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上的穢物去哪兒了
很多人也許一直都這么認為:飛機廁所里沖掉的穢物,會直接排放到空中……謝天謝地,這絕對不是真的。
真實情況是,你在飛機廁所里沖掉的穢物其實是被儲存在飛機上的一個廢水箱中,等飛機落地后,會由專用的污水處理車將其轉運到合適的地點。
如果你乘坐的是一款老飛機,比如1937 年款的英國休潑馬林公司(Stranraer)水上飛機,你就真有可能是在寒冷的高空氣流中“ 天屎散花”了——因為它的客艙里就有一個“直排廁所”。
但后來為了提高如廁的舒適度,航空設計師開始在機艙內布置稍微“友好”一點的廁所,比如英國惠靈頓轟炸機里就布置了一個小廁所——一個帶蓋的桶。不過據英國士兵反映,不到萬不得已,他們都不會用那玩意兒,因為比起尿到瓶子里、拉到紙盒里,然后再打開窗丟出去,那個馬桶實在是糟透了。
但一些航空先驅很快就采用了英軍的這個設計。
1927 年美國飛行家林白(Charles Lindbergh)駕駛著“圣路易斯精神”號單引擎飛機用33.5 小時的時間成功飛越了大西洋,他因此成為各種名流的座上客。根據相關記錄,當英王喬治五世接見他的時候,國王曾彎下腰湊近林白問他:“我很好奇,你駕駛飛機的時候是怎么行方便的?”林白回答說:“我的駕駛座前面有個漏斗,漏斗通過一根管子接在一個鋁罐上。在著陸之前,我把那個鋁罐丟在法國了。”
所以,理論上林白是可以一邊噓噓一邊擺酷的。而當法國人在巴黎的航空俱樂部外面朝陽臺上的林白歡呼的時候,一定不知道這個帥小伙曾在他們頭頂上倒夜壺來著。
到了民航時代,一架飛機動輒坐幾十上百人,靠汽油桶和紙盒子肯定完成不了任務。
更重要的是,隨著噴氣時代的來臨,民航機越飛越高。高空的低溫、低氧、低壓讓人很難忍受,于是出現了“增壓客艙”這個概念。
“增壓客艙”是完全密閉的,能保證里面大約相當于3 000米海拔的氣壓,這樣乘客就能舒適得多。而在高空客艙內外,就會有不小的壓力差。
這就造成了一種情況——你沒辦法輕易開門往外倒東西,那會讓客艙內的壓力迅速減小。
于是產生了最早的民航抽水馬桶,其實它跟我們現在家用的差不多,或者說它的整個結構更像是在北京鳥巢水立方附近的可移動式廁所。為了清潔馬桶和管道,減少堵塞和水垢,馬桶水里還會添加一些藍色的清潔劑。
但這種廁所的毛病仍然很多。比如容易堵、老反味兒。最要命的是,它要用大量的水,沖一次馬桶就需好幾升水,一個航次下來,幾百升水就這樣被用掉了。而這些水都是飛機的“死重”,那都是白花花的銀子?。∫苌賻c兒馬桶水,就可以多帶點油或者多拉幾個客。于是,1975 年,美國人James M. Kemper 發(fā)明了“真空航空馬桶”并取得了專利。這個設計用一個真空泵在廢水箱里制造低壓,當按下沖水按鈕時,廢水管和馬桶之間的閥門被打開,馬桶里的穢物會被迅速吸進廢水箱, 同時,馬桶內壁只需用少量水清潔——真空吸力加上馬桶和管道內壁的不粘特氟龍涂層讓清潔變得很徹底,而且還會吸走臭氣,讓廁所更清新。
這個設計很成功,所以近40 年來飛機上的廁所再沒發(fā)生過革命性變化。唯一的問題是抽吸時噪音很大,第一次用飛機廁所的朋友可能會被嚇一跳。
今天我們看到的飛機洗手間,大部分都是在飛機制造廠被模塊化生產出來的。一般每個廢水罐的容積是200 加侖,還不到800 升。通常情況下它還是夠用的。一旦飛機落地,機場就會有專門的廢水處理車開過來,將管道接上飛機的廢水口,進行廢水罐清理。
到目前為止,還沒過出現飛機在空中“失禁”的報道,但是“側漏”有時候仍難免發(fā)生。
如果廢水排水口出現了滲漏,在高空低溫環(huán)境下漏出來的液體會很快結冰。這也存在一種危險,一旦冰塊在氣流沖擊下破碎并脫離飛機,就有可能撞壞飛機本身。上世紀70、80、90 年代, 波音727 飛機曾經各發(fā)生過一起滲漏結冰撞擊事件,所幸都沒有造成嚴重損失和人員傷亡。
從上世紀70 年代到現在,媒體報道的天降“藍冰”事件已有30 多起。還好,除了有“藍冰”砸漏房頂,甚至有人好奇地舔食后造成了肉體上輕微的、精神上極大的損害之外,沒有更嚴重的后果了。
當然,如果沒有砸到飛機,這些冰塊在飛機下落過程中會慢慢融化。只有冰塊體積實在很大時,才有可能在落地時仍看得到冰塊。
來源|《課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