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濤
(上海電力學院 電氣工程學院,上海 200090)
中長期電力負荷預測是城市電網(wǎng)規(guī)劃中的基礎性工作,其預測精度會直接影響到城市電網(wǎng)規(guī)劃的質(zhì)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Least Square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是標準支持向量機的一種擴展,它是支持向量機在二次損失函數(shù)下的一種形式.LS-SVM只需求解線性方程,計算速度快,可以較好地解決小樣本、非線性、高維數(shù)和局部最小點等實際問題,目前已成功應用于許多電力系統(tǒng)負荷預測的研究中.文獻[1]至文獻[4]將支持向量機和聚類算法相結合,以改善支持向量機在短期負荷預測中的應用效果.文獻[5]至文獻[8]將LS-SVM 成功用于短期負荷預測回歸算法.但LS-SVM的預測精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訓練集樣本的規(guī)律性,因此本文采用粒子群優(yōu)化改進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算法,利用尋優(yōu)算法來選擇其權重參數(shù),以提高預測精度.
LS-SVM 是于 1999年由 SUYKENS等人[8]提出的.與基本SVM算法的主要區(qū)別在于:LSSVM可采用不同的優(yōu)化目標函數(shù),并用等式約束替代不等式約束,將支持向量機中求解二次規(guī)劃問題轉化為求解線性方程組問題,因而極大地簡化了計算,提高了收斂速度.具體推導過程如下.
訓練樣本集{(x1,y1),…,(xl,yl)}?Rn× R,其中xi為第i個n維輸入,yi為輸出.設線性回歸函數(shù)為:
式中:w——權向量,w∈Rk;
b——常數(shù),b∈R.
為了增加SVM的魯棒性,采用損失函數(shù)引入結構風險,損失函數(shù)的表達式為:
將回歸問題轉化為二次優(yōu)化問題:
約束條件為:
根據(jù)目標函數(shù)和約束條件建立拉格朗日函數(shù),然后根據(jù)庫恩-塔克(KKT)條件分別對自變量求偏導,消去變量w和ξ可得線性系統(tǒng)如下:
式中:lv=[1,…,1]T;
用最小二乘法求解上面的線性方程組得到a和b,則負荷預測回歸函數(shù)為:
本文取RBF核函數(shù)為:
由此可見LS-SVM的函數(shù)估計精度和收斂速度受(C,σ)選擇的影響.
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廣泛應用于很多工程問題的優(yōu)化分析.[9-10]考慮到D變量的優(yōu)化問題,一個 N粒子群的初始化是每個粒子分配到D維超空間內(nèi)的隨機位置.在此空間內(nèi)用x表示一個粒子的位置,v表示一個粒子的飛行速度.x和v均為n×d矩陣,n為粒子個數(shù),d為解空間維數(shù).
一個粒子最佳的通過位置是Pbest.在粒子群中最佳粒子的指數(shù)是Gbest.找到這兩個極值后,每個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按如下原則更新.
式中:ω——慣性權重量;
ρ1,ρ2——隨機變量,ρ1= τ1C1,ρ2= τ2C2,C1和C2為正加速度常數(shù).
慣性權重量ω的計算式為:
式中:ωmax,ωmin——最初和最后的慣性權重量,是慣性的最大值;
τ——當前的慣性值.
粒子的飛行速度有一個最大值vmax,用于限制粒子的飛行速度,通過調(diào)整 ω,vmax可以達到POS的最佳尋優(yōu)能力.粒子會根據(jù)自身的適應度調(diào)整位置,最終聚積在最優(yōu)值附近.
利用PSO進行參數(shù)優(yōu)化,模型的輸入和輸出層分別有6個輸入節(jié)點和1個輸出節(jié)點.選取20組樣本數(shù)據(jù),其中16組作為訓練樣本,4組作為驗證樣本,以驗證模型的正確性.對數(shù)據(jù)進行歸一化處理到[0,1],在 Matlab 2009支持 LSSVMlab1.5工具包里,正規(guī)化參數(shù)和徑向基核參數(shù)分別為 gam=100,sig2=0.7.具體步驟如下:
(1)對歷史負荷數(shù)據(jù)進行歸一化處理.
(2)選擇預測年份前一年,以及利用相似搜索求出的與預測前一年相似的17組數(shù)據(jù)進行訓練.
(3)選取核函數(shù)和參數(shù),利用LS-SVM對其進行訓練.
(4)利用訓練好的LS-SVM負荷預測模型得出預測相點,對預測相點進行還原,得出預測負荷.
(5)計算百分比誤差(MAPE),[11]該誤差也是PSO算法中粒子的適應度函數(shù),計算公式為:
N——預測點總數(shù).
(6)采用 PSO尋優(yōu),種群規(guī)模取為20,實數(shù)編碼.PSO取全局模式,學習因子 C1=C2=2.0,初始慣性權重 ωmax=0.9,最后慣性權重 ωmin=0.2,算法中止條件為迭代次數(shù)100次.
(7)使用PSO找到的參數(shù)提取LS-SVM的輸出值.
(8)再次用LS-SVM進行預測,最后的輸出值反映了基于粒子群優(yōu)化的負荷預測.
電力需求的變化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本文采用6個輸入和1個輸出的模型,對某省年用電量進行預測.考慮經(jīng)濟、人口、氣候和電價作為影響因素,采集1990~2009年該省的年用電量作為樣本,輸入?yún)?shù)取GDP(億元)、人口數(shù)(萬人)、全社會用電量(億kWh)、綜合電價(元/kWh)、冬季平均氣溫(℃)、夏季平均氣溫(℃)等6個變量.
利用1990~2005年的數(shù)據(jù)訓練該模型后,對2006~2009年測試集數(shù)據(jù)進行預測.以該地區(qū)供電量為例,運用上述方法進行供電總量的預測,并將預測結果與其他幾種預測方法進行分析和比較,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和表2可知,采用粒子群優(yōu)化的算法在泛化能力、收斂速度以及搜索全局最優(yōu)解方面都具有優(yōu)勢.其訓練集樣本平均相對誤差為0.26%,驗證樣本平均相對誤差為0.76%,均小于其他兩種預測方法,且模型的驗證樣本輸出值與實測值十分接近.在收斂速度方面,基于PSO的LS-SVM 算法平均運算時間為0.534 654 s,較LS-SVM算法稍有提高.在給定初始參數(shù)后,改進算法每次訓練都可以得到相近的結果,這說明得到的是全局最優(yōu)解.因此,算例分析證明了本文提出的混合算法的合理性和優(yōu)越性.
表1 3種預測方法的負荷預測結果比較 106kWh
表2 3種預測方法的負荷預測結果相對誤差比較 106kWh
本文通過算例分析驗證了基于PSO算法改進的LS-SVM的中長期負荷預測方法可以提高負荷預測的精度.后續(xù)的研究還可以對輸入?yún)?shù)進行敏感性分析,進一步優(yōu)化數(shù)據(jù)結構,提高負荷預測的準確性.
[1]李林峰,孫長銀.基于FCM聚類與SVM的電力系統(tǒng)短期負荷預測[J].江蘇電機工程,2007,26(3):47-50.
[2]姜惠蘭,劉曉津,關穎.基于硬C均值聚類算法和支持向量機的電力系統(tǒng)短期負荷預測[J].電網(wǎng)技術,2006,30(8):81-85.
[3]張怡,張峰.電力系統(tǒng)超短期負荷預測技術的應用與發(fā)展[J].浙江電力,2010(2):5-8.
[4]錢虹,阮大兵,黃正潤.電力系統(tǒng)超短期負荷預測算法及應用[J].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13,29(1):9-12
[5]楊延西,劉丁.基于小波變換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的短期電力負荷預測[J].電網(wǎng)技術,2005,29(13):60-64.
[6]WU H S,CHANG X L.Power load forecasting with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nd chaos theory[C].The Six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06:4 369-4 373.
[7]劉學琴,吳耀華,崔寶華.基于擴展粗糙集的短期電力負荷預測模型[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0,38(5):11-15.
[8]鄧乃揚,田英杰.數(shù)據(jù)挖掘中的新方法——支持向量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235-247.
[9]ABIDO M A.Optimal power flow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2002,24(7):563-571.
[10]YOSHIDA H,KAWAM K,F(xiàn)UKUYAMA Y,et a1.A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for reactive power and voltage control considering voltage security assessment[J]. 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2000,15(4):1 232-1 239.
[11]YAMIN H Y,SHAHIDEHPOUR S M,LI Zuyi.Adaptive short-term electricity price forecasting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the restructured power markets[J].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2004,26(8):57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