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昱
摘要:閩劇是福建地方五大劇種之首,其在福州方言地區(qū)有廣泛的演出市場,小三弦伴奏是閩劇特有的伴奏方式之一,其與演員的演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研究小三弦伴奏與演員演唱二者的相互作用對于提升閩劇的藝術表達意義重大。文章首先闡述了小三弦伴奏與演員演唱呼吸的協調關系,接著分析了掌握恰當的演奏手法對于體現音樂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小三弦伴奏者與演員演唱的互助合作關系,以期為其他閩劇小三弦伴奏者的表演與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閩劇 “小三弦” 伴奏 演唱
閩劇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閩劇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大眾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中集體創(chuàng)作的成果,閩劇特有的音樂格調和特色使其在在福州方言中廣受歡迎。在閩劇傳統(tǒng)樂隊結構中,組織嚴密、分工明細,伴奏員僅七人,固定七個職位、俗稱“七條椅”。“三弦”(小三弦)在“七條椅”中占有一席之地,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小三弦伴奏是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中一種特殊的藝術表達方式,對于演員的演唱起著十分重要的支撐和點綴作用。在閩劇中,小三弦伴奏首先起到交代提供故事背景的作用,同時,它也奠定了閩劇的主要表演風格。其次,它也是串聯這個閩劇故事的音樂線索,小三弦伴奏的起承轉合也同時預示著故事的產生、經過、發(fā)展、結果。再次,小三弦伴奏也豐富了閩劇的藝術表達。所以,要更加深刻的理解閩劇,必須深度理解小三弦伴奏者與演員演唱二者的相互關系。
一、小三弦伴奏與演員演唱呼吸的協調
無論是小三弦伴奏還是演員演唱,呼吸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閩劇表演中一定要注意小三弦伴奏與演員演唱呼吸的協調。一般來說,小三弦伴奏不能完全按照節(jié)奏死板地彈唱,一定要顧及演唱者演唱的節(jié)奏,給演唱者足夠的換氣時間,才能達到最佳的演唱、伴奏效果。如小三弦伴奏完全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彈唱,有可能造成音樂與演唱的脫節(jié),所以在演奏時小三弦伴奏務必要注意與演唱者進行良好的協調。
二、掌握恰當的演奏手法,體現音樂形象
閩劇傳統(tǒng)彈撥樂器只有月琴、小三弦、雙清三種。小三弦的伴奏很廣,它不僅可以獨奏與合奏,還多用于曲藝的說唱。小三弦在閩劇音樂的定音是AEA,小三弦的琴桿平滑無品,各音自取。在演奏中,把位的控制和心中的音律高度,耳朵的判斷能力、聽覺能力、手的控制能力,琴桿琴弦滑音的手腕與手指控制能力都要在一瞬間同時表現音樂形象與伴奏風格。小三弦的演奏手法有兩種:一種是“點挑彈勒滾揉吟”,此演奏方式多用于抒情情節(jié)的表達需要,一般來說,節(jié)奏較緩,是一種潺潺流水的方式表達情感。另一種是“攏輪掃拂貫打韻”,主要是通過手腕與手指在琴桿琴弦上下柔動,或快速滾動來產生的一種節(jié)奏較快的一種演奏方式,多用于故事的高潮部分,或用于表達歡快的故事情節(jié)。一急一緩,相互配合,構成了完整豐富的故事表達。
同時,還必須注意的是小三弦伴奏與演員演唱之間的相互關系,因為對于演員演唱而言,小三弦伴奏畢竟只起到點綴的作用,所以小三弦伴奏不能喧賓奪主,搶了演員的風頭,而是應該扮演好“綠葉”的角色,通過音調及風格的變化對演唱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三、小三弦伴奏者與演員演唱的合作
小三弦伴奏必須與演員演唱進行良好的配合,以達到感情上、心靈上的溝通。在戲曲創(chuàng)作舞臺實踐中,伴奏員與演員必須親身去體會,去感受藝術的魅力,在相互配合中共同將閩劇的藝術表達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優(yōu)秀傳統(tǒng)閩劇《紅裙記》濃郁的閩都風情,市井鮮明的主題,饒人心扉的音樂,華美亮麗的唱腔,深深撼動了觀眾的心。作曲家陳德忠老師在為該劇作曲時,把閩劇傳統(tǒng)樂器小三弦、雙清、椰胡以帶腔形式融為一體伴奏,加強伴奏與演唱的合作意識,相輔相成,起到烘云托月、畫龍點睛的作用,得到專家與觀眾的一致好評。
《紅》五場的開場戲,柳氏在江邊祭拜“亡夫”一場“更打”的音樂伴奏與演唱的合作,一段清脆柔情意象的樂曲。柳氏低沉壓抑的演唱,如何體現此時的舞臺意境,又如何與演員演唱的合作,小三弦伴奏則以“點挑彈勒滾揉吟”的伴奏手法。譜例1:
在凄涼音樂旋律中緊緊盯住演員演唱的呼吸氣口的變化,把柳氏懷戀王成龍的思念情感通過演唱與伴奏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每場演出每彈到此段時,自己的心隨著柳氏的無奈絕望凄美無助疼痛起來,仿佛身臨其境。
傳統(tǒng)閩劇《珍珠塔》姑母一段“雙蝴蝶”的演唱,藝術性強,至今流傳。這段唱詞與音樂旋律充分體現了夫人在前來府上拜壽的各官夫人面前夸夸其談,顯耀門庭,欺貧愛富勢利眼的人物情感。譜例2:
小三弦此處用滑音的技巧,來刻畫人物的情感。充分發(fā)揮小三弦音域寬,穿透力強的特色,伴隨著演員的身段,緊盯著演員的呼吸氣口。在詼諧活潑、歡快的“歡蝴蝶”旋律中,小三弦以樂隊帶腔的靈魂出現,伴奏與演唱配合恰到好處。小三弦音域寬廣、靈性、節(jié)奏掌握力強而不跳脫于樂隊之外的藝術特點,把姑母此段“雙蝴蝶”唱腔盡善盡美地展現給觀眾,使觀眾充分領略閩劇音樂的魅力。
四、結語
綜上,文章闡述了小三弦伴奏與演員演唱呼吸的配合關系,分析了掌握恰當的演奏手法對于體現音樂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小三弦伴奏者與演員演唱的互助合作關系,以期為其他閩劇小三弦伴奏者的表演與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承植.論越劇音樂中的琵琶演奏藝術[J].戲曲藝術,2012,(08).
[2]施中林.怒族曲調——《若鄧》[J].今日民族,2011,(02).
[3]施王偉.說唱音樂伴奏中的三弦[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04).
[4]許少茹.三弦與粵樂[J].廣東藝術,2007,(03)
[5]李文星.張樹先及其小三弦彈奏藝術[J].云嶺歌聲,1999,(03).
[6]劉慧.三弦演奏中的情感表現[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1999,(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