用“嘲諷”手段時,你面對的不是被嘲諷者一個人,而是全體受眾。處理得好,受眾都覺得解氣、痛快;處理不好,冒犯的是受眾。
要記住,說“正面的反話”,效果要比直接“叫罵”更好;問幾個“為什么”,比直接譴責要好;關(guān)鍵節(jié)點上的辛辣諷刺,比不分輕重的“全面批評”要好;幽默的調(diào)侃,比火冒三丈的抨擊要好。
嘲諷化為文字,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有轉(zhuǎn)化、分析、吸收的過程,文字的不理性,在這個過程中會得到部分消解;嘲諷如果通過口語方式表達(比如電視、廣播),受眾因為缺乏這一轉(zhuǎn)化吸收過程,感觸到的“非理性”色彩會更濃烈,加上部分主持人善于通過語氣來強調(diào)某種語言色彩,嘲諷帶來的沖擊就會更劇烈。時間一長,容易給人帶來“媒體無容人之量”的錯覺。
(高金國文,摘自2014年第2期《青年記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