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我們所推進的城鎮(zhèn)化,中央一再提出,首先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zhèn)化,這就是要允許農民進城。推動農民進城,首先需要破除戶籍制度的障礙,破除農民的身份障礙,把農民當做一種職業(yè),而不再當做一種特殊身份。首先要推進的,是已經符合條件的農業(yè)轉移人口,讓他們首先轉化為城鎮(zhèn)居民。但是推進將近4億農民變成市民,需要多少錢呢?需要大概50萬億。是不是中央要投資50萬億,拉動經濟?不是,這部分成本完全可以通過農地流轉來實現(xiàn)。
現(xiàn)在,大約每戶農民頭上平均有一畝農村建設用地,但這里面包括了宅基地、工業(yè)用地和經營性建設用地。為了推動農地流轉,我在2005年就向中央提出建議,我認為城市建設用地供應渠道單一,由政府供應這種方式需要轉變。我認為不合理的規(guī)定剝奪了農民的權利,應當允許集體建設用地規(guī)范進入市場,進行流轉。2007年,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民的土地流轉,我提出讓農民帶著地票進城,帶著地票進城已經在個別城市進行了試點,但是還遠遠不夠,因為農民的流轉不是從本地的郊區(qū)流轉到本地的市內,而是全國性的流動,所以這種地票應該是在全國范圍通用的地票。
2007年我還建議過,為了推動農民的土地流轉,應當設立為農民服務的土地經紀公司,這不光是考慮為農民服務,還關系到一些原來管征地的專業(yè)人員,未來的農地流轉以后,他們沒有事做,要給他們找一條新的出路,更好地為農民服務。
農民盼望成為城里人,過上同樣的好日子,而某些人阻礙農民進城,就使得現(xiàn)在延續(xù)著以征地和賣地為主的土地財政。這種用壟斷權利進行的農地經營,損害了農民群眾的利益,這種土地財政比當年廉價征用農作物,高價出售農用物資形成的剪刀差更加不合理。然而,農民群眾勇敢地沖破大部分的束縛,推動了城鄉(xiāng)一體化,他們用自己的宅基地建造了小產權房,雖然說是違法,但是因為便宜,價格只是大城市房價的1/3到1/4,所以有效改善了城鎮(zhèn)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條件。還有一種是城中村,城市擴大把村子包進來,各地農民在城中村以各種方式參與城市發(fā)展,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財產性收入,為城市彌補了租賃房的不足。
在多年來忽視保障房建設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農民群眾對保障房作出的巨大貢獻,我們不能夠想象問題會積累得多大,可以說,幸虧有農民的貢獻。但是,農民的行為至今還被稱作違法。
最近,國研中心的383方案也提出妥善解決小產權房這一歷史遺留問題。正視小產權房是越來越人的認識。這次三中全會又再次提出,在符合規(guī)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這次表述和五年前表述文字上有區(qū)別,內容上基本沒有區(qū)別,從中可以看到中央的恒心和耐心。最近深圳第一塊號稱是集體建設用地的拍賣,也算是落了第一槌,當然這還并不是完全的農地。
現(xiàn)在三中全會再次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民住宅財產權的抵押擔保和轉讓,但是相關部門又一次掀起了阻礙宅基地流轉的浪潮,說經濟性建設用地不包括宅基地。我們擔心的是,農村建設用地流轉會不會再次被阻礙,會不會再推后五年,到下一個三中全會,再做這樣一個決議?
前兩天剛剛閉幕的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要求尊重農民和基層的首創(chuàng)精神。我們現(xiàn)在在農地流轉和城鎮(zhèn)化發(fā)展上,也已經進入了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需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所以我希望我們能夠允許農地流轉,由此來加快城鎮(zhèn)化的步伐。
(孟曉蘇,中國房地產開發(fā)集團理事長、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