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教人員已經獲釋返回原籍”、“唯一勞教系更名”、“勞教人員進入社區(qū)矯正”,當延續(xù)半個多世紀的勞動教養(yǎng)制度被宣布廢除后,這些新鮮事已成為“后勞教時代”的寫照。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廢止勞動教養(yǎng)制度。盡管按照法律規(guī)定,勞動教養(yǎng)制度應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法律程序予以廢止,各界的關注仍聚焦于此,據(jù)記者初步觀察梳理,有三個問題尤為引人注意。
其一,是勞教人員的去向。湖南省勞教局日前宣布,該省所有勞教人員已被釋放,送回原籍。有觀察者指出,中國目前正在接受勞教的人員超過22萬,其中近20萬人是吸毒人員,據(jù)此判斷,勞教所或將與戒毒所合并。
其二,相關機構“去勞教化”。中央宣布勞教廢除后,四川省勞教局大廳里放著一塊“四川省戒毒管理局”的牌子,局長林蒙昌透露“就等勞教制度正式廢止后掛牌”。這種“掛牌”在其他地區(qū)并不鮮見,而中國唯一的勞教管理系——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勞教系,也已更名為矯正教育系。
其三,何以填補廢止勞教制度產生的“空白”。存在半個多世紀的勞教制度,是對行政手段調整尚嫌無力、以刑罰調整又顯過苛的一些輕微違法行為進行調整。怎樣填補這種特有的制度廢除之后的“空白”,在學界存在多種意見。這一點也是外界最為關注的,不可否認,社會上確實存在因廢止勞教制度而出現(xiàn)新治安隱患的擔心。與此同時,對于《決定》的一些錯誤的解讀也引發(fā)“換湯不換藥”的爭論。
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廢除勞教制度是大勢所趨,而廢除這項制度絕非意味著放棄對“勞教對象”的相關管理。正如中國行政法學會會長馬懷德所言,從人權保障和順應民心的角度講,勞教的“精神”要廢,但從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角度看,“勞教”不能廢。
官方人士指出,在勞動教養(yǎng)制度廢止后,要及時完善對相關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由此觀之,廢止勞教之后,絕非意味著單純找“替身”那么簡單。
“‘替代說完全是一種誤解”,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衛(wèi)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一些觀點將《決定》相關表述總結為“以社區(qū)矯正制度替代勞教制度”并不科學。陳衛(wèi)東表示,針對勞動教養(yǎng)制度違背法治精神的弊端,填補社會管理空白時首要任務是完善立法、加強司法解釋,“將過去勞教對象和涉及行為,向治安處罰、刑法兩邊分流”。
這位學者的觀點在學術界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熊秋紅亦認為,“相關的法律應該加以完善”?!皬U止勞動教養(yǎng)之后,應該將原來屬于勞教的范圍納入到治安處罰法范圍,或者通過出臺司法解釋來劃入刑法范圍。”熊秋紅說。
為避免新的法律體系走“老路”,許多學者還強調實際操作時注重程序正當原則。與之相呼應的是,中國最高法院院長周強此前提出,要探索完善輕微刑事案件快審快結機制,大力推行社區(qū)矯正工作,這被認為是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配合廢止勞動教養(yǎng)制度作出的改革措施。
立法方面,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社區(qū)矯正的對象主要是假釋、采取監(jiān)外執(zhí)行和緩刑的刑事罪犯,是為了解決服刑者短期禁閉刑效果差、融入社會困難等問題。中國刑法學會副會長陳忠林呼吁教育矯正立法,通過教育消除被采取行為人再度危害社會的危險性。
陳衛(wèi)東提醒,對于社區(qū)而言,被釋放的勞教人員或許形成“挑戰(zhàn)”,不過從2002年在北京、上海等25各省市進行的“社區(qū)矯正”試點來看,當實現(xiàn)從管理到福利保障的觀念轉型,有了法治化、司法化和福利化,“后勞教時代”的遺留問題勢必迎刃而解。
(據(jù)中新網 張 素 歐陽開宇/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