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人們的產權意識、維權意識日益覺醒。而現(xiàn)實生活中,因土地、林產、房產等權屬不清導致的社會矛盾層出不窮,給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造成巨大壓力,也使社會管理付出了高昂成本。
在歷時七年的艱苦努力之后,“不動產統(tǒng)一登記制度”終于走上前臺。面對這一新政,人們心態(tài)各異。
以前,方正縣方正鎮(zhèn)慶豐村村民王福泰沒少為備耕貸款發(fā)愁:“拿不出抵押物,就得找多戶聯(lián)保。找聯(lián)保戶不容易,銀行一戶戶核實信用情況更難,辦理手續(xù)麻煩,程序還多?!爆F(xiàn)在,王福泰只要拿著“土地證”到農村信用聯(lián)社就能直接辦理貸款,“一般每坰地可以貸款1~5萬元,當天貸,當天就能用!”
王福泰用來貸款的“土地證”,是2014年方正縣給農民發(fā)放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2011年7月,方正縣被確定為“全國首批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縣”之后,用兩年多時間完成了全縣農村土地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如今,只要工作人員登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管理系統(tǒng)”,再輸入村民的名字,其承包土地的位置、面積、地類、四至范圍以及經營權流轉等信息一覽無遺。
采訪中有農民告訴記者,以前他們對流轉土地有不少顧慮,擔心流轉出去以后要不回來。而今,一紙土地確權證讓他們心里踏實了:“把證揣兜里,走哪兒都不怕?!?/p>
土地承包經營權屬于不動產物權,以登記為其公示方法,不經登記不發(fā)生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5]6號)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承包方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即以轉讓、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fā)包方請求確認該流轉無效的,應予支持?!?/p>
最近,一條“以人均居住面積80平方米作為房產稅開征點”的傳言在網絡上被大肆擴散,讓不少“多房族”感到了壓力。于是,一些心里沒底的“多房族”開始著手處理閑置房產了。
家住哈爾濱的私營企業(yè)主饒先生名下有四套房產,每套房產的使用面積都在100平方米以上,除了在群力新區(qū)一處自己居住的房產,其余三套分別在遼寧葫蘆島、山東威海和海南三亞。聽說實行不動產統(tǒng)一登記后很有可能開征房產稅,他就把威海和三亞的兩套房產掛到了中介公司。因為急于出手,他允許中介公司以低于市場價10%的價格成交。在《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頒布之前,他賣出一套在三亞的房產。有親戚說他“虧大了”,可他覺得“早兌現(xiàn)早省心”。
采訪中發(fā)現(xiàn),部分房屋中介多拿不動產統(tǒng)一登記“說事兒”。記者以業(yè)主身份走進一家房屋中介,一位中介人員鼓動說:“看新聞了吧,要是你名下有多套閑置房產的話,現(xiàn)在賣房時機正是時候。要是等房產稅落地再賣,那就晚了?!?/p>
在記者隨后走訪的十幾家房屋中介公司,幾乎每家都會提到“不動產登記就要實行了”。
2014年12月23日,有近萬名網友參與新浪樂居網發(fā)起的關于不動產登記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61.7%的網友認為“不動產登記條例實施后,房價會開始下跌”;也有30.2%的網友認為,“房價的走勢不好說”。
盡管《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已明確做出“不得將查詢獲得的不動產登記資料用于其他目的”等規(guī)定,但似乎仍阻攔不了“以人查房”的民間猜想。由于貪官多用不動產來隱匿非法所得,一些網友預言,不動產統(tǒng)一登記將產生震懾效應。
這種推論似乎有跡可循。記者的一位朋友這幾年一直想在北京給兒子買房。2014年9月,他從一個同學那里偶然聽到一則現(xiàn)房急售信息,“海淀區(qū)四環(huán)、300平方米、售價1000萬元”。老王動了心,但最終因為一時湊不齊房款而抱憾放棄。事后,他跟記者感慨:“起碼值3000萬元的房子才賣三分之一的跳樓價,八成是房主怕不動產登記之后攤事兒。”
2014年,新華網發(fā)展論壇曾就“登記信息到底該不該公開”的話題做過民意調查。結果顯示,45.71%(2086票)的網友贊成信息公開,認為“公開益于反腐制度建設”;53.64%(2448票)的網友則持反對態(tài)度,認為“信息公開不利于尊重個人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