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進
做題出錯是小學生學習歷程中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審視錯因,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反思教學過程,提高駕馭錯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改進課堂教學。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初步感知錯題是盤活知識的寶貴資源,是發(fā)展學生智能的點金石。巧妙地利用錯題,有利于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學會評價、學會梳理,促進知識的建構,加速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同時激發(fā)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促進良好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持續(xù)學習積累重要的經(jīng)驗。
【案例一】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后,設計下面一道練習題:右下圖的面積大約是( )平方厘米(先猜想,再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
這是一道非?;镜念}目,只要學生合作一下,猜一猜,量一量,就可以順利地解決問題。然而實際的狀況令人大吃一驚,全班42人中,只有寥寥數(shù)人是做對的,絕大部分學生的結果都是二十幾或三十幾平方厘米。這個圖形的面積會有這么大嗎?這樣的結果又是怎么得來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反思學生面積單位的學習經(jīng)歷,審視學生對1平方厘米概念的建構與掌握,自我感覺是不錯的,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是認真的,概念的建立是比較清晰的,那么問題到底在哪里呢?面對困惑,我立即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分析過程,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經(jīng)過學生的充分交流,得到學生真實的思考:將這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變成許多一樣的小正方形,每一份就代表1平方厘米,所以大約三十幾平方厘米,而對題目的提示根本就沒有關注,也沒有遵守。
然而,學生為什么會把這樣小的正方形的面積認定為1平方厘米呢?仔細審視教材和教學中的素材,發(fā)現(xiàn)原因在于教材中圖例對學生的誘導和視覺影響,教材中多次出現(xiàn)的1平方厘米的圖例比實際的1平方厘米要小得多,無形之中留給學生一種錯誤的感性認識,并在學習中反復地進行了強化,導致學生認為教材和練習中的1平方厘米也就只有那么大,而忽略現(xiàn)實中1平方厘米的實際大小,沒有正確的表象建構。
由此反思自己的教學,一是沒有引導學生注意題目中的補充說明,強化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導致學生將圖形表征的大小和其實際大小發(fā)生混淆。二是沒有利用直觀實踐強化感性積累,豐富學生的表象感知,導致教學的疏忽和不科學教學的出現(xiàn),造成學生學習中的障礙。三是靈活運用與深刻理解訓練乏力,導致學生望文生義,缺乏求真務實的學習精神。
【案例二】四年級“混合運算”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設計以下的一組練習題:①45-30+15;②100÷50×2;③180-80×2;④20+180÷20。將四組例型的題目交織地安排在一起,要求學生要更細心,思維要更敏捷,這些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zhàn)。現(xiàn)實的教學中出現(xiàn)了教者最為擔心的種種錯例:①45-30+15=45-45=0;②100÷50×2=100÷100=1;③180-80×2=100×2=200;④20+180÷20=200÷20=10。面對學生出現(xiàn)的怪異的解答,教者靜心深思問題的癥結所在:一是由感知、思維、記憶、情感等因素作用造成的。二是教師教學中的導向滲透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針對上述兩個案例,結合教學實踐,筆者作如下三點思考:
1.學生方面的成因:一是知覺不精細,容易造成學生感知粗略、籠統(tǒng)、急于求成的格局形成。二是瞬時記憶偏差,導致學生反應遲緩,對題目要義的理解出現(xiàn)種種缺失。三是前攝或后攝強信息干擾,造成類似的新信息呈現(xiàn)時的錯誤信息被激活,影響并干擾正常思維活動,造成錯誤。四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厚實,導致運用不恰當、不靈活,甚至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呈現(xiàn)。五是算理不清晰、理解有誤區(qū),只知道機械模仿,不能夠領悟隱含在計算過程中的基本原理,導致實際運用時只追求形上的相似,而缺乏神似。六是好的學習習慣的欠缺,態(tài)度不夠端正,學習馬虎,對事物不會尋根溯源,缺乏耐心與恒心。
2.教師方面的成因:一是追求算法多樣化,忽視有效性。片面地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表面上體現(xiàn)了尊重學生、促進個性發(fā)展、利于拓展學生思維的精神,但本質上是惡性循環(huán)。二是追求表面的浮華,忽視本質性。只考慮讓學生練得多,讓每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卻忽略了學生對算理、定義、定律的理解與消化,導致知識鏈的脫節(jié)。三是教師欠缺科學的示范,存在負遷移的作用。片面的示范,給學生留下不科學的表象,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在最初教學的導向所產生的負遷移的陰影之中,使得思維僵化。
3.教學方面的對策:一是夯實口算基礎,強化口算訓練,提高心算水平,促進計算的快捷與準確。二是理清算理,利用實際問題的分析、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深刻領悟怎么算、為什么這么算,提升分析水平,增強思維能力。三是通過說、議、辨、評等活動促進數(shù)學解題建模,促進思維水平的提升,并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提升思維的簡約水平。四是訓練習慣保障,指導學生學習審題,善于聯(lián)結學習,產生積極合理的聯(lián)想,學會合作研究,學會用實踐去嘗試。同時,強化規(guī)范書寫、自覺驗算、錯例摘錄與交流等良好學習習慣的指導。
總之,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錯題資源,有序地指導學生進行錯例解讀,讓學生在分析研究中提升思維活性,提升數(shù)學素養(yǎng),促進數(shù)學教學的改進。通過教師的科學引領,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驗算習慣、合作習慣,從而為學生持續(xù)學習、終身學習積蓄資本。
(責編 羅 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