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漢 范小斌 羅燕飛*
(1廣州市番禺區(qū)化龍醫(yī)院院辦公室,廣東廣州511434;2廣東省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廣東省醫(yī)學科學院,廣東廣州51008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種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胰島素分泌作用缺陷的常見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改變及診斷技術(shù)的進步,DM患者人數(shù)也迅速增加[1]。地中海貧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點突變所致一種遺傳性疾病,在我國長江以南各省份該病是發(fā)病率高、影響大的遺傳病之一[2],根據(jù)部分人口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在廣東、廣西兩省攜帶地中海貧血基因者分別達11%和13%[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2例DM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DM合并不同類型地中海貧血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變化及其意義。
本組DM患者82例,男42例,女40例;平均年齡(45±9)歲;其中伴α型地中海貧血32例、伴β型地中海貧血20例、未伴地中海貧血基因30例。將同期進行體檢的50例正常健康人作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42±9)歲,均排除糖尿病和糖耐量減低。
EDTA-K2抗凝管抽取2 mL靜脈血以測定HbA1c。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ˉx±s表示,多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排除糖尿病和糖耐量減低。
α型地中海貧血DM組、β型地中海貧血DM組和未伴地中海貧血基因DM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HbA1c水平均較正常對照組高(均P<0.05)。α型與β型地中海貧血DM組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α型、β型地中海貧血DM組與未伴地中海貧血基因DM組患者的HbA1c水平分別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4組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比較結(jié)果(±s)
表1 4組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比較結(jié)果(±s)
注:HbA1c:糖化血紅蛋白;DM:糖尿病;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shù) 空腹血糖(mmol/L)HbA1c(%)α 型地中海貧血 DM 組 32 7.2 ±2.3*8.1 ±1.7*β 型地中海貧血 DM 組 20 10.1 ±4.3*8.2 ±2.5*未伴地中海貧血基因 DM 組 30 9.2 ±4.1*10.4 ±2.8*正常對照組50 5.0 ±1.0 5.1 ±0.9
傳統(tǒng)篩查和診斷糖尿病的手段包括FBG、OGTT試驗、RPG(隨機血糖)等,但這些項目受影響因素較多,重復性較差。HbA1c合成速率與紅細胞所處環(huán)境中糖的濃度成正比,不受葡萄糖波動、飲食、運動、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影響,能夠反映過去6~8周的平均血糖濃度[4-7],有研究結(jié)果證明HbA1c與FBG或OGTT測得血糖結(jié)果存在良好的線性相關(guān)關(guān)系[8]。目前,HbA1c檢測已經(jīng)成為DM診斷、長期血糖監(jiān)控與調(diào)整用藥的有效指標。對于DM患者而言,體內(nèi)的血紅蛋白在高糖作用下會發(fā)生緩慢的非酶促糖化反應,血紅蛋白β鏈N末端纈氨酸上的氨基與葡萄糖的醛基發(fā)生可逆的加成反應,形成不穩(wěn)定的中間產(chǎn)物——醛亞氨(又稱前HbA1c),然后迅速重排形成不可逆的酮胺,緩慢重建形成穩(wěn)定HbA1c。
地中海貧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導致血紅蛋白中的α-或β-珠蛋白肽鏈合成減少或不能合成所導致的一種遺傳性疾病。α型或β型地中海貧血合并DM患者的珠蛋白基因存在缺陷,合成減少或不能合成,可導致紅細胞正常壽命縮短。血紅蛋白β鏈N末端纈氨酸上的氨基與葡萄糖的醛基發(fā)生可逆的加成反應時間相應縮短,緩慢重建形成的HbA1c量相應減少,HbA1c層析峰過低,測定值偏低[6,7]。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未伴地中海貧血DM組患者HbA1c較正常對照組高,說明檢測HbA1c是監(jiān)控人體血糖水平的有效指標。α型與β型地中海貧血基因DM組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α型、β型地中海貧血DM組與未伴地中海貧血基因DM組患者的HbA1c水平分別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HbA1c水平可能不完全真實地反映α型與β型患者體內(nèi)平均血糖濃度,其對輕型的影響不大,對中重型α型地中海貧血DM患者HbA1c的影響程度值得進一步探索;對β型地中海貧血DM患者而言,HbA1c檢測結(jié)果未能正確反映患者體內(nèi)過去6~8周的平均血糖濃度水平,不能作為此類患者長期血糖監(jiān)控有效指標,HbA1c檢測結(jié)果會誤導臨床醫(yī)生對糖尿病診斷、調(diào)整用藥而延誤及影響患者治療。
[1]葉任高,陸再英.內(nèi)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798.
[2]杜傳書.地中海貧血研究的現(xiàn)狀與未來[J].中華醫(yī)學遺傳雜志,1996,13(5):257-258.
[3]張俊武,龍桂芳.血紅蛋白與血紅蛋白?。跰].南寧:廣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3:156.
[4]陳曉旦.貧血對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7,4(26):165.
[5]李 戈,劉紅亮.醫(yī)學遺傳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140.
[6]周 新,涂植光.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89.
[7]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51.
[8]Ito C,Maeda R,Ishida S,et al.Correlation among fasting plasma glucose,two-hour plasma glucose levels in OGTT and HbA1c[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0,50(3):22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