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新形勢的新要求
(二〇〇六年五月十日)
當前,我省正站在“十一五”發(fā)展的新起點上,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加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這是經濟發(fā)展的騰飛期、增長方式的轉變期、各項改革的攻堅期、開放水平的提升期、社會結構的轉型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期。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fā)展和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不斷提高,對進一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的深化和各種利益關系的不斷調整,對從法律和制度上統(tǒng)籌兼顧各方面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式發(fā)生的深刻變化,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依法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的增強,對強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這一切,都對黨的執(zhí)政能力特別是堅持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新形勢、新要求下,必須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積極建設“法治浙江”,逐步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納入法治軌道。
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
(二〇〇六年五月十七日)
普及公民法制教育、形成全社會法治風尚,對建設“法治浙江”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人們沒有法治精神、社會沒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根之花、無源之水。古人所說“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從客觀上說,法治也并不體現(xiàn)于普通民眾對法律條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之中,體現(xiàn)于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這包括培養(yǎng)人們的理性精神、誠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權威的精神、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依法維權和依法解決糾紛的習慣等等。正如盧梭所說,“規(guī)章只不過是穹隆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后構成那個穹隆頂上的不可動搖的拱心石”。法律當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這種風尚,它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
黨的領導是法治的根本保證
(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法治建設體現(xiàn)黨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的要求。法治建設絕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而是要從理念上更好地強化黨的意識、執(zhí)政意識、政權意識,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執(zhí)政地位,通過改善黨的領導來更有效地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通過完善黨的執(zhí)政方式來更有效地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建設“法治浙江”,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把黨依法執(zhí)政的過程作為實現(xiàn)人民當家做主和實行依法治國的過程,作為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過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過程,把加強黨的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貫穿于“法治浙江”建設的全過程。
【編后】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寫入全會《決定》,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在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將“依法治國”定為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主題,這都充分體現(xiàn)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中國法治進程的高度重視。其實,習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時就高度重視法治,在2006年5月10日到22日短短13天中,他先后6次撰文闡述法治思想。這6篇文章后來都收入了《之江新語》,今選取其中3篇供廣大讀者學習領會,以期能提高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