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仙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無論是何種方式都需要用語言予以表達,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而數(shù)學語言就是數(shù)學思維的載體,培養(yǎng)學生使用數(shù)學語言的能力,其實質(zhì)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應(yīng)該加強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使學生敢于說、喜歡說、樂于說,說得好、說得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功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思維,讓小學數(shù)學課堂在學生“能說會道”中充滿精彩與活力。
一、情境創(chuàng)設(shè),讓學生想“說”
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說”的培養(yǎng)要從一年級抓起,而且要有計劃,要循序漸進,不但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chǔ)和認識能力,要創(chuàng)設(shè)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guān)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到生活就是數(shù)學,數(shù)學就身邊,從而產(chǎn)生“說”的欲望,產(chǎn)生“說”的沖動。
例如,一位年輕教師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一開始就問:“你們認識哪些錢?”一位學生怯怯地說:“一元?!薄斑€有嗎?”“10元?!薄斑€有沒有?”“100元。”“再仔細想一想?”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便不再有人吭聲。
我在教學這一課時,首先出示課件,并神秘地說:“請看大屏幕,今天老師帶來了什么?”課件逐一演示從小到大面值的人民幣:1分,2分,5分,…,50元,100元。學生一邊看,一邊興奮地叫喊著。課件演示完后,再問:“你認識的錢有哪些?”
生1:50元、100元。
師:能不能把話說完整?
生1:我認識的錢有50元、100元。
師(豎起大拇指):你真能干,把一句話說得如此完整。(高高舉起的小手越來越多)
生2:我認識的錢有10元、20元。
生3:我認識的錢有1分、2分、5分。
生4:還有還有……
學生紛紛搶著回答。
我們的學校在城郊,農(nóng)村學生比較多,一二年級的學生平時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是1元、10元,過年時壓歲錢見過100元,課前隨機調(diào)查了班上的學生,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學生從沒有花過錢。所以一開始直接提問學生“你認識哪些錢?”教師本意想叫學生回答得多些,因而一再問“還有嗎?”學生只能面面相覷了。如果讓所有面值的人民幣直接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刺激他們的神經(jīng)器官,激起他們的思維,學生有了人民幣的說話“內(nèi)容”,話說得完整的學生又被教師大力表揚,自然就想搶著回答,極大調(diào)動了學生“說話”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二、微笑鼓勵,讓學生敢“說”
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喜歡板著一張臉,不茍言笑,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威嚴,而且學生答錯了,就一陣痛罵。殊不知教師這樣做極易傷害學生幼小脆弱的心靈,造成的后果是:舉手的學生越來越少,學生越來越不敢回答問題;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機,成了教師一個人“滿堂灌”的天下。這與新課程標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是相違背的。其實,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句鼓勵,一個不經(jīng)意的舉動,都有可能會影響或改變學生的一生,因而,教師應(yīng)把微笑鼓勵帶進課堂,給學生一個親切的笑容,一個關(guān)愛的眼神、一顆包容的心……讓學生敢疑敢問、敢說敢為,課堂才能充滿生機,充滿活力。
例如,學完了乘法口訣后,我出示一道練習題:園林工人在公路的一邊種樹,種了8棵,相鄰兩棵樹之間是5米,那么從第1棵樹到第8棵樹相距多少米?
一名學生馬上叫道:“8乘5等于40?!逼渌麑W生也附和著。
我笑著問:“能不能畫圖后再想一想?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意見?”
大部分學生表示答案40是正確的。這時有一個小小的聲音:“我認為不對。”
我轉(zhuǎn)過頭一看,原來是凡,這個學生平時很內(nèi)向,膽子又小,從不舉手發(fā)言,回答問題好像跟他沒有任何關(guān)系。
我走過去摸著他的頭說:“你有不同想法,說明你在積極思考,非常好。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大膽地告訴大家?相信你一定行。”凡想站又不敢站?!板e了也沒關(guān)系的,老師會教你,老師欣賞你有勇氣跟別人說‘不?!?/p>
凡在我的一再鼓勵下終于站了起來,我馬上鼓起了掌,學生也跟著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凡在大家的期待中說出:“因為8棵樹之間只有7個5米,應(yīng)該是7乘5等于35米。”
“OK,真了不起,能大聲地再說一次嗎?”凡重新又說了一遍,聲音比原先高了幾個分貝。
……
慢慢地,凡上課愛舉手了,膽子越來越大了,越來越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了,再難回答的問題他都敢于嘗試。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虼?,對于膽小的學生,教師要特別關(guān)照,要給予微笑、勇氣、力量,讓他慢慢成為有膽量的學生,在學生說想法的過程中教師要面帶微笑,耐心傾聽,并適時用“老師知道你在思考”“老師欣賞你有勇氣跟別人說‘不”“真了不起,能再大聲說一次嗎?”“你真棒!”等帶有豐富情感的語言時刻激勵著學生。教師贊賞的手勢、信任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會心的微笑,都能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平等、民主和教師的聲聲鼓勵中將會勇敢地站起來,邁開跨越性的第一步。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勇氣和膽量,又深化了學生的思維,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起到了“一石三鳥”之功效。
三、方法引領(lǐng),讓學生會“說”
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國外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位一年級的教師如能向?qū)W生進行隨時隨地的語言表達示范,那么他的學生在三個月內(nèi)就會有喜人的成績。一年級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表現(xiàn)出來往往是東一句、西一句,缺乏條理,沒有中心,不能把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因此引領(lǐng)學生把自己的思維完整通順地表達出來,教師示范不失為一種好辦法。所以,教師示范給學生聽,讓他們模仿,是最為有效的指導。endprint
例如,我在教學用“湊十法”計算“9加5等于多少”時,要求學生說出思考過程。我先作出示范:“因為9加1等于10,所以,把5分成1和4;先算9加1等于10,再算10加4等于14?!庇辛宋业姆椒ǎ瑑?yōu)生不費吹灰之力,一下就學會復(fù)述了,接著換了其他幾個算式照樣練習,最后同桌互述,不一會兒,全班學生都能模仿著“說”了,達到了教學的預(yù)期效果。
課堂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當學生學習有困難時,教師就應(yīng)該發(fā)揮主導作用,恰當?shù)亟M織并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上述教學中,教師的方法引領(lǐng),使學生掌握了9加5等于14的計算要領(lǐng),通過優(yōu)生的再引領(lǐng),同桌的次引領(lǐng),最后學困生也順利地通過這次“說”的訓練,把計算的思維過程準確、完整、流利地表達了出來。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湊十法”的理解,而且在以后學習“8加幾”、“7加幾”時,“說過程”自然不在話下了。
四、故事激趣,讓學生樂“說”
醫(yī)學研究表明:兒童的大腦正處在極速成長與功能分化的過程當中,而低年級學生的大腦正在大量地學習和辨別各種從外界傳來的信息,信息中的內(nèi)容情感愈豐富,大腦神經(jīng)就越易受到刺激,學生就越容易被吸引。故事中富含各種情感要素,所以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故事有著其特殊的吸引力,而小學數(shù)學知識本身內(nèi)容抽象、平淡無奇,沒有語文那么具體、生動、形象,如果把枯燥的數(shù)學知識置于一個生動的故事情境中,利用故事特有的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把課堂當成大腦的“樂園”,學生自然學得有趣,說得開心,知識掌握得更扎實,何樂而不為?
例如,教學完“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之后,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長度概念混淆不清,以至鬧出了許多笑話:一棟房子高20分米,語文書長約20米,我的身高125毫米,我的床長約2厘米。學生對這些長度單位只建立了一個模糊的表象,分不清分米、米到底哪個更長。于是我?guī)瓦@些單位編了個小故事:“長度單位”媽媽生了四個孩子,大兒子長得又高又瘦,媽媽給他取了個獨名叫做“米”;老二是個女兒,個頭比“米”矮得多,把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剛好是她的身高,于是媽媽管她叫“分米”;老三是在廠里生的,只有一點點高,于是媽媽管他叫“厘米”;老四生下時像孫悟空的毫毛那么點小,于是媽媽把他取名為“毫米”。
故事講完后讓學生小組討論:你最喜歡哪個“孩子”?說出你的理由。
這下教室里熱鬧開了:有的說,喜歡老大“米”,因為他的名字好記,而且教師講臺上的米尺剛好1米;有的說,喜歡毫米,因為喜歡孫悟空,也喜歡他的小巧玲瓏;有的說,喜歡分米,因為她是“女孩子”……學生情緒飽滿、熱情高漲,個個聊得興高采烈、眉飛色舞。
課后,我讓班里的一個不起眼的學生把這個故事重新講一遍,想不到這個學生居然把整個故事基本說出來了,而且名字用得一字不差。
由此看來,把枯燥的內(nèi)容編成學生喜歡的故事,可以大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只有在精神愉悅、自覺自愿、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中去獲取知識,才能使他們的各種感官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由此,也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說話的熱情,通過情趣高漲的“說”,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較好地發(fā)展和提高學生說話的邏輯性和思維能力。
有人說:“眼睛能容納一個美麗的世界,而嘴巴可以描繪一個美麗的世界?!苯虒W實踐證明,“說”能使學生的膽量得到鍛煉,說話能力得到提高;“說”還能加強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形式;“說”更能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fā)展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系列“說”的條件,讓學生暢所欲言,同時“說”出精彩,“道”出活力。
(責編 金 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