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生鵬,陳亞偉,郭思巖,缐國敏
(甘肅省國土資源規(guī)劃研究院,甘肅蘭州 730000)
?
黃土高原區(qū)廢棄窯洞復墾潛力分析
——以甘肅省西峰區(qū)為例
景生鵬,陳亞偉,郭思巖,缐國敏
(甘肅省國土資源規(guī)劃研究院,甘肅蘭州 730000)
以甘肅省西峰區(qū)為研究區(qū)域,在對研究區(qū)域靠崖式窯洞、胡同式窯洞及地坑院窯洞現狀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運用指數和法與適宜性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適宜性評價,按照潛力系數進行潛力級別劃分,進而分析研究區(qū)域廢棄窯洞的復墾潛力。結果表明:廢棄窯洞的復墾利用方向主要取決于窯洞的類型、區(qū)域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復墾技術和投入水平,按此評價,西峰區(qū)廢棄窯洞土地總面積為4 731.96 hm2。靠崖式窯洞復墾潛力相對較小,胡同式及地坑院窯洞復墾潛力巨大,廢棄窯洞的復墾可有效增加研究區(qū)域耕地面積。
廢棄窯洞;復墾;潛力;分析
我國耕地資源非常匱乏,人均耕地僅0.1 hm2,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 3。而目前不少農村地區(qū)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宅基地廢棄閑置現象,導致大量可復耕土地被白白浪費。因此,對農村閑置的宅基地進行土地整理就成為補充我國耕地資源的途徑之一。
窯洞、地坑院作為一種特殊的住宅類型,主要分布在甘肅、山西、陜西、河南和寧夏等5省(區(qū)),河北省中部、西部和內蒙古中部也有少量分布,尤以甘肅隴東地區(qū)及陜西北部地區(qū)最為典型。由于近些年社會經濟不斷地發(fā)展,原以居住為主的窯洞、地坑院,現除極少部分作為住宅、旅游景觀外,大部分已廢棄閑置。筆者以甘肅省西峰區(qū)為研究區(qū)域,通過對廢棄窯洞的復墾,實現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節(jié)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最終達到城鄉(xiāng)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標。
1.1 自然特征西峰區(qū)位于甘肅省東部慶陽市中部,地質構造為中國北方華北地臺大地構造單元,位于鄂爾多斯向斜的東翼,地處關山―六盤山褶皺帶以東的鄂爾多斯臺區(qū)。在地質構造上屬于內陸新華夏系統(tǒng)沉積帶的構造盆地。從遠古至今,經過億萬年的地質構造運動和演變,逐漸形成現今黃土高原特有的地質地貌。
西峰區(qū)地貌特征為黃土高原溝壑區(qū)為主,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1 421 m。座落在有“天下黃土第一塬”之稱的董志塬腹地,地形呈扇形,南北長約47.7 km,東西寬約34.8 km,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特別適宜耕作。土地總面積99 901.82 hm2,其中農用地面積為62 918.61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2.98%;建設用地面積為14 998.81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5.01%;其他土地面積為21 984.40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2.01%。
1.2 農村居民點現狀西峰區(qū)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達11 823.15 hm2,占城鄉(xiāng)建設用地面積的81.68%,占建設用地的比重為78.83%。2013年全區(qū)人均農村居民點面積達413.95 m2,超過人均用地150 m2的國家標準上限。受地形以及歷史原因影響,塬區(qū)存在廢棄地坑院、胡同和宅院等,并且呈現布局分散的特點,約占城鄉(xiāng)建設用地面積的38.46%,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37.12%。近些年由于新農村建設的逐步實施,大部分窯洞地坑院已廢棄,由于農村居民點的以上特點,可用于復墾整理的潛力較大。2013年西峰區(qū)農村居民點占地面積統(tǒng)計見表1。
表1 2013年西峰區(qū)農村居民點占地面積現狀調查結果
2.1 復墾潛力調查復墾潛力調查的目的是明確復墾潛力區(qū)窯洞的類型、面積及其復墾利用方向。調查方法是在2012年全國二次土地大調查變更數據庫的基礎上,以1∶10 000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對西峰區(qū)各類窯洞進行實地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窯洞類型、面積、復墾后的利用方向。調查結果顯示:西峰區(qū)各類廢棄窯洞面積4 731.96 hm2,占西峰區(qū)土地總面積的4.74%,具體調查結果匯總見表2。
表2 西峰區(qū)已廢棄窯洞、地坑院復墾潛力調查結果 hm2
由表2可知,全區(qū)廢棄窯洞占地面積巨大,廢棄窯洞仍占用西峰區(qū)建設用地指標,且修筑前胡同式窯洞、地坑院土地類型主要為耕地。
2.2 復墾潛力構成根據現狀調查結果,西峰區(qū)廢棄窯洞復墾潛力主要由3部分構成。一是依靠殘塬溝壑區(qū)靠崖壁修建,現已廢棄的靠崖式窯洞;二是塬面地勢相對低洼處,連片修建的胡同式窯洞;三是塬面平坦處向下開挖潛掩于地下的地坑院窯洞。
土地復墾潛力評價主要是在補充調查的基礎上,對廢棄窯洞可復墾面積、復墾的適宜性以及復墾后土地利用方向等進行的綜合評定[1]。它是進行復墾規(guī)劃及措施制定的科學依據。
3.1 土地復墾潛力適宜性評價
3.1.1適宜性評價因子擬定。評價因素是對土地質量差異有顯著影響的自然條件、農田基本建設因素和經濟因素,它們又可分解為多個因子構成因素體系[2]。評價指標分值為 0~100。分值差異的大小因各自的特點而異,最優(yōu)的條件取100,最惡劣的條件取0,其他條件的作用分值根據其對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影響程度給定。根據西峰區(qū)土地復墾整理項目的實際情況,選擇 9項對耕地影響較大的耕地適宜性評價因子,具體見表3。
3.1.2適宜性評價方法。評價因子權重的確定和評價綜合分值計算 由于各因素因子對耕地質量影響有明顯的差異性,所以根據各因素因子的特征賦予不同因子不同的權重系數。權重的確定是通過對單層次下各因子兩兩比較,按照 9 級標度定量化,逐級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各因子對上一級因子的權重值。根據各因素對土地復墾潛力的影響程度以及西峰區(qū)土地復墾項目的現實狀況,采用特爾斐法,給各因素分配權重,確定分值。根據土地適宜性評價指標及其分級標準,確定各評價單元各項因子的等級,通過建立模型并賦予級別指數值,然后按土地復墾的評價單元對各因素的計算各評價單元的綜合分值。即:
(1)
式中,Rj為第j個評價單元的綜合得分;Fi為第i個參評因子的等級指數;Wi為第i個參評因子的權重系數。最后再對照事先確定的復墾土地的等級指數范圍,評定土地復墾評價單元的適宜性等級。
3.1.3適宜性評價結果。根據評價原則和評價依據,結合西峰區(qū)土地復墾現狀以及評價單元的綜合分值,除去無法復墾面積外,將待復墾土地分為宜耕、宜園、宜林3 類。宜耕(評價分值在80 分以上)主要指地形平坦,土壤宜耕性能好,排灌條件方便,宜于農作物種植的土地;宜園(評價分值為 60 ~80分)主要指地表起相對起伏,土壤宜耕性較差,沒有方便的灌溉條件,但宜于其他園業(yè)利用;宜林(評價分值在60 分以下)主要指土壤質地較差,無耕作條件,地形坡度大,保水性差的土地。
表3 廢棄窯洞復墾潛力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
按照上述方法,對西峰區(qū)廢棄的靠崖式、胡同式、地坑院3種類型窯洞進行適宜性評價。得出可復墾為耕地的面積為3 931.06 hm2,占可復墾總面積的84.51%;可復墾為園地的面積為593.88 hm2,占可復墾總面積的12.52%;可復墾為其他園地的面積為138.41 hm2,占可復墾總面積的2.97%;由于受技術及經濟條件的制約不宜復墾面積為68.61 hm2,占廢棄窯洞總面積的1.45%。
3.2 土地復墾潛力分級土地復墾潛力分級是為劃分復墾潛力區(qū)而進行的,用此反映某區(qū)域土地復墾增加耕地面積的數量及其分布,科學確定分級方法和標準,合理劃分復墾潛力等級,對編制縣域土地復墾規(guī)劃[3],因地制宜地布局復墾項目,提高土地復墾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3.2.1潛力系數的計算。國土資源部頒布的《縣級土地開發(fā)整理規(guī)劃編制要點》[3]規(guī)定,土地復墾潛力級別是用復墾增加耕地面積占復墾區(qū)面積的百分比來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2)
式中,α復為某類型窯洞土地復墾潛力系數(%);s復為某類型窯洞復墾增加耕地面積(hm2);S復為某類型窯洞復墾區(qū)面積(hm2)。
3.2.2復墾潛力分級標準確定。以不同類型廢棄窯洞為劃分標準,利用公式(2)測算可知,西峰區(qū)廢棄窯洞土地復墾潛力系數在59.28 %~ 100%之間。根據西峰區(qū)各類廢棄窯洞的特點,以及復墾的難易程度等,確定潛力分級標準:潛力系數α復=100%為Ⅰ級;60%≤α復<100%為Ⅱ級;α復<60%為Ⅲ級。
3.2.3復墾潛力分級結果。根據以上分析結果,結合復墾區(qū)實際情況,確定西峰區(qū)廢棄窯洞土地復墾潛力共劃為3個等級。
3.2.3.1Ⅰ級復墾潛力區(qū)。Ⅰ級復墾潛力區(qū)總面積2 342.32 hm2,為廢棄胡同式窯洞復墾區(qū),復墾潛力系數達到100%。該區(qū)的廢棄窯洞可全部復墾為耕地,土地復墾潛力大,應作為土地復墾的重點區(qū)域。
3.2.3.2Ⅱ級復墾潛力區(qū)。Ⅱ級復墾潛力區(qū)總面積936.93 hm2,為地坑院窯洞復墾區(qū),占西峰區(qū)廢棄窯洞總面積的19.80%,可復墾為耕地面積768.28 hm2,占廢棄窯洞總面積的16.24%,占可復墾面積的20.09%,平均增加耕地系數為82%,土地復墾潛力較大。
3.2.3.3Ⅲ級復墾潛力區(qū)。Ⅲ復墾潛力區(qū)總面積1 384.1 hm2,為靠崖式窯洞復墾區(qū),占西峰區(qū)廢棄窯洞總面積的29.25%,可復墾為耕地面積820.46 hm2,占廢棄窯洞總面積的17.34%,占可復墾面積的17.59%,平均增加耕地系數為59.28%。復墾耕地面積較大,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布局零散,增加耕地系數小,存在復墾耕地與復墾為其他園地和林地并存交錯的現象,復墾潛力相對較小。
(1)該研究是在對復墾區(qū)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對窯洞復墾潛力的類型、面積、及其復墾利用方向的調查。并將適宜性調查與指數和法相結合進行適宜性評價,用潛力系數進行潛力級別劃分,是項目區(qū)廢棄窯洞復墾潛力分析的有效方法[4]。
(2)廢棄窯洞的復墾利用方向主要取決于窯洞的類型、區(qū)域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復墾技術和投入水平。廢棄窯洞復墾潛力的適宜性評價中,把復墾方向與復墾制約因素有機地結合,制定了適合西峰區(qū)廢棄窯洞現狀的適宜性評價體系,為后期復墾規(guī)劃、措施實施和效益分析提供了科學依據。
(3)西峰區(qū)廢棄窯洞土地總面積為4 731.96 hm2,按照不同類型廢棄窯洞可分為靠崖式窯洞、胡同式窯洞、地坑院窯洞3大類型,對黃土高原區(qū)廢棄窯洞歸類統(tǒng)計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同時,廢棄窯洞及住宅用地復墾項目的實施,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同時減少建設用地指標閑置,對土地集約節(jié)約利用有巨大的實際意義。
[1] 陳麗,師學義.縣域土地復墾潛力分析方法研究[J].能源環(huán)境保護,2003,17(5):21-24.
[2] 馮永忠,陳亞偉,缐國敏,等.黃土高原廢棄窯洞土地復墾的適宜性評價[J].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47(3):107-110.
[3] 國土資源部土地規(guī)劃司.縣級土地開發(fā)復墾規(guī)劃編制要點[M].北京:國土資源部,2002.
[4] 葉艷妹,吳次芳.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的潛力、運作模式與政策選擇[J].農業(yè)經濟問題,1998(1):54-57.
Reclamation Potential Analysis of the Abandoned Cave Dwelling in Loess Plateau— Taking Xifeng District of Gansu Province for Example
JING Sheng-peng, CHEN Ya-wei, GUO Si-yan et al
(Gansu Institute of Land Resources Planning and Research, Langzhou, Gansu 730000)
Taking Xifeng district of Gansu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llside cave dwelling, alley cave dwelling and subsided cave dwelling in the study area, the suitability was evaluated by combining index sum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potential levels were divided by using potential coefficient, and reclamation potentiality of the abandoned cave dwelling was analyzed in the study area.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clamation way of abandoned cave maily according to types of cave, regional natural conditions,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reclamation technique and inout level. The total area of abandoned cave in Xifeng district is 4 731.96 hm2. The reclamation potentiality of the hillside cave dwelling is relatively small, reclamation potentialities of the alley cave dwelling and subsided cave dwelling are huge, and land reclamation of the abandoned cave dwelling will effectively increases the cultivated area.
Abandoned cave dwelling; Reclamation; Potential; Analysis
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201111015-02)。
景生鵬(1982- ),男,甘肅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復墾。
2015-02-06
S 28;F 301.2
A
0517-6611(2015)09-3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