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
(聊城大學 音樂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視唱練耳從字面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其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視譜、唱譜;二是聽音、辨音。視唱主要是訓練按照樂譜的要求,準確地唱出曲調,正確把握音高和節(jié)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對拍子、音程和調式等方面的感性認識。練耳是用來培養(yǎng)和訓練對音高、節(jié)奏的辨別能力,對音樂的記憶能力和對音樂的內心聽覺。視唱練耳雖然是音樂教育的基礎課程,但對一切音樂從業(yè)者、音樂所有學科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尤其是技能課向高級水平發(fā)展的時候,更顯示出其重要性。換句話說視唱練耳雖然是”基礎之基礎”,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卻是重要的、遞增的、不可缺失的。視唱練耳學習不僅僅是音準,其實質是對音樂基本語匯、語法、句法、樂感、音色、審美觀念等一系列文化屬性的獲得,是學習者逐步理解、領悟、掌握音樂基本法則的過程,并且這個過程與音樂所有門類都息息相關。
視唱練耳學習是從唱準音符開始的,最基礎的工作就是建立音高和節(jié)奏概念。良好的音準、清晰的節(jié)奏是視唱練耳課程最基本的任務,也是進行聲樂演唱最基本的要求。
視唱練耳課中,首先要解決音準、節(jié)奏的問題,由易到難,練習不同調式、調性的視唱曲。聲樂課一般由發(fā)聲部分和歌曲演唱部分組成,這時,視唱練耳技術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發(fā)聲訓練中使用的練聲曲需要以半音級進的方式進行,練聲曲的結構、音符的密度不同,其考量音準的難度也不同,如果沒有良好的視唱練耳基礎,那表達音高就無從談起,聲樂技巧更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歌唱者應該重視視唱練耳,以此為基礎不斷提升視聽水平。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保證音高準確、節(jié)奏穩(wěn)定是音樂得以進行的前提。
拿到一首歌曲時,樂譜和最終的演唱是音樂的外在形態(tài),是顯性的;而作品的音高、樂句、樂段、結構等是音樂的內在形態(tài),是隱性的。我們通過視唱練耳的方法對歌曲進行學習,不僅僅是掌握歌曲顯性形態(tài)的過程,還是對歌曲隱性形態(tài)的習得過程,是對音樂基本語匯、語法、句法的一種學習、積累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們逐步理解、領悟、掌握一套音樂的基本法則,包括音高法則(調式及音階)、節(jié)奏法則、音色法則、句式法則、段式法則、篇章法則等,無形中習得音樂內部的自身規(guī)律。
具體說來,面對一首新的聲樂作品,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樂譜,這是音樂的書面形式,清晰可見,也可以通過作品的視聽資料,第一時間感受到作品的音響,用敏銳的耳力捕捉到作品的風格,形成第一印象。最終我們學習歌曲的時候,必須逐句視唱樂譜,確定音高,熟悉節(jié)奏,在這個過程中,整個作品的音樂語匯、句法、段落逐漸清晰起來,最終熟練掌握樂譜,做到合理地演唱。
視唱練耳的主要任務除了發(fā)展聽覺,辨別音高、長短、節(jié)拍和調式調性外,其對音色的控制、樂感的把握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如前所述,音準與節(jié)奏一樣,是聲樂演唱的最基本要求,是學好音樂的首要條件,是音樂的基礎。視唱練耳課以大量音響為依據(jù),并通過聽、唱、記等教學形式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除了對音高、節(jié)奏、和聲、調式等的感受外,還包括音色、樂感等方面。音樂直接依賴于聲音和聽覺,聲樂更是如此,聲音的發(fā)生雖是物理現(xiàn)象,但感知聲音卻是生理和心理的活動。歌唱時優(yōu)美恰當?shù)囊羯蕾囉趦啥穆犛X和聲音樂感的處理,包括速度、力度,則依賴于留存在大腦中的“聽覺表象”。
視唱練耳更深層的學習和研究表現(xiàn)之一就是培養(yǎng)音樂感知能力方面。音樂感知是音樂的聲音通過聽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感知音樂的能力指對音的高度、強度、長度、音色的感覺及辨別能力,以及對音樂的節(jié)拍、曲調、調性和結構的復合感覺和辨別能力。
如果說學唱樂譜是拿到一手聲樂作品的第一步,那第二步絕不是放開聲音演唱,這樣不但無助于聲樂學習,還可能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在小聲試唱或哼唱一首歌曲時,往往可以做到聲情并茂,而一旦放開來唱,就只顧唱聲,忽略唱情了,除了自身發(fā)聲技術外,重要的是歌者忽略視唱練耳在前期的重要作用。
多數(shù)演唱者在視唱或者演唱歌曲時總是特別注意音準、節(jié)奏、節(jié)拍等基本要素,而忽視對音樂情感的表現(xiàn),尤其接觸到一些西方音樂作品的時候,頻繁的轉調、移調,復雜的臨時變化音,復雜的節(jié)奏組織,大幅度的快慢強弱變化把歌唱者搞得“天旋地轉”,何談情感表達?因此,在把握好音準、節(jié)奏的基礎上,注意保持整體的完整性,用輕巧、柔美的弱聲把每個樂句唱清楚、唱連貫尤為重要,這樣的過程將情感、音符、節(jié)奏及歌曲的背景結合起來學習,了解作者的意圖,這樣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更要求具備較為完備的視唱技術給予強有力的支撐。
“聲洪情必損,細唱見真情”。如果演唱前沒有細細品味樂譜,則唱出的東西必然淡然無味。用清晰、輕細的聲音分析演唱譜面,旋律線自然清楚、細膩,歌唱者也有時間“寓情于歌”,有節(jié)制地演唱,視唱練耳的功勞盡在此處。
聲樂作品是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的,這僅僅是記錄聲音的符號,其本身并不能使我們獲得審美體驗,必須通過演唱者的表演,作品才能傳達給受眾。而將譜面上的音符、符號演繹為富有生命力的實實在在的音響,要求演唱者必須具有表現(xiàn)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參與過程,也被稱為“二度創(chuàng)造”,因此,培養(yǎng)歌唱者的表現(xiàn)力與創(chuàng)造力是聲樂教學和訓練的一項重要任務,而視唱練耳有助于提高音樂表現(xiàn)力與創(chuàng)造力。音樂表現(xiàn)的依據(jù)主要是根據(jù)樂譜對音樂的解釋,也可以說是“識譜”的問題。通過視唱,歌唱者在第一時間把握住涉及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表現(xiàn)特色、創(chuàng)作方法及結構、力度、速度等各方面的信息。這方面的能力大部分是在對視唱練耳學習的基礎上獲得的,視唱練耳訓練能夠使學生積累豐富的音樂詞匯,拓寬音樂視野,同時在音樂形式和載體、風格與審美情趣等方面獲得較多的感受和較深的理解,音樂鑒賞力自然隨之提高。不同的音樂作品,或者某一個音樂主題都能激發(fā)起人們內心的音樂表現(xiàn)力,喚起人的內在音樂感受能力,使人思維活躍起來,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欲望。這種感受對于一個從事音樂的人來說很有意義。
視唱練耳的學習過程不僅是“視唱”和“聽音”,所有音樂的音響都是視唱練耳課的內容所在。通過視唱和聽音,慢慢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習慣,熟悉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音樂類型的過程。在學習訓練視唱練耳能力和技術的同時,學習者的審美取向、審美趨勢會逐漸形成并不斷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或改變學習者的音樂美感習慣,并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定勢,同時,還會把這種審美思維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在鑒賞、評判、規(guī)范音樂的相關活動之中。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正如文章題目所說的,視唱練耳“不僅是音準”,可能在學習音樂的最初階段,我們教學和學習的重點放在音準、節(jié)奏上,那是初級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試想一下,如果連音準、節(jié)奏都保證不了,何談歌唱?視唱練耳是一門單獨的藝術,是音樂學習的重要方面,對其作用不可小覷,不管是對聲樂學習還是音樂其他門類的學習,視唱練耳應貫穿始終。隨著對視唱練耳課程的深入學習,你一定會發(fā)現(xiàn)其對作品結構、演唱情感、樂句句法、音色控制、審美取向、樂感訓練等起的支撐作用。
[1]孟凡玉.視唱練耳文化屬性談.北京:人民音樂,2007,11.
[2]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3.
[3]馬清.音樂理論與視唱練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熊克炎.視唱練耳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5]何惠生.視唱練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孫虹,許敬行.視唱練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