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葆霞
[摘 要]針對高中文言教學更多地重視言而輕文的現(xiàn)狀,在教學中試圖通過教學實際操作來讓學生從另一角度去感悟經(jīng)典的魅力。如何讓文言經(jīng)典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做了一點嘗試。
[關鍵詞]文言教學;思想交鋒;多重解讀
《庖丁解?!愤@篇文章我教過多次,回想起來實際上每次都不滿意。因為課時的原因,每次大多以翻譯為主,即以功利性的解決問題為主,讓學生記住知識點,其它就“淡化”了。特別是沒有讓《庖丁解?!分兴w現(xiàn)的思想的光芒照亮學生,沒有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增加精神的鈣質(zhì),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家園。
我十分清楚文言教學的宗旨,處理好文與言的關系。如何能更有效發(fā)揮經(jīng)典的作用?我也在思考。所以我在文言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對莊子的文章上課前做了精心的的準備,對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做了較大的調(diào)整,主要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來分析《庖丁解牛》的思想意義,效果很好。
第一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引導學生認識庖丁成功的原因,這是引導學生認識的第一次層次,現(xiàn)在的學生都渴望成功,但不細致研究為什么會成功,他總以為會像電視劇一樣好玩,有許多人幫助他很快就能成功。實際上,他并不了解世事之艱難,所以,以《庖丁解?!窞槔龑W生分析其成功之原因,會對學生有很多啟發(fā)。一般來說,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歡出書,用他的親身經(jīng)歷教給世人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如果庖丁也要寫一本——《庖丁論人生》,那從這本書中我們應該可以看到那些人生道理呢?現(xiàn)在小組討論,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jīng)歷來談談,課本中的哪些情節(jié)、文段教給我們怎樣的道理。學生經(jīng)過充分討論,得出自己的認識: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了解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抓住本質(zhì),用心處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順其自然,不強求;
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避開鋒芒,從長計議;
以無厚入有間——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為遲,動刀甚微——不莽撞,謹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斂鋒芒,低調(diào)做人;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的思維在原有基礎上的升華,即研究學生思維上的盲點,引導學生考慮庖丁的心態(tài),通過再次研究作品,學生在思維上有了新的突破。
雖然做庖丁,地位卑微但庖丁不自卑,不認命,他下決心不做普通的庖丁。燕雀也有鴻鵠之志,平凡人也要有偉大的志向;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雖然做著最為卑微的工作,但他有著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庖丁解牛,文惠君觀看。作者以寫動作為主,一連用了五個動詞:解、觸、倚、履、踦(總動作為“解”;分別描寫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動作為觸、倚、履、踦)來鋪排描寫,準確凝練;這簡直是一系列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除了精當?shù)膭釉~選用之外,作者還運用了摹聲的修辭手法,用了兩個貼切的擬聲詞:“砉”、“騞”,來描摹他解牛進刀的聲音,用兩個比喻“桑林之舞”、“經(jīng)首之會”,生動描繪出庖丁解牛動作的節(jié)奏感,突出刀鋒之犀利、靈動、飄逸,所到異乎尋常。作者寫庖丁解牛時突出其刀聲之悅耳,仿佛不聞牛之慘叫,暗示了牛似乎在毫無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作者通過對庖丁優(yōu)美和諧的動作的刻畫及悅耳的刀聲的引人入勝的描寫,不僅強調(diào)說明了庖丁技藝之爐火純青、出神入化,更顯示出了他做事的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做事不淺嘗輒止,而要永遠不停止追求的腳步。庖丁解牛創(chuàng)造了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三年內(nèi))“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也”。(不懂規(guī)律)
庖丁學解中的頭三年,心無旁騖,精力高度集中,達到對外物(除牛之外)無所感知的境界?!@是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三年后)“未嘗見全牛也”(目無全牛)。(懂得規(guī)律)
庖丁動手解牛時而又“未嘗見全牛也”,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闯扇?,而是把它看成可以類似積木之類可以拼裝、拆卸的東西。這說明他已經(jīng)完成了對必然王國的認識,行將踏進自由王國的境界了?!@是第二境界。
第三境界:“以神遇而不以自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運用規(guī)律)
十九年后,當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進入了一個異乎前兩個境界的嶄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贝藭r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動批郤、導窾,避開技經(jīng)肯綮與大軱,從容來往于彼節(jié)者之間,游刃有余,把又臟、又累、又笨重、又麻煩的解牛活計,干得漂亮極了、飄逸極了?!@是第三境界
這種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只有通過長期的解牛實踐,才能獲得解牛之“道”。規(guī)律的洞悉、掌握和嫻熟的運用,全在于長期的專注的實踐。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生寫一篇如何追求現(xiàn)實人生的論文,從中評出優(yōu)勝者下節(jié)課大家再評論。
在最后的這節(jié)課上,同學們共同選出三篇文章,大家首先研討《淡泊人生》,糾正對寓意理解的偏差;然后研讀比較好的成果《探索?成功》,深入理解寓意,最后在多重解讀的部分,引入《享受過程》,做個性化解讀的范例。并且,我刪除了沒有實際效果的環(huán)節(jié),而增添了學生的多重解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的認識能進一步深化,也使《享受過程》這篇具有個性眼光的文章自然地呈現(xiàn)給學生。通過研討學生論文,理解寓言形象的多重含義;通過評價學生論文,提高學生探究及審美能力。學生們踴躍發(fā)表個人見解。學生們通過思想交鋒深化了認識。學會了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有交鋒,就說明學生是在思考問題。如果能堅持這樣去做,學生的思維能力將會得到提高,探究能力將會增強。
調(diào)動學生真正思考是教師永遠的目標,培養(yǎng)大寫的人任重道遠,高中文言教學還是能讓學生真正有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