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樹名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一種溝通、理解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它不再是簡單地把知識灌輸?shù)綄W生頭腦中,而是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把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毫無疑問,課堂提問是實現(xiàn)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xiàn)師生之間溝通和理解的寶貴橋梁,更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人格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那么,我國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現(xiàn)狀如何呢?
一、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現(xiàn)狀
課堂教學提問,就是通過提問(包括教師的提問及學生的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而現(xiàn)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大多是教師在備課時已經(jīng)設計好的,上課時學生看似在回答老師的問題,可實質上還是老師在講授。
具體來說,教師的提問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教師的提問往往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征;第二,教師的問題設計粗放,且過分關注教學進度,急于獲得結論;第三,教師提問過多而學生提問少。因為以上問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得不到培養(yǎng),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得不到提高。因此,我們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的提問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
要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就必須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1誰來問
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問的主體并不局限于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學校教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是什么”,還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解決“為什么”的一套方法。老師的提問不僅要能引領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還要能啟發(fā)學生自覺地去思考,學會提問題并自己解決。抓住時機,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常有疑問,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2問什么
重點、難點、疑點應該是我們設計提問首先考慮的內容。問重點和難點,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化難為易,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問疑點,可以誘發(fā)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例如,筆者在教學朱自清的《綠》時,針對學習重點“對梅雨瀑,特別是對梅雨潭的描寫”,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提問:梅雨瀑是很美的,在山邊時,作者是怎樣描寫的呢?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學生根據(jù)提問,很快整理出聲(“花花花花”、“分外地響”)、色(“白而發(fā)亮”、“飛花碎玉般亂濺著”)、形(“一帶”、“扯成大小的幾綹”)三個方面和比喻、擬人兩種修辭手法。在學生解決了以上問題后,緊接著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感受是醉人,那么作者是通過什么方法去描寫這種感受的呢?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大量運用的比喻修辭。針對難點“描寫梅雨瀑的觀察點(初中學生初讀理解會比較困難)”,筆者是這樣設計提問的:作者觀察梅雨瀑的觀察點移動了幾次?(找出有關語句)學生順著問題很快找到“走到山邊”、“坐在亭邊”、“到了潭邊”,并概括出“觀察點移動了三次”,這樣,難點迎刃而解。
正是通過有效提問,學生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把握文章的要點。
3怎么問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做到既關注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又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心理需求,更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怎么問?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問題系統(tǒng)化。
語文課文的內容很豐富,知識點很多,如果問題很零碎,會把原本就很豐富的內容更加復雜化,不利于學生理解。如果我們能把一些問題系統(tǒng)化,會便于學生理解,減輕學生學語文的思想負擔。
例如,在教學小說《臺階》時,為了便于學生掌握,筆者設計了四個問題: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父親是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既然父親造的是新屋,為什么題目不叫“新屋”而叫“臺階”?通過這些問題,學生找到了“父親”所處的環(huán)境,明白了“父親”的精神追求,體會了作者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父親”的辛勞,表現(xiàn)勞動者的物質狀態(tài)和心靈狀態(tài),也懂得了要去關注農民的命運、關注農村的貧困。
這樣的教學很流暢,得益于系統(tǒng)化的提問。
第二,問題要有啟發(fā)性。
對待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的正確做法是啟發(fā)。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問,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或回答錯誤,那么有些教師很快就會將興趣和注意力轉移到另外的學生,請另外的學生回答,這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假設學生可能回答不出,應事先想好促進學生得到正確答案的辦法,在上課前準備好啟發(fā)學生的方案。
例如,在執(zhí)教《核舟記》一文時,在解決了字詞句的翻譯后,筆者提問:本文開頭一段稱贊王叔遠手藝奇巧,作者是如何來說明奇巧的?學生的回答要么錯誤,要么較分散,時間用了不少,收效甚微。最后筆者只能自己概括,草草了事。課后筆者認真反思,修改教案,在上面問題的后面又設計了幾個小問題:核舟長多少?上面刻有多少人和物?這些人和物刻得如何?這些說明了什么?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效果明顯好多了。
第三,適時追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有一種情況,即學生回答正確但卻不充分。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通過連續(xù)的提問讓學生得出更完整的答案,這個過程就是“追問”。追問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師的追問一般不介紹新的知識,而是通過連續(xù)提問使學生證明或解釋自己的回答,從而促進學生更深入地思考。許多教師常常只注意學生的回答是對還是錯,不注意給學生進一步加工信息的機會,學生很少有機會來處理為什么、怎么樣和根據(jù)是什么這一類問題。
例如,筆者在教學朱自清的《春》一文時,當講到第三段時提問:在“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一句中連用了六個動詞,有何作用?一個學生回答:連用六個動詞,準確地寫出了孩子們在草地上玩的情形。很顯然,這個答案還沒有回答到位,所以筆者追問:這一段主要寫什么內容?學生道:描繪春草蓬勃的景象。筆者又問:那為何寫孩子們的嬉戲?學生道:春草帶給了孩子們歡樂。筆者再問:屬于什么描寫?學生答道:側面描寫。筆者最后問:那么,現(xiàn)在你把剛才的問題再回答一遍好嗎?學生道:作者連用六個動詞寫孩子們的嬉戲,側面寫出了春草帶給人的歡樂。說完,學生的臉上洋溢著自信。正是適時的追問,讓學生既弄懂了知識,又找回了自信。
課堂提問既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手段,更是一門教學藝術。作為教師,在備課時要多下工夫,要認真對待自己課堂教學中的每一次提問,通過提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加強課堂中的交流,真正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還語文課堂一片絢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