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儒
1914 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1917年3月14日,中國政府宣布斷絕與德國的外交關系,隨即取消了德國根據不平等條約所獲取的部分特權。8月14日,中國參加協(xié)約國對德、奧宣戰(zhàn)。鮮為人知的是,從中國宣戰(zhàn)到正式參加一戰(zhàn),孫中山起初是反對中國參加一戰(zhàn)的,但后來又支持對德奧宣戰(zhàn)。
孫中山之所以反對中國參戰(zhàn),是擔心段祺瑞政府趁機擴大軍隊,推行武力統(tǒng)一政策,這將對國民黨和南方各派十分不利。所以,孫中山主張中國繼續(xù)保持中立,他認為無論德奧還是英法,都無所謂人道、公理,他們都是侵略中國的強盜,中國不應當加入任何一方參加戰(zhàn)爭,這種行動對中國毫無用處,而且非常危險。作為弱國的中國應該守本分,好比強悍的惡鄰打架,中國不可自不量力地參戰(zhàn)。就公道而言,中國也不應對德宣戰(zhàn),因為論其過去和現在,德國侵略中國最淺、野心最小。
孫中山不斷致電參眾議員,以及黎元洪、段祺瑞、唐紹儀等人,反復申訴其反戰(zhàn)的主張,并將其反戰(zhàn)觀點授意朱執(zhí)信(1885-1920,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被選為評議部議員兼書記)寫成《中國存亡問題》小冊子,在國內廣為散發(fā)宣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了阻止中國參戰(zhàn),孫中山還曾以私人名義向英國戰(zhàn)時首相勞合·喬治發(fā)電報,抗議英國對中國加入協(xié)約國一事施加壓力,并指出其結果只會損害中英在遠東的威信。
孫中山的這種反戰(zhàn)主張客觀上迎合了德國的需要(從一戰(zhàn)爆發(fā)到中國正式參加一戰(zhàn)的三年多時間里,德國曾經多方阻擾中國參加協(xié)約國對它宣戰(zhàn)),其反對對德宣戰(zhàn)的態(tài)度引起了德國人的注意和贊賞。等到1917年3月中德絕交后,德國方面知道拉攏段祺瑞阻止或延緩中國參戰(zhàn)已經沒有可能了,所以從此以后,德國在華的活動側重在推翻段祺瑞政府,希望通過中國政府的更換,而使中國變更其決定參加一戰(zhàn)的外交政策,因此,德國全力支持孫中山推翻北洋政府的事情隨之而發(fā)生了。
1917年3月25日,德國駐華公使辛策回國,途經上海時密令德國上??傤I事克尼平(Knipping)竭力聯(lián)絡孫中山,“以金錢——最多200萬美元,支持國民黨推翻段祺瑞的運動”??四崞椒蠲螅⒓赐ㄟ^克利萊找到孫中山的戰(zhàn)友曹亞伯,通過他和孫中山聯(lián)系,商議推翻段祺瑞。
曹亞伯(1875-1937),湖北興國州人(今大冶市),辛亥革命元老。1906年至1910年,他在牛津大學學習時曾認識一名持美國護照的德國醫(yī)生克利萊。曹亞伯回上海后在虹口巧遇克利萊,克利萊告知他自己其實是一名德國特工,早已于1914年潛入中國,因日本人攻打青島德國租界,他是作為密使,來轉移租界德僑及財物到中國內地的。
在曹亞伯的安排下,1917年4月,接受克尼平命令的德國總領事館翻譯官舍默(Schirmer,又譯雪麥)在上海同孫中山進行了秘密會談。為了阻止中國發(fā)布對德宣戰(zhàn)布告,德國要求孫中山推翻段祺瑞政府。會談就一些政治性目的達成了一致。孫中山有意推翻段祺瑞政府,而且也認為這是可行的。他要求德國為軍隊提供200萬美金的援助,而且他希望迅速得到這筆巨款的援助,用來策動海軍、滇軍、桂軍、粵軍倒段。大約在5月初,孫中山順利地拿到了這筆巨款。
就在段祺瑞堅持參戰(zhàn),北洋軍人不惜用種種違法手段脅迫國會、總統(tǒng)通過參戰(zhàn)案時,孫中山在南方積極聯(lián)絡西南軍閥陸榮廷、唐繼堯等,另外組織護法軍政府,起兵護法,以推翻段祺瑞政府。
孫中山用德國援助的200萬美元爭取到了北洋海軍總長程璧光和150名國會議員的支持。孫中山把援助款中的30萬美元給海軍總司令程璧光,使其率海軍第一艦隊從上海南下,另30萬給150名南下非常國會的議員,余款則由荷蘭銀行與日商臺灣銀行匯廣州備用。在張勛趁黎元洪、段祺瑞發(fā)生矛盾推行復辟后,孫中山于7月6日從上海啟程前往廣州,正式揭開了護法運動的序幕。
8月25日,南下的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9月10日,廣州護法軍政府正式成立,孫中山任軍政府大元帥,中國從此有了北京、廣州兩個政治中心,南北分裂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很明顯,沒有德國200萬美元的援助,以革命黨人當時的經濟狀況,孫中山就算有推翻段祺瑞的雄心,也難以付諸行動。但如不是孫中山極力反對中國參戰(zhàn),德國也不會給其200萬美元的援助。孫中山的反戰(zhàn)活動雖然沒有阻擾段祺瑞政府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但至少已經延緩了其參戰(zhàn)進程。而且,護法戰(zhàn)爭的爆發(fā)嚴重牽制了段祺瑞的力量,使其不能毫無顧忌地參戰(zhàn)。就是對德奧宣戰(zhàn)后,段祺瑞政府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以對南方作戰(zhàn)上,結果對內遭到國人譴責,對外遭到協(xié)約國未盡到參戰(zhàn)義務的指責而無法申辯。
雖然孫中山起初反對中國參戰(zhàn),但在北京宣戰(zhàn)后不久的9月7日,孫中山派胡漢民(1879-1936,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右派代表之一)與美國駐廣州總領事策爾曼商談,請其把廣州向德宣戰(zhàn)的意向通知美國政府,并希望美國給予財政援助。9月26日,以孫中山為首的廣州軍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zhàn)。至此,南北雙方對參戰(zhàn)問題達成共識,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反戰(zhàn)派也終于贊成參戰(zhàn)了。
孫中山這樣做其實也是順應時勢,因為中國于8月14日對德奧宣戰(zhàn)已成事實,再反對已無意義,而且還會招致協(xié)約國仇視,對軍政府不利。他當初接受德國的200萬美元的援助只是為了實現其推翻段祺瑞、統(tǒng)一中國的革命理想,而非為德國效命。
盡管宣布對德開戰(zhàn),但孫中山聯(lián)德反對北洋軍閥的想法一直沒有改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中德政治、軍事合作。如1922年6月,在和蘇俄達成合作的同時,孫中山派人赴德談判合作事宜,希望德國到廣西開煤礦、鐵礦、錫礦,到廣東、四川經營航空公司和興辦其他企業(yè),并把戰(zhàn)后廢置的軍事人才及制造軍火、組織軍隊的計劃和經驗全部移到中國來等。
盡管合作收效甚微,但卻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后來南京國民政府與德國的廣泛合作奠定了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