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琴
杜威說,讀書是一種探險,如探新大陸,如征新土壤;佛蘭西也說過,讀書是“魂靈的壯游”,隨時可以發(fā)見名山巨川,古跡名勝,深林幽谷,奇花異卉。讀書真可謂是一件高興之極的事情,可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將讀書功利化了?,F(xiàn)在讀書的心態(tài)主要有這幾種:一是為讀書而讀書,沒有明顯的目的;二是為了考上一所好大學;三是為了古人所說的“修身養(yǎng)性”,提升氣質(zhì)。前兩種人肯定是讀不出樂趣了:因為第一種人他沒有理想,沒有奮斗目標,“不是我想讀書,是父母硬要我來讀書的”,這樣的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這樣的人會有怎樣的出息;第二種人目標倒是很明確,讀書就是為了考個好大學,將來混個好前程,如此的功利,抱著企圖去讀,又怎會讀出樂趣。只有那種以修養(yǎng)個人外表的優(yōu)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
那到底應(yīng)該讀什么書呢?當然是讀經(jīng)典,讀書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魯迅先生曾經(jīng)這樣比喻說:“我看現(xiàn)在青年的常在問人該讀什么書,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銅的欺騙。而且一識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識得了硫化銅,一舉兩得了?!毙睦锵扔辛诉@個數(shù),就可隨著自己的喜好和專業(yè)選定一些須要精讀的書。張愛玲、畢淑敏、林清玄、余秋雨等名家的書,尤其要多讀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情境教育的詩篇》《魅力教師的修煉》》等,其中很多的思想精華讓人獲益匪淺。
那怎樣去讀呢?林語堂曾講過:“李清照夫婦典當衣服,買碑文水果,回來夫妻相對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們向往不已。你想他們兩人一面剝水果,一面賞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經(jīng)籍,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得了讀書的真味?!焙芏嗳耸遣豢赡芟褛w明誠夫婦那樣,但品讀肯定是有方法和樂趣的。當夜深人靜、晚風輕拂之際,坐在自己的房間里,擰開一只小臺燈,調(diào)好一杯香濃苦澀的咖啡或者一杯清茶,捧出書來,心便進入了一種寧靜的意境,隨著書中的情節(jié)或悲或喜。
讀書就像品云南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
苦呢,一是在讀的時候,先要解其言,尤其是古代優(yōu)秀的散文,必須要攻破語言文字關(guān)。當然要攻這道關(guān)的時候,要先作許多準備,用許多工具,如,字典和詞典等工具書之類。這是當然的事,這里就不多談了。二是中國有句老話說的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如果僅只局限于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所以必須花費心力把玩文字,體味語言背后所隱含的真意。會讀書的人能把死書讀活,不會讀書的人能把活書讀死,把死書讀活,就能把書為我所用,把活書讀死,就是把我為書所用,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
在讀書時,不妨向老黃牛學習,將咽進去的東西,隨時再拿出來嚼嚼。回味,需要反復咀嚼且品味,就像吃豆腐干,嚼過來嚼過去,臨了吞下細細的香末,還有余味在口中?;匚稌械那楣?jié)、細節(jié),哪怕是一句話,有時都可令讀書人感到哲理無窮,視為至寶。行走在路上,觸景而突然想起曾經(jīng)讀過的文章;遇到問題,腦海中即刻蹦出現(xiàn)成的應(yīng)對之法。多一點回味、多一點思考、多一點分析的人,往往是那些好讀書、多讀書、善讀書之人,也是閱歷豐富、底氣十足之人。難怪林語堂說:“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來?!?/p>
笛卡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讀上這樣一本好書就會使你在閱讀中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yǎng)性靈。愿大家一輩子與書為友,一輩子行走在書香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