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炎
《西廂記》里的張生,大概是讀書人當中第一負心薄幸的男子,崔鶯鶯則是紅顏薄命的典型。該雜劇作者是王實甫,從唐代元稹的《鶯鶯傳》改編而來。
愛情從來不會一帆風順,只有在勞心費神之后,才會光臨。
過程就是這樣:在山西的普救寺內(nèi),張生因幫助崔家躲過一場兵劫,被崔家孀婦鄭氏視為恩人。鄭氏有一對兒女,女兒即崔鶯鶯,拜見張生時,張生看她“常服啐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銷紅。顏色艷異,光輝動人”,像一支含苞的玫瑰,閉口不言。
張生不知她會為誰綻放,他癡迷了。他試著用言語挑逗鶯鶯,可惜,鶯鶯一句都沒回應(yīng)他。
古圣先賢教導過,不在乎有的,不惦記沒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強扭的。張生記在心里,卻不落實在實際。他不罷休,他接近鶯鶯的婢女紅娘,寫了兩首《春詞》,讓紅娘轉(zhuǎn)交給鶯鶯。
所幸的是,鶯鶯終于有了回應(yīng),回應(yīng)是她寫在彩信紙上的一首詩: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移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再笨的人都會明白這首詩的意思,是叫他半夜逾墻,去鶯鶯住的西廂房。
二月十五的晚上,皓月當空。
這不是一個迷離的夜,月光把黑云趕走,一切清晰得很。張生憑借一棵杏樹越過了墻,到達西廂房。
遺憾的是,他沒有抵達她的彼岸。
鶯鶯義正詞嚴地告訴張生:“哥哥恩德,救了我們?nèi)遥@是天大的恩,因此,母親把幼弱的子女托付給你。為什么叫不懂事的丫鬟,送來淫亂放蕩詞?開始是保護別人免受兵亂,這是義;最終乘危要挾來索取,這是以亂換亂,二者相差無幾。假如不說破,就是保護別人的欺騙虛偽行為,是不義;向母親說明這件事呢,就辜負人家的恩惠,不吉祥。想讓婢女轉(zhuǎn)告,又怕不能表達我真實的心意。因此借用短小的詩章,自己說明,又怕哥哥有顧慮,所以使用旁敲側(cè)擊的語言,以便使你一定來到。如有不合乎禮的舉動,能不心里有愧嗎?只希望用禮約束自己,不要陷入淫亂的泥潭?!?/p>
我相信,鶯鶯的拒絕是真實的,心有觸動,仍然站在理性一邊。后來,鶯鶯之所以要跟張生同床共枕,大概是拒絕后的反悔、猶豫。
張生的《春詞》,始終讓她難以釋懷,加上紅娘的鼓動,她便輕裝出發(fā),與張生開始一段人生旅途。
勘破情關(guān)路不長。張生因為赴長安趕考,一直與鶯鶯處于分分合合的狀態(tài),從鶯鶯給張生的信中可以看出,鶯鶯在愛情旅途中步履維艱:“長安是一個行樂的地方,不知是什么牽動你的思緒,還想著我這個微不足道的人。我卻想念你,沒有邊沒有沿,只是我低下卑微的頭,無法向你答謝什么?!?/p>
只有真愛,才能讓人低下頭,心甘情愿。
相聚很短,思念卻很長。
沒想到,張生連厭倦的心都有了,他找了一個分手的借口:“大凡上天差遣的特出的東西,不禍害他自己,一定禍害別人,假使崔鶯鶯遇到富貴的人,憑借寵愛,能不做風流韻事,成為潛于深淵的蛟龍,我就不能預(yù)測她會變成什么。以前殷朝的紂王,周代的周幽王,擁有百萬戶口的國家,勢力是很強大的。然而,一個女子就使它垮臺了,軍隊崩潰,自身被殺,至今被天下恥笑。我的德行,難以勝過怪異不祥的東西,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斷絕關(guān)系?!?紅顏禍水,幾乎是所有封建時代男子辜負紅顏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接下來,張生與崔鶯鶯的會面,是在一年以后,兩人各自成了親。
張生仿佛心不死,要求以表兄的身份見鶯鶯,鶯鶯會意,寫下徹底斷絕關(guān)系的文字:
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
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當時只道是尋常,過后才知眼前人是暖陽,是溫柔港。過去,鶯鶯是張生的眼前人,張生沒有珍惜?,F(xiàn)在,張生有了眼前人,鶯鶯勸張生珍惜,莫再轉(zhuǎn)身。
角色的轉(zhuǎn)換,往往要付出妻離子散的代價,在這個前提下,個人的悲歡也不值得去計較。 記得吳文英有《尉遲杯》詞:“笑從前,醉臥紅塵,不知仙在人境。”請允許我斷章取義地理解它:我們常說神仙眷侶,現(xiàn)實是,得到的前一秒,對方是神仙;得到的后一秒,對方是凡人。 有人會說,緣分真的是自己丟失的,怨不得人,只怨當初不知仙在人境。 浮生若夢,幾度歡顏?在這個城市,總有那么一個人,與你共醉紅塵,攜手靜好,即使不會一起變老,終歸是命運的巧妙安排。
不如憐取眼前人,我們懂得,那許多,許多。
(摘自北京燕山出版社《離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