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敏
(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部,江蘇 蘇州 215123)
南宋出版家陳起出版設計、編輯方法研究
馮敏
(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部,江蘇 蘇州 215123)
本文對南宋出版家陳起的出版設計和編輯方法進行了研究。從內容上講陳起對所編刻書籍常常親自編輯,精心取舍,除了選稿時的嚴守標準外,還表現(xiàn)在他整理記刻唐人詩文別集上,編輯方法多種多樣,本文著重討論陳起在出版過程中稿件的獲取。
南宋出版家陳起 出版設計 編輯方法
南宋出版家陳起刻書質量之高,是得到盛譽的。清人法式善在《存素堂文集·跋〈江湖小集〉》中言:“舊本提宋陳起編……世所藏宋善本,皆其所刻,又稱陳道人雕版者也。”清人楊守敬在《日本訪書志·披沙集》中稱:“蓋陳氏在臨安刊書最多,而且精也。今觀此本,刻印雅潔,全書復完美無缺,信可寶也。”這些都可以證明陳起的刻書內容和形式都很精美。
從內容上講,陳起對所編刻書籍常常親自編輯,精心取舍,這與其身份有關。他不僅是個書商,還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詩人。他在選擇出版時必然體現(xiàn)了其作為一個文化人的審美情趣、創(chuàng)作風格乃至思想價值趨向,這表現(xiàn)在他選擇出版江湖諸集以至于形成一個詩歌流派,被時人稱為“氣貌老成聞見熟,江湖指作定南針”(葉茵《贈陳蕓居》)。再者,陳起對所出的每首詩歌都斟酌再三,慎而又慎,眼光獨到。據張至龍《雪林刪余》自序:
予自髫齡癖吟,所積稿四十年,凡刪改者數四。比承蕓居先生又為摘為小編,特不過十四之一耳……予遂再挽蕓居先生就摘稿中拈出律絕各數首,名曰《刪余》……蕓居所刪,非為蕪滓設,特在少而不在多耳。
張至龍在當時亦有名,可陳起不迷信“大家”,只論作品,在通觀全稿后,根據自己的標準,多次刪定張至龍的詩稿,在編審過程中付出辛勤的勞動,而且得到作者的肯定。編者與作者雙方本著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通力合作,共同為提高出版物質量作出努力。
除了選稿時的嚴守標準外,陳起在出版時還忠于原著,不以己意妄改前人著作,盡量保存書籍原貌。葉德輝在《郎園讀書志·李群玉詩集》中對此有記述:
明郎瑛《七修類稿》言陳道人刻詩,于缺字處多以意補,今觀此集,缺而未補者正多。
陳起編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和精于??钡膽B(tài)度,可能與當時學者整理古籍的風氣有關。在這一點上,陳起所刻書與一般的書坊刻本質量自然兩樣。
陳起刻書內容之精還表現(xiàn)在他整理匯刻唐人詩文別集上。為了使自己的出版物不成為別家出版的簡單重復,而很快被湮沒,陳起選擇出版了一些不太出名的“小家”,以獨特的出版內容搶占有限的市場份額,適應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這種方法直到今天,也是出版商用來提高自身生存競爭力的一種有效方法,更是從長遠角度提高整個出版質量的保證。這個恐怕就不是從編者自身的審美要求、價值趨向出發(fā)的了,而是出版者充分考慮到讀者、社會的需求,自覺地調整自身的選題出版計劃。陳起的出版活動反映了某些現(xiàn)代出版理念,是古代出版者在長期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所以我們在研究編輯出版時,常常將陳起父子稱為我國古代“最早的職業(yè)編輯”(姚福申在其《中國編輯史》中就用了這樣的字眼)。
內容是出版物的靈魂,形式同樣重要。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只有同樣高質量的刊印裝幀形式才能受到愛書者的珍視。據現(xiàn)存書籍看,陳起刻書的形式大致為:
版式。每行有直線,上下左右有黑粗線,即“四周雙邊”。南宋刻書大體為“四周雙邊”,不同于北宋的“左右雙邊”的版式,其欄線粗細有則,行格之間疏朗雋美。
行款。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幾成定制。雖然陳起刻書多為隨到隨刻,而非成于一時,尤其是他出版的江湖諸集,大多保持這一規(guī)格(現(xiàn)所見皆是),成為書棚本唐人集的判定刻本的依據之一。
版口。黑口,有上魚尾,其下記有集名、卷數。
字體。字體嚴整,端莊秀雅,近似歐體。北宋刻本多為歐陽詢字體,南宋時已經摻雜柳、顏字體,陳刻襲古制仍用歐體。
其他,如紙張用墨情況,因經歷多年,書多陳舊,較難看出紙墨之色,但僅看其字跡仍清晰可見,當時的用料精良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其所刻《唐女郎魚玄機詩集》字體雋美,刀法剔透,紙墨精良不可多得,是歷代藏書家的珍品,《四部叢刊》亦以此本為底本影印。即使與監(jiān)本《周易正義》、私刻本廖瑩中“世彩堂”刻《昌黎先生集》,這些受前人推獎備至的刻本相比,也毫不遜色(參見蘇州大學戚??挡┦空撐摹豆糯鷷谎芯俊罚颖O(jiān)雕印的經書,一方面由國家派專人精心??保环矫嬗擅視鴮?、精工雕刻,自然是質量上乘的佳品,然其所刻多為儒家經典,面向的只是較少的士人讀者群。私刻或稱家刻是指由私人出資校訂刻印的,限于財力,不可能一家出版很多種書,但校訂往往比較細致,多采用精選的善本,而且大多不惜工本,務求奢華、力求精華,以達到標榜家學淵源和垂名后世的目的。張之洞《書目答問》中對這一點有如下闡述:
凡有力好事之人,若自揣德業(yè)學問不足過人,而欲求不朽者,莫若刊布古書之一法。但刻書必須不惜重費,延聘通人,甄擇秘籍,詳校精雕。其書終古不廢。則刻書之人,終古不泯。
可是精工細作,務求奢華的家刻本到底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因而不會大量刊印,流傳亦不廣,終不及坊刻本普及。從此角度而言,倒是坊刻本充當更重要的保存古籍和傳授文化、開啟民智之功用。更何況據《天祿琳瑯書目》記載,在宋代非官方的出版物中,以“趙、韓、陳、岳、廖、余、汪”七家刻印書籍最精美,“陳”是指陳起主持的陳宅書籍鋪,其余六家皆為私刻。將陳起所刻書籍與最精美的私刻并提,可見陳刻的質量之高深受贊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陳起將書價定得很低,使得一般的人都能方便地獲得,“收價清于賣卜錢”(周文璞《贈陳宗之》),可能也與當時物價相關,印刷術造紙術的發(fā)展相應地降低了刻書的成本,加上當時刻書興盛,書籍大量涌現(xiàn)是一個原因。
編輯方法多種多樣,本文著重討論陳起在出版過程中稿件的獲取,即“組稿”。
(一)對前代書籍的收集和積累。兩宋時期,私家藏書很普遍,江正、宋敏求、王欽臣、李淑、葉夢得、鄭寅、晃公武、尤袤、陳振孫、周密等皆以藏書聞名。藏書是因為刻書興盛、書籍普及,而圖書的收藏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刻書、刻好書。
陳起的居所“蕓居樓”實為他的藏書樓,樓內書積如山,“四圍皆古今”(趙師秀 《贈賣書陳秀才》,《武林往哲遺書》第十冊《蕓居乙稿附錄》)、“案上堆書滿”(張弋《夏日從陳宗之借書偶成》,《武林往哲遺書》第十冊《蕓居乙稿附錄》)、“良田書滿屋”(周端臣《挽蕓居》,《武林往哲遺書》第十冊《蕓居乙稿附錄》)。這就有條件整理、匯刻前代(主要是唐代的)詩文別集,才有時人對他的描述“料君閱遍興亡事”(葉茵《贈陳蕓居》)、“兀坐書林自切磋,閱人應似閱書多”(危稹《贈書肆陳解元》,才為他贏得“書畫堪追晉,詩刊欲遍唐”的美名。且當時愛書人“有錢不肯沽春酒,旋買唐詩對雨看”(趙汝績《柬陳宗之》)。
另外,陳起還有一個獲取書籍的方法是“收購”,有詩為證。葉紹翁在《贈陳宗之》中云:“隨車尚有書千卷,擬向君家賣卻歸?!贝罅肯驎r人收購圖書,是為出版商從中挑選更好的更有價值的版本,從而進一步擴大這種版本的影響。正是在這一點上,陳起的書坊對保存唐五代乃至更早的古籍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重視編著往來,與當時詩人保持良好的關系,常常能得到作者最新的第一手稿件。陳起直接向作者索稿的方式類似于現(xiàn)代出版社的作者約稿,這方面的例證有趙師秀“屢索老夫吟”(《贈賣書陳秀才》),黃文雷在《看云小集》中的自序云:“蕓居見索,倒篋出之?!鄙踔劣械淖髡咧鲃影言姼褰唤o陳起,許棐《梅屋四稿》自題云:“右甲辰一春詩,詩共四五十篇,尋求蕓居吟友印可,棐皇恐?!薄熬行驴毤奈?,我逢佳處必思君”(《陳宗之迭寄書籍小詩為謝》)也可見編者與著者間的親密友誼。不僅如此,陳起還出借圖書,“得書愛與世人讀”(葉茵《贈陳蕓居》)、“賒書不問金”(黃簡《秋懷寄陳宗之》)。如此不僅可以招攬生意,還可以為一些家貧的學士提供閱讀的場所,這種對圖書的開放性的態(tài)度要比古代許多以藏為主密不示人的藏書家貢獻要大得多。所以他的書肆還成了當時文人詩客的文學聚會場所,更在詩人們的作品中屢有反映,如“每留名士飲”(趙師秀《贈賣書陳秀才》)、“雪夜清談至夜分”(劉克莊《贈陳起》)、“留客談元坐忘倦”(武衍《謝蕓居惠歙石廣香》)等。陳起出版了江湖諸集,從不感到稿源匱乏,無疑得益于這種友誼的支持。
(三)采用當時已經刊刻的現(xiàn)成作品。如《江湖小集》中的樂雷發(fā)《雪磯叢稿》便是一例。樂在自序中說:
仆非能詩者,而亦好作詩。早游諸老之門,或謂可與言詩。比歲,渝江羅季海、西湖胡春江,間亦采而刊之……嘗得李抑抄書,必欲為之刻梓,即嘗謝之。繼而友人朱嗣賢、何堯卿,捐泉市梓,又有請焉。辭之再四,而請益堅。余詩本無可傳,而諸賢之軫念者如此,仆不得辭矣。
可見樂詩在陳起刻印之前,早有羅季海、胡春江、朱嗣賢、何堯卿等人刊刻過,陳起是重刻。這符合當時的書坊刻書情況,為了贏利而爭相刻印暢銷的書籍,畢竟南宋時候還沒有健全的關于版權的法律法規(guī)。陳起作為一個書商,雖然竭力想保持自身特色,刻印自己精選的唐宋人別集,可是由于種種主客觀因素,還是未能完全避免刻印選題的重復,不可避免地表現(xiàn)出狹隘性與局限性。其實這一問題即便在現(xiàn)在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試看近年來上海古籍出版社與中華書局在整理出版古籍上也有諸多交叉與重復,不妨對此持辯證的態(tài)度。雖說是出版資源的一種浪費,但對讀者未必是壞事,也是多一種選擇,對書籍的流傳有利。
陳起選擇睦親坊作為書籍鋪,可見他的經營頭腦。據《西湖游覽志》卷十三記載:“弼教坊,俗稱狗兒山巷,宋名睦親坊,今有睦親井尚存,有宗學在焉。先是,宋分宗子為六宅,宅各有學。南渡后,惟置睦親一宅。紹興四年,始置諸王宮大、小學。嘉定九年,改宮學為宗學,凡曳籍玉牒者,無間親疏,皆肄業(yè)焉?!奔热辉谖ㄒ坏摹盎始覍W院”旁,士人的購買能力相對而言當然是比較強的,陳氏的書籍鋪也就是旺鋪,這為他實現(xiàn)編輯思想和操作編輯思路奠定了經濟和讀者群的雙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