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會欣
在民國政壇上,蔣介石和宋子文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蔣介石集黨(中國國民黨總裁)、政(國民政府主席、總統(tǒng))、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大權于一身;而宋子文曾任財政部長、中國銀行董事長、外交部部長和行政院長。
蔣介石雖是宋子文的妹夫,但兩人因性格相異,作風不同,蔣對宋并不完全信任。他在日記中曾指責宋“媚外自私如此,而以欺制元首,不問政策,一以個人之名位自保,不知國家與政府為何物”。然而蔣介石在制定財政政策和處理對外關系時,又離不開宋子文的協助,并不禁嘆息“財政不由己之苦也”。
正是因為蔣宋之間的這種微妙關系,兩人經常發(fā)生齟齬。1933年10月,他們就因理財觀念上的分歧發(fā)生爭執(zhí),結果是宋子文辭去了財政部長的職務。十年之后,這兩個民國政壇上的重要領導人又爆發(fā)了一場激烈沖突,而引發(fā)這次沖突的導火線則出自撤換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史迪威一事。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為了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1941年12月31日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代表同盟國致電蔣介石,建議成立中國戰(zhàn)區(qū)最高統(tǒng)帥部,并推選蔣介石擔任最高統(tǒng)帥。對此建議蔣介石自是欣然接受,為了報答美方好意,他又致電一直在美國進行外交活動的宋子文,請羅斯福總統(tǒng)委派一位“親信之高級軍官”出任中國戰(zhàn)區(qū)的參謀長。他的想法是,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當然要接受中國戰(zhàn)區(qū)統(tǒng)帥的命令,這個道理再明顯不過了,但美方則認為,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除了兼任中緬印戰(zhàn)區(qū)美軍司令官之外,他還有權監(jiān)督租借法案的實施,甚至可以指揮部分中國軍隊。因此中國戰(zhàn)區(qū)指揮部自設立之始,中美兩國之間就出現了不協調的聲音,而美方參謀長人選的任命則更加深化了彼此間的矛盾。
美方任命的參謀長——陸軍中將史迪威曾經多次駐守中國,但是他個性固執(zhí)己見、過分坦率、得理不饒人,并由于他相當了解中國國情,對于政府和軍隊內貪污腐敗的現象極為不齒,特別是對蔣介石的獨裁深表不滿,所以兩人注定會發(fā)生摩擦。雖然初期蔣介石顧及與美國的關系,對史迪威的所作所為予以容忍,然而隨著沖突的日益尖銳,特別是史迪威提出要插手指揮中國的軍隊時,蔣介石下定決心要撤換史迪威。
在撤換史迪威的問題上,宋子文與蔣介石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蔣介石在1943年曾多次密令宋子文在美國政界游說,要求撤換史迪威,而宋子文的活動亦頗為積極。然而就在宋子文的游說取得進展、白宮高層已經默許將史迪威調回美國之際,宋子文的大姐宋靄齡和妹妹宋美齡卻從中作梗,與史迪威往來頻繁,反復勸說蔣不要撤換史迪威,宋美齡甚至還親自陪同史向蔣表示忠心。在這種情形之下,蔣介石決定不撤換史迪威。
10月11日,宋子文從美國飛回重慶,對蔣介石改變主意大為惱火。10月17日,他在向蔣介石匯報工作時即對此事表露出強烈的不滿,甚至說,像你這樣朝令夕改,以后實在沒法與你共事。蔣介石起初覺得理虧,并未說什么,但最終忍不住大發(fā)雷霆,兩人在辦公室里大吵起來。
蔣宋反目之后,倒霉的當然是宋子文。重慶官場上對此事的反應更是非常靈敏,宋子文剛從美國回來那幾天,位于重慶牛角沱的宋公館是車水馬龍。可是一聽到宋與蔣吵架的消息,宋家門前立刻就門可羅雀。蔣介石更是將宋子文晾在一邊,什么事都不找他。
久居高位、享慣權力的宋子文突遭冷落心中自然不是滋味,10年前他可辭職,如今可不同,蔣介石的地位早已牢固,宋子文也不肯輕易放棄眼下的職位和榮譽。怎么辦?他的親信吳國楨建議他找妹妹宋美齡說情,宋子文卻不肯。吳國楨又建議,寫封信向蔣認錯,宋子文認為這個方案倒是可以接受。
于是,宋子文親自邀請蔣介石侍從室的秘書陳芷町到他的寓所吃飯,并講述了此事的來由。陳芷町受寵若驚,自然是應允照辦,隨即寫了一封言辭懇切、情意動人的“認錯書”。
12月24日,蔣介石看過宋的“認錯書”,認為寫得還算真誠,既然殺宋傲氣的目的已經達到,并想到西安事變時宋子文曾冒著危險前來營救的患難往事,于是同意見面,“以示寬容”。
宋子文經過這次打擊,對蔣介石的態(tài)度再也不敢太過放肆了。之后他又接替蔣介石代理行政院長,但終因“黃金風潮”遭到國人的攻擊,蔣介石更在日記中罵宋子文“不學無術,敗壞國是”,并將經濟失敗的原因全都加在宋子文的頭上。1947年,宋子文只能辭去行政院長的職務,再次走下政治舞臺。
(摘自《民國政要的私密檔案》中華書局 圖/張文發(fā) 陳明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