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臣
(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山東 濟寧 272011)
滋陰止血方加減輔助西藥治療肺結核大咯血臨床觀察
劉香臣
(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山東 濟寧 272011)
目的探討滋陰止血方加減輔助西藥治療肺結核大咯血的臨床療效。方法117例肺結核大咯血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58例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59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滋陰止血方加減,1周為1療程,連續(xù)服藥2個療程,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咯血完全停止時間及不良反應。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1%高于對照組的81.03%(P<0.01);觀察組咯血明顯減少時間、咯血完全停止時間、PTT日平均用量、平均PTT總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17%低于對照組的24.14%(P<0.05)。結論滋陰止血方加減輔助西藥治療肺結核大咯血療效顯著,止血快,不良反應少。
肺結核大咯血 滋陰止血 中西醫(yī)結合
大咯血為肺結核嚴重并發(fā)癥,可導致肺部繼發(fā)性感染,搶救不及時患者可在短時間內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窒息,乃至死亡。肺結核大咯血的發(fā)生與肺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空洞內動脈瘤破裂等有關[1]。肺結核患者多營養(yǎng)不良,體質差,加上抗結核藥物容易對肝功能形成損害,故患者凝血功能較差,一旦發(fā)生大咯血治療難度較大。肺結核大咯血常規(guī)多采取立止血、垂體后葉素(PTT)、酚妥拉明、普魯卡因等西藥治療,但療效往往欠佳,且不良反應多。中醫(yī)藥在肺結核咯血的治療上歷史悠久,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西藥治療毒副作用等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肺結核大咯血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滋陰止血方,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所有患者經(jīng)臨床癥狀、生化檢查、胸部CT或胸部X線片、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等確診為肺結核[2],所有患者均有大咯血表現(xiàn)。1)納入標準:經(jīng)痰涂片與痰培養(yǎng)可檢出結核菌且呈陽性;胸部CT或胸部X線片可見肺部炎癥浸潤與空洞病變;24 h咯血量≥600 mL或1次咯血量>200 mL[3]。2)排除標準: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壓、肺心病等患者;肝腎功能不全者;孕婦;肺結核以外的肺部病變引發(fā)的胸腔積液,如結核性胸膜炎;肺部腫瘤、肺膿腫、肺炎、心臟二尖瓣病變等引發(fā)的咯血。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的肺結核大咯血患者117例。隨機分為觀察組59例與對照組58例。觀察組男性40例,女性19例;年齡18~66歲,平均(44.80±3.10)歲;肺結核病程2~16年;發(fā)生大咯血至入院診治時間1~9 d;1次咯血量(319±22)mL;浸潤性肺結核41例,慢性纖維化空洞18例。對照組男性41例,女性17例;年齡17~67歲,平均(44.30±3.40)歲;肺結核病程1~15年;發(fā)生大咯血至入院診治時間1~11 d;1次咯血量(312±23)mL;浸潤性肺結核42例,慢性纖維化空洞16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在規(guī)范抗結核治療方案(2 HRSE/4 HR)基礎上給予抗感染、吸氧、止咳、鎮(zhèn)靜、增強免疫等對癥治療,同時采取止血敏0.25 g肌注,每日2次;10 U腦PTT加入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觀察組則在對照組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本院自擬滋陰止血方:生地黃20 g,熟地黃20 g,沙參20 g,麥冬15 g,玄參15 g,百合30 g,白術15 g,白及15 g,阿膠12 g(烊化),百部15 g,三七粉6 g(沖服),側柏葉15 g,仙鶴草15 g,川貝母6 g(沖服),甘草3 g。盜汗甚者加浮小麥30 g,煅牡蠣30 g,五味子10 g;咳嗽甚者加浙貝母20 g,桔梗15 g,杏仁10 g;氣虛加黨參30 g或太子參20 g;骨蒸潮熱加青蒿10 g,銀柴胡10 g,地骨皮10 g;煩躁易怒加龍膽草15 g;痰稠色黃加魚腥草15 g,桑白皮10 g,減白及。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服用,1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用藥2個療程。
1.4 療效評定 參照《中醫(yī)臨床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與《現(xiàn)代結核病學》[5]擬定。治愈:連續(xù)治療1周內咯血停止,2周內無復發(fā),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顯效:連續(xù)治療1周內咯血停止,2周內無復發(fā),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有效:治療1周內咯血明顯減少,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無效:連續(xù)治療1周咯血無明顯改善,臨床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病例×100%。
1.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咯血明顯減少時間(<100 mL/d)、咯血完全停止時間、PTT日平均用量以及平均PTT總量。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 Radit檢驗,由PEMS3.1進行統(tǒng)計。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肺結核大咯血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肺結核大咯血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肺結核大咯血患者臨床咯血明顯減少時間、咯血完全停止時間、PTT日平均用量、平均PTT總量比較 見表2。觀察組咯血明顯減少時間、咯血完全停止時間、PTT日平均用量、平均PTT總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均P<0.01)。
表2 兩組肺結核大咯血患者咯血時間、PTT日平均用量、平均PTT總量比較(±s)
表2 兩組肺結核大咯血患者咯血時間、PTT日平均用量、平均PTT總量比較(±s)
P T T日平均用量(U)平均P T T總量(U)觀察組 4 2 . 7 ± 5 . 6△△2 1 5 . 3 ± 2 4 . 9△△對照組 7 5 . 2 ± 7 . 9 4 2 3 . 6 ± 3 1 . 7組別n 5 9 5 8咯血明顯減少時間(d)咯血完全停止時間(d)2 . 3 5 ± 0 . 1 7△△4 . 0 1 ± 0 . 1 6△△4 . 1 9 ± 0 . 2 3 5 . 8 5 ± 0 . 2 0
2.3 兩組肺結核大咯血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見表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肺結核大咯血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肺結核大咯血是臨床常見危重急診,一般出現(xiàn)在肺結核后期。肺結核咯血的原因根據(jù)發(fā)病機制不同一般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滲出性出血,此類咯血量少,一般多為痰中帶血。第二類為血管性出血,即病變侵襲肺動脈或支氣管動脈時所引發(fā)的出血,此類咯血量因血管損傷大小及深淺不同而大小不一[6]。當空洞內動脈瘤破裂時,可引發(fā)大咯血[7]。肺結核大咯血若不能及時止血,易造成窒息或失血性休克,故對于大咯血患者應取側臥位,多采取腦PTT、止血敏及普魯卡因等西藥治療。其中腦PTT是大咯血時最常使用的藥物,其能明顯收縮血管,促使肺循環(huán)壓力下降,促進機體在肺血管破裂處凝血,最終起到止血效果。但在止血的同時可引起心率明顯加快,因此對于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禁用,此外,腦PTT還能引發(fā)出汗、腹痛、面色蒼白、心悸等不良反應[8],故一般大咯血停止后應停用。而止血敏的止血效果欠佳,對少量咯血患者作用緩慢。
肺結核屬中醫(yī)學“肺癆”范疇,多為內傷體虛、氣血長期不足、陰精耗損、癆蟲入侵所致[9]。《本事方》中記載“肺蟲居肺葉之內,蝕人肺系,故成癆瘵,咳血聲嘶,藥所不到,治之為難”。其病機以陰虛為主,而咯血則為肺癆四大主證之一。發(fā)病之初,癆蟲主要傷及肺部,導致肺陰受損引發(fā)咳嗽,久而久之,肺絡受損進而引致咯血。而長期陰虛火旺,可致破血妄行引發(fā)大咯血。故治療應以滋陰潤肺、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為主。本研究滋陰止血方中,生地黃與熟地黃可滋陰補腎益肺,還可涼血止血;麥冬、百合、沙參養(yǎng)陰潤肺、止咳寧肺;玄參益腎陰、降虛火[10];阿膠補血潤肺;川貝母化痰止咳;百部止咳殺蟲;白及、側柏葉、仙鶴草補肺生肌、收斂止血;三七化瘀止血、消腫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止血涼血、化痰止咳、滋陰潤肺、補腎固本之功效,可使陰液漸充、虛火得以自清。臨床所見咯血者,表現(xiàn)多有差異,可隨證加減,對癥下藥。盜汗甚者加浮小麥、煅牡蠣、五味子可滋陰潤肺、收斂固澀;咳嗽甚者加貝母、桔梗、杏仁可清熱降氣、止咳化痰;氣虛加黨參或太子參可扶正益氣、填補精血;骨蒸潮熱加青蒿、銀柴胡、地骨皮可清虛熱;煩躁易怒加龍膽草可清熱定驚;痰稠色黃加魚腥草、桑白皮可清熱化痰。
本研究結果示,采取滋陰止血方加減輔助西藥治療肺結核大咯血,療效好,可加強止血作用,見效快、療程短,明顯降低西藥治療不良反應,患者更易接受。由此可見,滋陰止血方加減輔助西藥治療肺結核大咯血療效顯著,止血快,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周忠海.咯血的發(fā)病機制與診治進展[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9,36(7):1398-1400.
[2] 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2):70-73.
[3] 何家榮.實用結核病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351-355.
[4] 王凈凈,龍俊杰.中醫(yī)臨床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75-76.
[5] 謝惠安,陽國太.現(xiàn)代結核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554.
[6] 徐軼,瞿介明.老年人咯血的流行病學及病因[J].實用老年醫(yī)學,2009,23(6):404-406.
[7] 湯春梅,肖海浩,張言斌,等.肺結核患者咯血的臨床分析[J].現(xiàn)代醫(yī)院,2012,12(10):27-29.
[8] 周衍慧,張磊,劉桂英.PTT治療肺結核咯血不良反應分析及對策[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6):888.
[9] 錢繼偉.肺結核中醫(yī)治療研究進展 [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1,28(1):71-73.
[10]陳繼忠,蔡宛如.中醫(yī)藥在肺結核治療中的現(xiàn)狀及展望[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30(4):444-446.
R521
B
1004-745X(2015)07-1262-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7.053
201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