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日前,公安部印發(fā)了《關于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制度的意見》,引發(fā)廣泛關注。
“丟什么也別丟身份證”,這可能是處于流動狀態(tài)的人們的一個共同生活經(jīng)驗。身份證丟失,被冒用的風險或倒在其次,關鍵是補辦、掛失都只能采取最“原始”方式——不論你多忙,離家多遠,都必須回戶籍所在地親自辦理。按照部署,此項改革將先在天津與河南、江蘇與安徽等10省市開展一對一試點,2017年7月在全國各地全面實施。
但也要看到,這次試點地區(qū),排除了北上廣等流動人口最密集的區(qū)域。按理說,這些流動人口多、流動最頻繁的地區(qū)在試點中,或?qū)τ谏矸葑C異地辦理、掛失等問題的反映能更集中,也更具代表性,試點將之完全排除是否有些“保守”?此外,改革推進有時間表固然劃出了底線,但鑒于改革的巨大利益關切性,試點推進中也可根據(jù)具體情況,允許有條件地方“先走一步”,而不完全拘泥于時間表,如此也能激發(fā)各方改革緊迫性,讓更多國民更快享受到便利。
在此之前,證件辦理的“去屬地化”改革已有突破。如2013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等43個城市暫住的外地戶籍人員可就近申請護照。而身份證作為居民身份信息的唯一憑證,也是“母證明”,社保、醫(yī)保、納稅記錄等都是以此為基礎來設定。那么身份證異地受理,就不僅僅是指技術上解決了身份信息流通問題,圍繞身份證的一切公民證件和信息記錄,都有必要隨之聯(lián)網(wǎng)、互通,減少因地域區(qū)隔給公民帶來麻煩。如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改革增量,“讓信息多跑,讓人少跑”。
當然,在具體落實上,還應注意,異地受理之后并不意味著身份信息管理的放松,允許異地掛失,也要加速推進“即掛失即失效”,最大限度降低丟失被冒用的風險。而與身份信息相關聯(lián)的其他證明和公共服務的“去屬地化”,也應該借此東風,盡早納入到更大范圍更深度的改革行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