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紅
摘 要:婚禮禮制在中國古代社會居于重要地位。宋代婚禮禮制的內容基本延續(xù)傳統(tǒng)婚禮禮制,以傳統(tǒng)婚禮“古禮”為根本,略有變動。本文以司馬光私修禮書《書儀》為本,介紹其中婚禮具體儀節(jié)。
關鍵字:書儀;婚禮;六禮
在中國古代,婚禮分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親迎六個步驟,即“六禮”?!傲Y”大約始于周代,在《儀禮》中有具體論述。北宋司馬光撰《書儀》將家庭禮儀按冠、婚、喪條貫排列,并撰寫《居家雜儀》等一套相關的規(guī)則。宋代的婚禮禮制基本上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婚禮禮制,而略有變動。
《溫公書儀》中婚儀內容如下:
“婚儀”卷開頭寫到:男子16歲到30歲,女子14歲到20歲之間可進行嫁娶。古禮中男子30而娶女子20而嫁,他在《書儀》中將婚嫁開始的年齡各往后推一年,認為男子低于15歲,女子13歲進行婚嫁屬于早婚。適齡男子的一方要遣媒人進行往來,考察男子與女子的性情是否合得來,以及女方家教如何,不能慕富貴娶或嫁。他反對宋代“昏而論財”,即以財產多少來議定婚禮。另外男女及主婚者有喪期在身則不可成婚。這些為議定婚禮前的條件。
一、納采,即男家托媒人到女家求婚。納采前一日,男方家主人要告于影堂,即家廟,指的是將該男子要娶妻的事情告訴給祖先。使者穿隆重的服裝到達女方家里,用裝飾有繢的大雁作為見面禮。使者到達女方家門外,女方主人穿盛服相迎,行揖禮,而后入廟門到達東西階前,賓客站在西階稍向北偏,向東致辭說明自己受命前來納采之意。女方家長向北一拜,這是為了尊敬婿父的交代使者的命令。賓客不答拜。然后主人與賓客并立面向南站與房屋正廳當中的兩根柱子間。賓將雁授給主人,主人將雁交給隨從。然后交換寫有男女雙方名字和生辰的紙,然后交給各自的隨從人員。賓客下堂,出影堂門,面向東站立。
二、問名,即問清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以占卜婚姻的吉兇。問名時主人從臺階上下來,面向西立于影堂門內之東,然后讓隨從人員出去問賓還有什么事。賓客告訴擯者,想詢問女子的姓名。擯者像主人轉告賓的請求后,主人出影堂門歡迎賓客,賓客拿一只雁又進入影堂的門內,與主人相互行揖禮,重新進入影堂后像之前那樣的位置站立。賓客與主人進行談話,具體談話內容為:賓客說:“某既已承蒙您接收采禮,還將要對女子名字進行占卜,因此冒昧地向您請問女子姓名?”女父回答說:“您既然已經(jīng)下達了命令,那就姑且用小女充當備數(shù)以供選擇,我不敢推辭”。賓向主人授雁,交授書,然后下堂出廟門。
主人立于門內,就像剛才一樣。主人的隨從人員出去請賓接受醴禮,即用飲甜酒行禮。賓說:我事情已經(jīng)做完了,應該回去了。主人則堅持請賓接受醴禮。賓客不敢不從,于是進入廟內。與主人行揖、讓之禮。賓客飲酒三行像往常一樣退去。
三、納吉是使者問名回去后,男家主人對女名進行占卜,得吉兆,又遣使者來女家來告知,是告訴人可以到女方家中告訴女方家主人可以進行婚禮了。
納吉時,使者來到女方家中,仍用雁作為見面禮。賓說:“承蒙您賜告女名,某(婿父)對女名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很吉利,因此使者前來謹向您報告?!?/p>
女父回答說:“某之女教導的不好,唯恐她經(jīng)受不起占卜?,F(xiàn)在您來報告占卜得了吉兆,某也在吉利之中了,某不敢不接受您帶來的好消息?!笔O碌亩Y儀就和納采禮時一樣的。
四、在《儀禮》士昏禮中,男家遣使者去女家行納征禮,所帶的禮物有玄色和纁色的帛一束,儷皮兩張。 玄即黑色;纁為淺絳色。古時婚禮用束帛,帛一束為五兩,儷皮即鹿皮。納征的禮儀和納吉一樣。古代漢族婚姻禮儀中的一種。納征時男方送給女方家的聘禮。周代納征時以玄熏、束帛、儷皮為主,《儀禮·士昏禮》鄭玄注:“束帛,十端也,《周禮》曰:凡嫁子取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睍x代沿襲此制,王侯、大夫行聘禮時用玄熏、束帛。宋代以后聘禮中還有用絲絹等物的,但已無嚴格的數(shù)量限定。十端為雙數(shù),有相配相成之意。
納幣時,使者來到女方家中,仍用雁作為見面禮。作者在《書儀》中提到“用雜色繒五匹為束,兩鹿皮”。古禮原為纁,但纁一旦染為元纁,則不能用作別處,恐貧家不能辦,故而此處用色繒。這反映了作者在私修禮書時為了能夠被士庶階層所接納而根據(jù)社會實際作出適當調整。
五、請期是男方家長占卜得出吉日,又派遣使者往女方家告知。仍用雁。剩下的禮儀就和納幣禮時一樣的。
六、親迎是六禮中最后一禮也是最隆重的一禮。確切地說,親迎才叫婚禮,親迎之前的五禮只是婚禮的準備。親迎前一日,女方家派人鋪房。這是一種民間的婚俗,司馬光認為民間的這種習俗不可廢。
到親迎這天,男方家要準備盛饌,布置影堂。開元禮規(guī)定一品以下用少牢,六品以下用特牲,即只用一種牲畜,司馬光認為殺牲畜這種行為,不是貧苦家可做到的。所以現(xiàn)在只準備盛饌就行了。女婿穿盛服頭戴花,司馬光在《書儀》中認為:“世俗新婿盛戴花勝,擁蔽其首,殊失丈夫之容體,不得已”。雖然不得已,但“且隨俗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可也”。這句話反映出了宋代當時男子簪花習俗,司馬光認為花的外形美與男性氣質并互不相容,所以親迎這天,新女婿戴一兩枚花,一兩枚勝就行了。
男方家主人盛服,坐于影堂之東面向西。在主人的西北設婿席,面向南。婿從西階進入影堂,站在席子西邊面向南。接著行醮禮,輔助行禮的人在杯里倒上酒來到女婿跟前,面向北。婿再拜,面朝南,從贊者手里接過酒杯。跪著祭酒,然后又將杯子還給贊者,又再拜。女婿走到自己父親的席子前,面向東跪著。父親告誡說:“前往迎接你婦,來繼承我宗廟祭祀的事。你要以恭敬之德努力帥導婦,使她繼承先妣的德行。你對婦的帥導要堅持有?!薄W诱f:“是,唯恐不能勝任自己的責任,不敢忘記父命”,如果祖父在世則由祖父進行告誡。
接下就是婿乘馬去女家迎娶新婦。父送女時告誡女要早晚不違舅姑的命令。母親在西階上為女整理冠帔,告誡女說“要勤勉恭敬早晚不違舅姑教給你的家務事?!笔腹蒙┙忝迷谥虚T之內相送,為之整理裙衫并重申父母的命令。
之后就是到男方家里所要做的事情,在此司馬光認為應隨民間風俗,婿婦進行交拜。司馬光在《書儀》親迎禮中提到“婿與婦拜如常儀,出撤合影堂門”,注曰“古無此禮今謂之拜先靈亦不可廢也”。這充分證明了交拜之地在影堂,拋棄了古時三月廟見的傳統(tǒng)。三月廟見為新婦嫁進夫家之后不能與夫同居,三月后才能舉行拜祭夫家祖廟的儀式,至此女子的身份才被確認。此外,除了婚禮“六禮”之外,新婦入門后要在第二天拜見公婆。第三天女婿要拜見新婦的父母。
司馬光寫《書儀》中多處可看見“從簡”“從俗”的字眼。例如,“古無婿婦交拜之儀,今世俗始相見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廢也”。這反映出當時“士禮”繁縟復雜,隨著社會變遷,當時經(jīng)過簡化的家庭禮儀著作有其推廣的可能性。
司馬光的《書儀》以《儀禮》為本,對其進行簡化,加上作者對于當時社會實際的了解而做出應調整,使之能夠被廣大士庶階層所接受。溫公《書儀》影響了南宋時期朱熹,朱熹的《朱子家禮》無書札信函的格式,而直接論及家禮。在《書儀》的影響下,《朱子家禮》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民間通用禮而發(fā)揮著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宋)司馬光.司馬氏書儀[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楊志剛.司馬氏《書儀》和《朱子家禮》研究[J].浙江學刊,1993(1).
[3]楊天宇.儀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王立軍著.宋代的民間家禮建設[J].2002(2)
[5]吾妻重二著.朱熹《家禮》實證研究[M].華東師大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