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琴,高 薇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髖關節(jié)疾病發(fā)病率日益升高,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1]。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治療髖關節(jié)疾病最終最有效的手段,它可以有效緩解疼痛、恢復髖關節(jié)功能、提高日?;顒幽芰?,給病人提供一個功能良好且無痛的關節(jié)[2]。但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病人要在護士的健康教育下積極地進行康復運動,老年人由于自身年齡、文化程度、認知能力等問題,使得傳統(tǒng)文字式的健康教育很難真正讓病人掌握并運用。微信隨訪是利用手機免費語音短信的功能和視頻儲存功能向特定人群發(fā)送疾病相關知識,加強健康教育,鼓勵病人參與疾病自我管理,是一種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在社會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病人及時獲得健康指導和咨詢的最佳途徑[3]。為了提高THA病人術后康復效果,我院對41例老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出院病人實施微信隨訪,取得了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鹽城某三級甲等醫(yī)院住院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病人81例。納入標準:①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關節(jié)功能障礙擬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病人;②年齡>18歲,思維正常,能進行語言溝通,在知情同意的原則下自愿參加本研究;③文化程度初中以上;④出院后能夠進行電話聯(lián)系,病人本人會使用微信,或家庭成員能夠使用微信,并可以及時將微信內容傳達給病人。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的慢性疾病及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者;②經檢查無法進行手術者;③曾經接觸過類似研究者。將符合入選標準的住院病人根據出院時間的順序排序,按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中,男29例,女12例;年齡61.51歲±12.45歲;對照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62.03歲±11.96歲。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guī)出院宣教康復指導,包括醫(yī)院組織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健康教育講座、THA病人聯(lián)誼會等,并在術后1周、1個月、3個月分別進行電話隨訪,在出院后1個月、3個月進行門診復診,由康復科醫(yī)生進行關節(jié)評分(病人手術后的3個月為康復治療的最佳時間,之后有下降趨勢[4])。
1.2.2 研究組 研究組采用微信隨訪。由專人負責,根據病人需求,通過微信的方式傳送教育內容(參照WHO推薦的髖關節(jié)置換病人健康教育內容,結合實際情況,由國內外權威專家修改制定)、復查時間,通過網絡進行互動教育,解除病人對疾病的疑慮。建立髖關節(jié)置換術出院病人微信群,每天19:30~21:00參與互動健康教育活動,共3個月。在接受常規(guī)出院宣教康復指導的同時按照出院電話回訪程序進行院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包括:①術后2周~4周進行肌力訓練、關節(jié)活動范圍訓練、起床活動、上床活動、坐位練習、立位練習、步行練習、上下樓練習;②術后5周~12周進行肌力抗阻力訓練、關節(jié)活動范圍訓練、負重與行走訓練、穿鞋襪訓練[5]。出院后每半個月根據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在微信平臺上傳輸視頻和康復訓練圖片內容。研究組復診時間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①髖關節(jié)功能。采用目前國外最常用的Harris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主要內容包括疼痛、功能、關節(jié)活動度以及畸形4個方面,其中功能部分包括系鞋帶與穿襪子、行走是否需要輔助器、坐椅子、上汽車、跛行、行走距離、爬樓梯等7項,每項都規(guī)定有不同的分值,最后匯總所得分值,90分~100分為優(yōu),80分~89分為良,70分~79分為中,70分以下為差。②功能獨立性。采用FIM量表綜合評估軀體功能和獨立生活能力,評估各階段治療效果,確定病人所需護理量或幫助時間,指導護理工作,評估康復效果。評定標準:7分為完全獨立,6分為輔助獨立,2分為完全依賴。FIM總評分最低18分,最高126分,總分108分~126分為完全獨立,54分~107分為部分依賴,18分~54分為完全依賴。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 出院3個月研究組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
2.2 兩組病人功能獨立性測評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功能獨立性測評比較 例(%)
3.1 微信隨訪可促進病人髖關節(jié)功能康復 髖關節(jié)置換術作為目前骨科領域最成功的手術之一[6],可提供無痛而且功能良好的關節(jié),減少了老年人由于長期臥床導致的各種并發(fā)癥。但是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并不能完全恢復到理想的狀態(tài),需要進行循序漸進的康復運動。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病人出院后3個月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微信隨訪可以優(yōu)化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病人的健康教育效果,提高遵醫(yī)行為,促進關節(jié)康復。分析原因主要為全髖關節(jié)置換病人以老年人為主,老年人由于年齡大,記憶力較差,面對大量的醫(yī)療信息不能及時掌握。目前臨床出院延續(xù)護理通常采用電話回訪。在臨床工作中,有時會出現(xiàn)病人未能及時接聽電話而遺漏健康教育的情況發(fā)生。在教育形式上電話回訪為口頭教育,所以不能及時有效地向老年人傳遞健康教育的信息。微信隨訪以文字、圖片、視頻等直觀的形式,將出院后健康教育內容快速、準確傳輸到病人手機上,同時可以避免電話回訪時,病人未能及時接聽到電話而遺漏教育事件,而且能加深病人印象,促進功能恢復。
3.2 微信隨訪可增強病人戰(zhàn)勝疾病信心 微信隨訪使具有共同話題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的教育形式。具有簡便快捷性、經濟性、知識性、可接受性等特點[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病人術后3個月完全獨立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微信隨訪中可以利用同伴教育,增強病人戰(zhàn)勝疾病信心,克服康復鍛煉中的問題,減少對他人的依賴。分析原因可能為在微信教育中,髖關節(jié)置換病人可以在一起相互探討疾病知識、康復鍛煉近況、康復鍛煉心得體會。護士還可以讓關節(jié)恢復良好、關節(jié)評分為優(yōu)秀的病人分享經驗,進行同伴教育。同伴教育者由于自己也是關節(jié)置換病人,對自身疾病相關知識的體會和護理問題有切身的感受,他們更能了解作為一個關節(jié)置換術后病人的需求和內心感受。同伴間通過疏導、支持、安慰、幫助、鼓勵等措施,減輕部分病人的負性情緒,引導病人以積極的心態(tài),樹立戰(zhàn)勝疼痛的信心和勇氣。但是研究組病人在出院1個月的獨立能力并沒有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能原因為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病人術后肢體功能完全恢復需要較長時間,一般為6個月[8],所以微信隨訪的優(yōu)越性并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全體現(xiàn)。
3.3 微信隨訪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微信隨訪在教育形式上能夠更貼近病人的需求,提高教育效果,促進病人康復。但是微信隨訪作為現(xiàn)代化的新興事物,老年病人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并不能完全享受該項服務帶來的便捷,所以本研究只針對能夠運用微信技術的文化層次較高的老年人,或者依靠家庭成員進行微信教育。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程度迅猛提升的今天,微信隨訪是提高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病人出院后康復護理有效、經濟而簡便的措施。但在微信隨訪的實施過程中應考慮到研究對象本身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式。
[1] Felson DT.An update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J].Radiol Clin North Am,2004,42(1):1-9.
[2] Talmo CT,Robbins CE,Bono JV.Total joint replacement in the elderly patient[J].Clin Geriatr Med,2010,26(3):517-529.
[3] 楊敏.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6(7):72-76.
[4] Lin PC,Chang SY.Functional recovery among elderly people one year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J].Nurs Res,2004,12(1):72-82.
[5] 霍艷紅,李晶.電話回訪式健康教育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出院患者中的應用[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1,32(2):161-162.
[6] 蘇冰梅,蘇冰蓮,譚富海.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髖關節(jié)脫位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1):39-40.
[7] 秦相義,邵慶風,聶家琴,等.短信教育對血液透析間期病人體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42):311-313.
[8] 張淑艷,劉雨晴.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3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5):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