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2-0073-01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課堂教學領域的探究如火如荼,教師對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認識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我們過于追求學習方式的改變,過于注重講解文本的主題內容,忽視了語文學科以表達為中心這一特點,忽視學生這個生命個體的需求是否得到真正的成全。因此,加強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與積累,彰顯語文教學本真,成了我們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之必需。如何讓朗讀與積累并駕齊驅,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1.在加強朗讀中積累語感,歸還語文本真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傾向于閱讀方法的指導,忽視了作為母語的朗讀指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語言發(fā)展和感知能力。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觀摩學習,我有了幾點心得:
1.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朗讀興趣?!镀俨肌肥且黄馁|兼美的課文,是葉圣陶先生的作品。全詩共三節(jié),分別描寫了聽見瀑布的聲音、遠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
這首詩語言簡練,韻味十足,比喻生動,詞句貼切,描繪了瀑布的雄偉壯麗,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由于詩詞在表達上極其凝練、豐厚,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授課,不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課堂上,老師利用多媒體集圖、文、聲、像與一體的特點,讓學生進行自主、個性化懂得閱讀,并且引導學生多讀,讀出理解,讀出感受,讀出層次。如:播放音樂讓老師先范讀,分出輕重音,邊比動作地讀,讀出瀑布真實的聲音;再者播放音樂,配合老師動作,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去讀,仿佛聽見瀑布真實的聲音;最后師生一起跟著音樂,比著動作,讓瀑布的聲音逼真地再現于讀者的耳畔,使人未見其形,先聞其聲。
1.2 分層指導,提高語言感知。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單單是老師講出來的,還要由學生去讀、去悟。因此,課堂上要多給學生更多讀的機會,通過有層次地組織學生朗讀,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理解、感悟和積累。學生在反復地朗讀,初讀(感知性讀)、研讀(理解性讀)、品讀(情感性讀)中,能深入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1.2.1 讀出節(jié)奏。低年級學生剛接觸字詞,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豎起書憑眼睛掃視來感知成篇成段的語言文字,是有困難的。因此,一開始我們允許學生"點讀"且認為這是正確的方法,其實不然,學生一字一句的讀,是讀正確了,可久而久之,學生便養(yǎng)成了朗讀任何一篇課文都是一字一頓的不良習慣。
在教學《迷人的夏天》第二課時,先復習生詞導入,我出了三組詞:第三組是有關動作的詞語,在讓學生讀第三組"扛著魚竿,提著水桶,背著救生圈"時,因為是想讓學生能從讀中體會到這組是動詞,所以在"扛著,提著,背著"我特意加了紅色,但學生讀的時候,卻"扛著/魚竿,提著/水桶,背著/救生圈"這樣停頓著讀了。我指導學生如"扛著魚竿"連著讀一讀,并且注意"著"讀輕聲,再把整個詞組帶進句子多讀幾遍。學生讀得連貫了,讀得有節(jié)奏了,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讀得富有感情了。
1.2.2 讀出理解。記得朱熹曾經說過:"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讀,精讀后理自見得。"這是讀書人的切身體會。教師只有讀熟了文本,在課堂上才能在學生面前有效地引領、生動地揭示、準確地點撥……誦讀過程中通過口、眼、心、耳等各種感官全身心地進入文本,由讀生感,感中得悟,產生審美愉悅,激發(fā)審美創(chuàng)造,陶冶心志,賦予文本以生命。
如教學《小河的歌》,整堂課以"讀"貫穿始終,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這是一條什么樣的小河"進行初讀,接著引導學生進行細讀"為什么這是一條明亮的小河、快樂的、綠色的小河"?然后讓學生再讀,小河正唱著一曲什么之歌?學生的發(fā)言真出乎我的意料:小河正唱著一曲明亮之歌、快樂之歌、綠色之歌、奔跑之歌、奉獻之歌、關心之歌、豐收之歌、生命之歌……可見,學生已經把詩讀進心里,讀出詩歌意境。這樣,通過反復誦讀,賦予文本以生命,再加之揣摩、品味、體驗情境,來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真正實現"全身心地進入文本,由讀生感,感中得悟"。
2.在重視積累中指導朗讀,提升語言質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過程就是積累的過程,學習語文就是學習做人。從一定角度而言,語文學習的過程是體會和認識民族文化的過程,同時是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他人的過程,也是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
2.1 喚醒生活體驗積累,培養(yǎng)朗讀文本能力?!队旰蟆愤@課教學,一位老師通過播放輕松優(yōu)雅的音樂,聽老師有感情朗讀,讓學生閉眼想象。睜開眼,提出問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通過想象說出自己的感受,"水里有一群快樂的孩子,他們在干什么?他們會玩什么?"通過句式訓練"水里一群赤腳的孩子,有的——,有的——,還有的——,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喚起學生對實際生活的體驗和想象,激起學生的欲望。
2.2 充分挖掘文本資源,提高讀中積累意識。課本選文圖文并茂,語言規(guī)范,用詞準確,行文生動精煉,題材內容豐富,景物各具特色,人物形象眾多,這些都是評價的優(yōu)質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和學生已有的智能模塊對接起來,不僅拓展了評價領域,還有利于學生多種智能的認同和發(fā)展,有利于潛移默化的熏陶,變文本資源遷移為學生的語言積累。
在教學《迷人的夏天》,教學"多彩"這一自然段時,首先我讓學生找出表示顏色的詞語,找出描寫很多種顏色的詞語"多彩,五顏六色",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表示很多顏色的詞,學生說出"五光十色,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等;再讓學生找出比較美的詞語"綠色的植物、碧綠的草地、五顏六色的衣裙",出示一些色彩鮮艷的植物圖讓學生用顏色來仿說:"()的荷花、()的向日葵、()的葡萄、()的草莓",接著帶入段里,仿段說一說,學生觀察得很認真,說得很完整。這樣既進行了詞語訓練,又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最后學生帶著美的感受美美地朗讀這一段,效果頗佳。
21世紀呼喚人性的回歸,呼喚具有生命力的課堂,呼喚語文教學回歸本真,回歸自然。因此,讓朗讀指導和積累運用并駕齊驅,讓我們的語文教育不僅關注文本,更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成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發(fā)展,是我們真誠的期待!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
[2] 《朱熹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