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靜
學生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常常面臨無材料可用的尷尬局面。議論文寫作需要豐富翔實的論據,而豐富翔實的論據離不開積累。人們常說“厚積而薄發(fā)”,強調的就是積累的重要性。但是中學生學習任務重,缺乏寬裕的時間和從容的心態(tài)來積累寫作素材,因而常常導致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
其實,學生在寫作中真的沒有可用的素材嗎?答案是否定的。實際情況是學生缺乏對素材的發(fā)現和挖掘,要想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有效地解決議論文缺乏鮮活論據的問題,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內求”,即把目光投向課本,深入挖掘并恰當使用課本資源,使課本資源成為服務于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
新課程標準指出:“不同階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查學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們占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p>
通過積累,學生具備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使寫作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坝辛嗽搭^才會傾注出起初的水來”,擁有了豐富的知識和充足的材料,一旦有機會表達,它就會將之靈活生動地運用于寫作實踐中,擁有了“車薪”自然容易煮開“杯水”。積累得很多,思路就開闊,寫起來就比較順手。
課本就是這樣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只是學生沒有有意識地去開掘罷了??梢院敛豢鋸埖卣f,語文教材是一座富礦,等待著學生去開發(fā)。問題在于不少學生身在寶山而不知山中有寶,空手而回,留下了遺憾。如果能靈活運用好課文中的素材,一定能克服作文寫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吹”的難題,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課本資源作為寫作中的素材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關注以下三類資源:
一、課本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跡材料
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作者,他們的文章和道德都堪稱楷模,他們身上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他們中的許多人是人類的精神豐碑。如,孔子、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陶淵明,魯迅、巴金、曹雪芹等大量作者。如果能較為全面地理解這些作者的生平事跡,借助所學課文加深對他們精神價值的理解,就能有效地將他們化作寫作的重要素材來源。
比如,孟子這一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學生學過他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魚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國也》等文章,聽過 “孟母三遷”的故事。學生可以借助這些文章的學習,更全面地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跡,進行梳理、積累,使這一課文作者成為有效的寫作素材。
二、課本中的人物和事件材料
課本中有大量的人物和事例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素材來源。有來自諸子百家的,如,《勸學》《逍遙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等;有來自史傳文學的,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燭之武退秦師》《蘇武傳》《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有來自后人闡發(fā)歷史的政論文,如,《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等;也有古人游歷山水的散文,如,《蘭亭集序》《游褒禪山記》《赤壁賦》等。其中所述的人物和事件,經過發(fā)掘都可成為學生寫作的絕佳素材。
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事例可以用于多個話題: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進一步則互傷,退一步則雙贏;寬容大度的胸襟更易感化人;要勇于改錯;人才也需伯樂推薦;等等。
三、課本中的詩文名句
語文課本所選課文,絕大部分是經過時間淘洗后的經典名文,大綱要求背誦的也有許多詩文名篇名句。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也背誦、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名言警句。但很多學生僅僅是為了應對考試中的默寫而去記誦,并未有效地將這些詩文名句化作寫作的素材,這無疑是對寫作資源的極大浪費。
總之,語文課本蘊藏著豐富的語文資源,是積累材料的寶庫,是傳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寫作的標本,是認識生活的橋梁,是激發(fā)想象的觸媒,是學習語言的捷徑。只要“以本為本”,充分開發(fā)和利用課本資源,堅持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堅持積累與訓練的結合,就一定能夠使課本資源成為有效提升學生寫作素養(yǎng)、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平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