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惠琴
《愛蓮說》文字優(yōu)美,借花喻人,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蓮花的生活環(huán)境、特殊性狀和風度氣節(jié),并巧妙地將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聯(lián)系起來,表達了自己對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胸懷磊落等高潔品格的崇尚,內容豐厚而意蘊深遠。
一、教學目標設定
七年級學生文言文的學習剛剛起步,缺乏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而文言文教學不僅要側重于言的學習,即梳理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讀懂文章內容,形成初步的文言語感,還要進行文的賞析,即品味詞句,揣摩手法,探求主旨。本課的教學也是要求學生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通過文章對“蓮”的描寫來理解作者的“托物言志”的藝術特色,探求文章主旨。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分設為:
1.理解和辨析字詞,感知文章的語言美;
2.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欣賞文中的形象美;
3.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品味文章的意蘊美。
二、教學流程的設計
第一階段,初讀領悟 首先要求學生自由放聲朗讀,發(fā)現(xiàn)有難讀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可以舉手示意。學生提出有幾個字音讀不準:“濯”、“滌”、“鮮”。當堂由學生予以正讀,接著請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停頓恰當。這一遍讀,要求比較低,學生也能夠達到要求。
之后要求學生對照注釋翻譯課文,然后小組交流,老師點撥。這個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理解文言詞語。初步讀懂文意后再次要求學生朗讀文章,理清作者的情感。
第二階段,精讀深入 在學生自讀質疑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帶著以下問題再讀文章:從哪些句子能看出作者獨愛蓮?能否找出文章中關鍵詞句?從這一句中能讀出作者獨愛蓮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很快找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句。對于愛蓮的原因,有些句子學生能夠很快領悟,于是你一言,我一語,如“中通外直”象征蓮正直的品格,“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表達蓮的自尊自愛,令人敬佩,“濯清漣而不妖”寫出蓮的純真自然、不媚于世。而對“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這幾句描寫蓮不攀附、美名遠揚、高潔獨立的品格這幾點,學生的理解稍有困難,還是需要老師加以點撥。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從這個長句中讀出了蓮清姿素容的外形美和高潔正直的品格美。于是要求學生再次朗讀,在朗讀中細細品味作品的形象之美。
第三階段,細讀提升 當學生在美讀中陶醉的時候,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贊美的只是蓮花嗎?寫菊、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同予者何人?”的問號能否改為句號?學生積極參與和探究,于是有學生注意到了文章的議論部分,“蓮,花之君子者也”,明白文章贊美的不僅僅是花,而是要借花喻人表達自己的情懷。于是我引導學生找出與蓮花相對應的君子品格,將蓮的外在形態(tài)和君子的精神品質聯(lián)系起來,領悟作者以蓮自許、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主旨,點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研討、交流,讓學生懂得“托物言志”這種寫作手法其實是因作者個人的人生追求、旨趣的不同,而托物寄意,弦外有音。這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后讓學生第三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意蘊的豐美。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并作指導和展示。
第四階段,學以致用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在學習了文章的“托物言志”這種寫作手法后能加以運用。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菊花因受到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喜愛而聲名顯揚,蓮花因周敦頤的《愛蓮說》而名揚天下,受到世人的青睞,文中的牡丹卻一度受到人們的鄙視,她和其它花卉都坐不住了,紛紛想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假如你是其它花卉中的一種,你想怎樣宣傳和展示自己?請你寫一段話,要求至少運用一種描寫花卉的詩句。這個環(huán)節(jié)因時間倉促而沒能充分展示。
三、教學反思
1.文言文教學中力求以讀為主,在讀中品,在讀中悟,在朗讀中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本堂課也力求以讀帶講,讓課堂書聲朗朗、文味浸染、詩意盎然。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文習慣的培養(yǎng),如查工具書的習慣、放聲朗讀的習慣、誦讀積累的習慣等,這對初學文言的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文章主旨的分析這部分應該適時出示周敦頤生平經歷,重在突出他的性情旨趣和人生追求,這樣文章的寫作主旨也就水道渠成地凸顯出來,同時也能夠給最后的“學以致用”環(huán)節(jié)有充足的學生展示的時間。
2.在朗讀的處理上,層層遞進的設想是可取的,由于時間的關系,本節(jié)課學生的朗讀還不夠盡興,蜻蜓點水,朗讀的效果還沒有達到最好,這樣整個課堂的高潮部分也就意興闌珊了。對蓮的君子品格的討論,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有點難度,需要教師富有智慧的點撥,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教學任務和教學效果之間就像魚和熊掌的關系,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最有價值的東西,讓語文教學充滿韻味。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清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