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超,袁 吉
(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海峽兩岸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以上海體育學院與國立體育大學為例
孫世超,袁 吉
(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運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tǒng)計法對上海體育學院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課程結構及內容、課程開設總學時數及構成、課程特色等方面進行深入對比分析,以期推進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設置的改革。研究表明:國立體育大學課程內容覆蓋面廣,課程內容更具前瞻性,課程特色豐富,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上海體育學院課程內容過于集中于專項技能的教學與實踐,必修學時數遠大于選修學時數,課時分配不均勻,課程特色有待凝練。建議:今后課程設置改革要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同類課程優(yōu)化組合,引進設計新課程;增大選修學時,減少必修學時;為學生提供實踐基地,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學時數要有計劃地分配在4個學年中。
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設置;上海體育學院;臺灣國立體育大學;比較研究
課程設置是對學校對其專業(yè)必須開設的教學科目、各學科課程的開設順序、各門學科課程的授課時數及學年編制等都做出的明確規(guī)定[1],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基礎與核心。上海體育學院創(chuàng)辦于20世紀50年代初,是大陸一所高水平體育院校;國立體育學院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初,是臺灣一所高水平體育大學。通過對課程設置進行深入對比分析,揭示其共性與特點,分析其優(yōu)勢與不足,為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設置的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1.1 研究對象以海峽兩岸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設置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CNKI以“運動訓練”、“課程設置”等關鍵詞進行搜索,下載相關的學位類、期刊類文獻,在上海體育學院網站、國立體育大學網站搜集網頁類資料,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1.2.2 數理統(tǒng)計法 對上海體育學院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開設門數、學時數、各學年開設學時數進行統(tǒng)計,并用Excel進行數據處理,使得數據真實有效。
1.2.3 邏輯分析法 運用邏輯學的知識與方法對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比較研究,進而闡述和總結本研究結果。
2.1 上海體育學院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比較與分析課程設置是圍繞培養(yǎng)目標而展開的,培養(yǎng)目標的定位是依據社會的需求而確定的。我國畢業(yè)生制度與人事制度的改革,各類體育院校的擴招,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日趨激烈。我國從“畢業(yè)生包分配”到自主擇業(yè),就業(yè)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了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與規(guī)格。當前,體育賽事、體育俱樂部、體育用品等體育產業(yè)發(fā)展十分迅速,全民健身如火如荼,社會的大環(huán)境要求培養(yǎng)體育人才不僅僅是體育教師或教練員,而是要培養(yǎng)具備從事體育經營、健身指導能力的人才。近年來國家勞動保障部發(fā)布的最難就業(yè)的38類專業(yè)中,體育學類專業(yè)排名第4。這就要求運動訓練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必須結合社會實際需求,培養(yǎng)一專多能的體育復合型人才。
上海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具備運動訓練基礎理論、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能夠從事訓練、競賽、管理等工作的專業(yè)人才。國立體育大學培養(yǎng)學生運動傷害防護專業(yè)知識與實務能力、具備體適能與健康促進專業(yè)知識及實務能力、具備運動保健科學研究理論與基礎。從培養(yǎng)目標來看,國立體育大學的培養(yǎng)目標較為具體、清晰,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上海體育學院的培養(yǎng)目標集中于運動訓練人才和體育師資人才。
2.2 上海體育學院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公共基礎課程的比較與分析上海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yè)公共基礎課開設了19門之多,包括馬哲、思修等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共8門,課程視野較窄,自然與社會科學沒有涉及;工具類和語言類課程包括計算機基礎、語文、英語共10門,社會化程度不高。對于思政類課程應當簡化、整合,減少重復交叉,可以使學生少而精地進行學習,提高效率。
國立體育大學同樣開設了英文、中文語言類課程,但除此之外的公共基礎課,包含了書畫賞析、國際禮儀、網頁設計、民主與人權等課程。說明國立體育大學充分重視對學生交叉學科的學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具有全球視野有著積極意義。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應用性知識和豐富多彩的學科前沿動態(tài)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鍛煉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生存適應能力[4]。上海體育學院基礎課集中于社會學范疇,自然及人文類較少,內容較為陳舊、老化。
2.3 上海體育學院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比較與分析
2.3.1 理論課程的比較與分析 由表1~3可知,上海體育學院理論課程開設了31門。國立體育大學理論課程開設了74門。兩所學校在基礎理論方面課程開設相近。除此之外,上海體育學院還開設了運動傷害事故處理與急救、體適能、保健推拿3門課程,而國立體育大學開設了個人衛(wèi)生學、老人跌倒與預防等課程。國立體育大學理論課程更具前沿性。
2.3.2 實踐課程的比較與分析 由表1~3可知,實踐課程是指學生用理論知識去參加實踐活動的課程。上海體育學院包括軍訓、實訓、實習(見習)、實踐、畢業(yè)論文共計4門,除此之外既包含理論又有實踐的是體育游戲等7門課程。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實踐課程一共開設了20門,是上海體育學院的2倍,開設的課程有人體解剖學與實驗運動保健實習、運動治療學與實習等課程,這些課程涵蓋了人體運動、生理、體適能、骨科、核心能力訓練等領域,覆蓋面廣,并對應開設大量實驗課。21世紀的課程設置要結合社會的需求,切實地為學生引進、設計實踐課程,努力做到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增設新課程[5]。
表1 上海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開設情況
表2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開設情況
表3 上海體育學院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門數統(tǒng)計
2.4 上海體育學院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技術課程的比較分析上海體育學院包括專項教學訓練與實踐、體操、排球等16門,重點是專項教學訓練與實踐。國立體育大學開設高爾夫、養(yǎng)生運動等7門。應在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基礎上發(fā)展新的體育形式[6]。
相比上海體育學院,國立體育大學摒棄了傳統(tǒng)的競技體育教育思想,開設的籃球、網球、羽球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運動項目,開設的健走運動、高爾夫等則與體育發(fā)展趨勢結合緊密,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同時也說明了上海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資源開發(fā)不足,特色不明顯,缺乏與學生自身運動能力和需求相適應的課程[7-8]。
2.5 海峽兩岸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開設學時總數及構成的對比分析上海體育學院要求畢業(yè)生修滿163.5學分方可畢業(yè),必修課學時所占比例為70.9%,選修課學時所占比例為29.1%。必修與選修學時數之比為2.4∶1;國立體育大學要求運動訓練專業(yè)學生須修滿128學分方可畢業(yè),其中必修課學時所占比例為56.6%,選修課學時所占比例為43.4%,必修與選修學時數之比為1.3∶1。據統(tǒng)計資料顯示,國外體育專業(yè)必修課占60%~80%,發(fā)達國家低于發(fā)展中國家,美日等國甚至低于60%[9]。上海體育學院要求畢業(yè)生學分163.5,而其提供給學生學分總計為177.5,彈性學分僅為14學分;而國立體育大學提供給學生總學分為165,畢業(yè)要求修滿128,彈性學分為37,這就給學生在選擇課程上極大的空間,開設選修課才有真正意義(表4)。
表4 上海體育學院與國立體育大學課程學分設置情況統(tǒng)計
2.5.1 上海體育大學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必修與選修學時的比較與分析 上海體育學院專項教學理論與實踐所占學時為576學時,所占比例過大。在必修課時數與選修課時數之比的對比中,上海體育學院是2.4∶1,遠大于國立體育大學的1.3∶1。選修課開設的目的是基于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滿足不同學生的特長與愛好。選修課內容可以依據社會需求進行彈性調整,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優(yōu)化知識結構,增強教學計劃的靈活性[10](表4)。
2.5.2 上海體育大學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各學年開課學時總數的比較與分析
圖1 上海體育學院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各學期總學時數匯總
由圖1可知,國立體育大學各學期開設較為平均,而上海體育學院波動較大,由于本科4年學制,7、8學期學時分配過少,僅僅安排實習與論文。這樣課程學時安排前緊后松,學時在各個學期的分配有待改進,課程開設較為隨意。國立體育大學的課時安排集中在3、4、5學期,對應的是大2、大3學年,在大2、大3安排較多的課時數,學生能夠在大1適應基礎課程,積累一定的基礎,在大3、大4進行集中學習,第6、7、8學期課時數安排較少,為學生提供較多的時間準備就業(yè)或繼續(xù)深造。上海體育學院課時集中在2、3、4學期,對應大1、大2學年,這不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而5、6學期課時數急劇下降,7、 8學期課時則更少,大3、大4學年正是汲取知識、獲取進步的關鍵時期,所以在保證留給學生時間進行就業(yè)準備工作或繼續(xù)深造的基礎上,應根據需要開設部分課程,較為平均地分布課時數,進而保證培養(yǎng)質量。
2.6 海峽兩岸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特色的比較與分析課程特色的是課程設置的集中體現,也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體現。上海體育學院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能力更多的是為了向各類中小學輸送體育人才,培養(yǎng)目的過于單一;培養(yǎng)學生運動技能達到1級、裁判等級達到2級等是受到競技體育教育模式的影響,與社會需求相脫節(jié)。有研究表明運動訓練專業(yè)畢業(yè)生直接進人教練員崗位的也不足20%,而直接充實到教學管理以及其他行業(yè)的占到了絕大多數[11]。
國立體育大學課程特色更能體現社會對于體育人才的需求,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把專業(yè)的體育知識應用的實際生活中來。用體育活動來預防疾病、健身健美、促進身體健康、調節(jié)生活壓力是人們從事體育活動的主要原因。具備運動傷害防護知識與技能、體適能與健康知識與技能、運動保健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可幫助人們來實現這些目的;具備傷害預防與評估、水上救生員證等,并且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實習地點。這樣使學生在職場環(huán)境中歷練專業(yè)能力、提高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專業(yè)不僅應培養(yǎng)體育教師,還應擴大到體育保健、體育管理等方面的人才[12](見表5)。
1)課程設置是培養(yǎng)目標的具體體現,培養(yǎng)目標是依據社會需求而確定的,培養(yǎng)目標的差異是兩所學校課程設置差異的根本原因。當前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是復合型人才、全面發(fā)展的體育人才,上海體育學院應當根據社會需求,對培養(yǎng)目標進行調整,定位于培養(yǎng)運動訓練專業(yè)人才與其他方面的體育復合型人才。
2)對于同類課程要進行優(yōu)化組合,避免重復,少而精地安排課程內容;課程內容覆蓋面廣、信息集中是課程改革的趨勢。
3)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興趣愛好,調整必修課時與選修課時的比例,適當增加選修課時數,減少必修課時數。
4) 課程設置要結合社會的需求,為學生引進、設計課程內容,增設新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寬廣的視野與國際觀。
5)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培養(yǎng)從事訓練或從事健身指導的專項技能,為學生提供實踐基地,并有計劃地平均分配在4個學年中,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表5 上海體育學院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課程特色情況
6)各學期開設課時數應當平均分配在4個學年中,上海體育學院應適當減少專項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課時數,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課時數的分配。
[1] 韓廷明.新編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38-339.
[2]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http://txxy.sus. edu.cn/bkjy/ydxlzy.htm[2014-9-23]
[3]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http://ath.ntsu.edu. tw/files/11-1020-398.php[2014-9-23]
[4] 袁芳,鄭滬娥,趙振東.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與課程設置的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4,27(12): 1684-1685.
[5] 黃漢升,季克異.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3):51-57.
[6] 徐冰. 德國“體育、體驗與活動”課程設置及其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 2013(7):97-100.
[7] 徐瑞芳. 閩臺兩地高校體育課程設置與課程管理剖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1(10):87-91.
[8] 劉鐘澤. 英國學校體育課程設置和特點對我國體育課程設置的啟示[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3):60-61.
[9] 國家教委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yè)課程方案的通知》(試行)的通知[Z].北京:1997.
[10] 彭貽海,王莉,嚴精華,等.論體育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及社會需求的相互關系[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6):89-93.
[11] 李少丹.市場經濟條件下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yè)畢業(yè)生流向致因及與課程設置關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
[12] 張大超, 常璐艷. 中、美、英、澳高校體育專業(yè)與課程設置的對比分析[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1(8):75-80.
Comparative Study on Curriculum Arrangement of Sports Training Major of Sports University in Mainland and Taiwan— Tak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and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as Examples
SUN Shi-chao, YUAN J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Jilin China)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thesis implements thorough comparison analysis of sports training major cultivation objectiv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ontent, total curriculum teaching hour and composition, as well as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and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so as to promote reform of sports training curriculum arrangement. Research shows: in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curriculum content is with wide coverage, deep foresight, and abundant feature, emphasizes student practical ability.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curriculum content mainly focuses on specifc technique teaching and practice, compulsory teaching hour is much more than optional, teaching hour allocation is not balanced,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is to be summarized. Suggestions: further curriculum arrangement reform should combine closely with social demand. Optimizing similar curriculum, introducing and designing new curriculum. Increasing optional course teaching hour, reducing compulsory teaching hour. Providing practical base for student, enhancing student practical ability. Allocating teaching hour into four academic years designedly.
sports training major; curriculum arran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comparison study
G807.02
A
1004 - 7662(2015 )01- 0050- 05
2014-12-30
孫世超,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田徑運動、體育賽事組織與管理。通信作者:袁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