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冶堂茶文化工作室 何健
茶的起源在中國,數(shù)千年來,無論時代如何更迭、社會怎樣變遷,它始終伴隨并滋養(yǎng)著人們。茶是老祖宗留下的瓊漿玉液,理應為人人所享有。
然而許多朋友問我,為什么舊中國的文人雅士,對酒的題詠歌頌,遠多過茶?
我說傳統(tǒng)中國都屬封建社會,君王權貴體制下社會地位和資源集中,文人雅士的豐富情感,在封閉、階級的壓抑下,大多只好藉由酒來抒懷。
接著許多朋友問我,當今科技如此發(fā)達,茶這般傳統(tǒng)老調的元素,還能提供什么價值和存在意義?
我說傳統(tǒng)封建社會,文人雅士藉酒抒懷,現(xiàn)今卻是社會開放,天涯若比鄰信息膨脹的網(wǎng)絡世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茶的真實感知,澄清自己,內斂自己,過濾并有效地運用信息,充實我們對應這個瞬息萬變世代的能量。
又有許多朋友問我,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多不喝茶,會不會形成文化斷層?
我說年輕人不喝茶,是因為市售飲料極度商品化,而我們沒有提供合宜的識茶渠道、喝茶方法和用茶的幫助等整體氛圍,讓他們不知其好,或是知其好也不得其門而入。就中國的歷史來看,茶是老祖宗留下的瓊漿玉液,永無滅絕的一天。我輩努力維系好這片沃土,年輕人終究會依循自身的文化血脈,接續(xù)這條綿長的生活文化之路。
更有許多朋友問我,如今好茶和好的茶具越來越昂貴,對于一般收入的人,要喝上一口好茶,是否已然遙不可及?
我說先要重新思考和定義什么是「好」!名茶、名器固然是好,但更不可忽略的,茶首重安全自然,就我走訪國內茶區(qū)的實際經(jīng)驗,一些知名度與經(jīng)濟效益不高的地方性茶,價格相對便宜許多,雖然因不夠精制而有損形色香味,然而你可以感受到土壤、陽光和水所賦予它的自然風味。而器物的生命是由使用者造就的,為自己選擇一件合適好用的茶器,經(jīng)常和正確地使用,假以時日,它自然產生無法替代的風采來。現(xiàn)今資本化,普遍的廣告夸大與包裝過度,致使產品外在和內容物形成極大落差,所以完全不用擔心價格的問題,在茶的領域里,我所在意的是價值,而價格只是市場上因交易目的所產生的數(shù)字。
此外許多朋友問我,當下有些茶的活動,過于形式化、儀式化,可能導致茶逐漸背離生活嗎?
我說茶因包容性而呈現(xiàn)多樣化,形式和儀式原本就是茶諸多面相之一二,只要合適,自然有它存在的意義,無所謂對錯。好比現(xiàn)今有些人談「茶禪一味」,它絕不是穿著袈裟泡茶,一口經(jīng)文一口茶。惟有潛心修習禪心佛理,通過茶來教化社會,并將之融入生活,它的影響才會深刻和普及。
最是許多朋友問我,中國過去有茶道嗎?中國的茶道是什么?中國的茶道要如何形成?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向來講究文以載道,「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而茶極大比例在生活中滋養(yǎng)人們,早已形成一種生活之道。
如今社會多元,天涯比鄰,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對于國際影響愈趨重要。中國人站起來了,「申辦奧運」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然而實質上中國人向世界證明我們站起來了,靠的不是外匯存底,更不是船堅炮利。一百余年前西方給中國帶來了鴉片,也帶來了百年浩劫,今日,中國卻回敬西方乃至于分享全世界以茶,通過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思想養(yǎng)分,提供一個不僅適用于當代,乃至于未來,可以深刻思考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維持和諧友善關系的有效途徑,進而達到養(yǎng)身、養(yǎng)心、養(yǎng)天地的茶道境界。
而中國的茶道要如何形成呢?
茶道的形成并非遙不可及,要避免好高騖遠也無需裝神弄鬼,凡事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我說現(xiàn)今中國茶道的形成,先從「倒茶」開始吧!口語雖有些戲謔,但我是認真的。怎么說呢?首先為自個兒倒一杯茶,經(jīng)由行茶過程的專注,讓身心沉靜下來。接著通過觀色、聞香、品味和靜待回韻,在細微的轉化中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和生命力,藉以澄清、觀照自己,在全然的靜中充分了解自己,并洞悉外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環(huán)境,適切地讓自己找對位置做對事。如此一來不但不會徒勞無功而虛度一生,且對社會必然作出貢獻。接著為家人倒一杯茶,增進彼此的關愛和促進家庭的和樂,有道是「家和萬事興」。為朋友、同事倒一杯茶,藉以維系人際關系和提升工作效率?;谂c人為善的美意,為陌生人倒一杯茶。最終為自己嫌惡不悅之人倒一杯茶。至此,無論授者抑或受者,對人對物少了疑慮,沒了對立。憑借著悠久豐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茶道可成矣。
習茶逾三十載,我嘗試從茶的身、心(性)、靈這樣的角度,來總結茶的本質,得到如下的結果:茶身清——顯天地山川之氣;茶性儉——宜精行儉德之人;茶靈虛——竟諸般藝事之功。
茶是至清至潔之物。一口茶,喝的可是一方水土一方人,顯見生態(tài)于茶的基礎性和重要性。而我們又可以從茶賴以生長的自然生態(tài),引申到影響所及的社會生態(tài)。
茶有千千百百的好,但都必須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才能一一實現(xiàn)。換言之,不安全的茶,將使茶的所有美好蕩然無存。所謂安全的茶,我們可以分別從生產者和使用者兩個角度來談。二〇一四年春,我與朋友們進行潮州鳳凰單樅的尋訪活動。四月十二日我們一行人在烏崠山區(qū),造訪那棵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的老宋茶,主人告知下午就要采摘,這是多么神奇的巧遇啊!卻不知怎么地,敬茶愛茶如我,竟激不起一絲恭逢其盛的興奮之情和參與意愿。因為映入眼簾的是它那單薄瘦弱的樹形,以其風燭殘年之軀,兀自勉力予人它的剩余價值。我不忍卒睹!我不忍看到的,是因為蓋新樓和辟建茶園所造成的過度開發(fā),讓整個山區(qū)綠色植被遭受嚴重破壞。這不禁讓我想起臺灣阿里山高山烏龍茶區(qū),它自上世紀八〇年代開始種茶,由于日照短、日夜溫差大等有利于茶葉香甘物質的自然條件,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漸漸地,整個茶區(qū)在沒有妥善規(guī)劃下,因過度開發(fā)而造成了嚴重的生態(tài)破壞。雖然我曾多次向農政單位反應,但總得到他們只有輔導權而沒有管理權的回復。直接跟當?shù)夭柁r道德勸說,他們也是淡淡地響應,「沒事的,大家不都是這么做的」。終于不幸地在2009年的8月,大自然反撲了,莫拉克臺風不但給當?shù)卦斐闪藝乐氐慕?jīng)濟損失,更威脅到人的生命安全。至此年輕輩的茶農,開始重新思考他們與土地和自然生態(tài)的關系:要如何友善而有效地運用老天賦予人類的資源,通過他們的栽種、制作,提供給使用者一道安全無害、足堪品味的茶,并讓自己的生命財產受到保障,且能夠永續(xù)經(jīng)營?以現(xiàn)今的市場狀態(tài)和消費品味來說,把茶賣好是容易的,但要好得長久,其根本之道就在于整體生態(tài)的維護,產出優(yōu)質的茶葉原料,通過按步就班、正確到位的制茶工序,提供給使用者無憂無慮且足堪品味的茶品。
當我們擁有了合乎自然生態(tài)、安全的茶,通過對其的品味,能夠幫助我們認真思考,這個社會是否有些生態(tài)失衡的現(xiàn)象要加以導正。舉例言之,當與朋友談及地球糧食資源匱乏相關議題時,有人會憂心地說,中國那么多的人口,一天要吃掉多少糧??!我說我擔心的不是吃掉的糧食,而是倒掉、浪費掉的食物。當今國際過度資本化,通過鼓勵消費,增加生產以達到提升經(jīng)濟的目的。然而盲目過多不必要的消費,往往形成極度的浪費,加速了地球資源匱乏的腳步。因此珍惜、有效的使用,是現(xiàn)今人們該重新建立的正確觀念。
中國第一本也是最重要的茶書,是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文中清楚地指出:「茶性儉……宜精行儉德之人……」單就這個「儉」字,我花了十幾年的工夫才參悟。我們在茶的領域中,經(jīng)常會聽到一些說法或看到一些現(xiàn)象:某某人完全不懂茶的品味、這件器物沒有一點茶味、有許多教茶的老師卻根本不知茶為何物……這樣的說法和現(xiàn)象,關鍵就在于對「儉」的不理解以致根本無從實踐。
「儉」就字面上的解釋,是簡約、節(jié)儉,意義上是少的、是減項。很簡淺易懂吧!然而在茶的領域中,它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字,它的實踐和落實,具有相當?shù)碾y度,必須憑借著絕對的毅力與定力。就茶的角度我所體悟到「儉」這個字,在感官上意味著收斂性,也就是俗稱的澀,茶的澀味來自于茶的主要成份——茶單寧,好的澀味是茶于人感官上達到一種「收」的手段,但它的目的卻是為了「放」,放是因為澀味產生出來的收斂性,經(jīng)過稍停時間轉化開后,形成兩頰唾液滋生的生理現(xiàn)象,也就是所謂的「生津」,而生津是最為止渴且讓人舒暢的生理現(xiàn)象。就在這收、放之間,茶湯美學于焉產生。器為人所用,因此首重實用性,行茶所備置的茶器,因人、地、時、事與沖泡茶葉種類的不同而不同,在潔凈的基本條件下,選擇適用的茶器,此時若能掌握住「簡而不陋,拙而不粗」的方針,秉持簡約、減項的「儉」的理念,茶器美感因而呈現(xiàn)。于人的思想行為上,儉是內斂含蓄的,待人親和卻不卑不亢,愛物惜物卻從不強求,尊重自然以期自主自在,茶人美德得以確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妙,實在于小到個人,大至社稷,無論多么高深的哲理和思想,都能夠體現(xiàn)和落實于生活細微處。好比行茶的過程中,進退有序符合儒家思想,虛實收放的茶湯欣賞落實道家美學,而「釋」的無分別心,更顯現(xiàn)出茶的寬廣和包容。我常喜舉一例,甲乙丙丁四人入座,同一壺茶分斟四杯,甲舉杯飲盡直說解渴了;乙嗅聞了說茶好香,飲罷也解渴了;丙嗅聞了香且飲罷解渴,稍后說出好甘甜的回韻??;丁聞香解渴并感受了回韻之余,深吸了一口氣說齒頰留香,彷佛到了茶園所在的自然湖光山色之中。相同的茶,甲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解渴,乙多了嗅覺感官上的享受,丙更加體會到回味,而丁已從生理感官上的感受,提升到心靈層次的啟迪。他們無所謂對錯,只是品味的能力有別。而茶完全沒有分別心,它不會因為甲只用來解渴,而不給他香和回韻的成份。不論你的欣賞能力如何,它都如實且完整地呈現(xiàn)自己,指引著我們具備對人的正確態(tài)度,尤其在茶的理念分享中,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且無所保留。此外從茶樹的栽種、茶園管理、茶葉的采制,乃至于泡茶最基本的三要素:置茶量、水溫和浸泡時間,再連結墨家的科學精神。凡此種種,就是前述倒茶之余,賴以成道所憑借的悠久豐厚之中華文化底蘊。
茶是老祖宗留給世代子孫的瓊漿玉液,不論你認識程度如何,欣賞能力為何,它都如實地呈現(xiàn)出它的內容物質和內涵元素。它可飲可食、可濃可淡,它可入藥更是絕佳的保健飲料。正因為沒有分別心,所以它雅俗共賞,更因為沒有強制性,所以它信手拈來,可賓可主、可有可無,成就一個絕佳的文化載體。它保有自我,卻給予使用者極大的空間,相同的茶因產地、季節(jié)、氣候、采摘部位、制茶師父等因素的不同,而顯現(xiàn)出風格迥異、表情不一的樣貌。即便制作完成,也會因泡茶人的不同,泡法上的不同,每道茶湯的不同,一塊喝茶人的不同,產生豐富多彩的變化。而這飽含生命張力的變,因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的結合或熏染,呈現(xiàn)極佳狀態(tài),這時就因妙趣橫生而達到妙不可言的境界。
茶藝表演 攝/若望
我們很欣慰地看到,急劇發(fā)展的中國,愈來愈多的人懂得從茶的領域里,去找尋感官上的品味和精神上的依托。然而蓬勃的發(fā)展卻也產生出一些特殊現(xiàn)象值得關注,例如綠茶的相對式微和對中國美學認知上的不足。
中國是茶的原鄉(xiāng),茶不但歷史悠久且種類多樣,而綠茶一直是主要飲用的茶類,為多數(shù)人所喜愛。近代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飲食多元且口味加重,人們普遍在追尋更濃烈的香氣與滋味,殊不知綠茶是最貼近自然、最為養(yǎng)心的茶類。它因自然而愈顯天地山川之氣,它不以口味濃烈,而是以意境悠遠引人入勝。所以能夠重視和品味綠茶,建構出三層意義,那就是生態(tài)環(huán)境被照顧好了,人的飲食習慣較具健康概念了,人的心也趨于平靜安定了。
茶在今日的中國,普遍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因此尋訪好茶,收羅茶器,營造喝茶的空間與氛圍,甚或拜師學藝,儼然成為一種生活顯學。然而我們卻發(fā)現(xiàn)一股濃重的東洋風在里頭悄悄興起,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對中國美學的認知不足,以致沒有分辨與選擇的能力。尤其甚者,少數(shù)無知但卻擁有影響力的媒體,經(jīng)由它們的吹捧,炒作出一些明星級的茶老師,他們收取高額的學費,販賣昂貴的茶葉和茶器(大多是日本茶道具),并直接導入日本的茶道美學思想,還遑稱說這些全都源自于中國。之所以他們會有如此說法,是因為對中國美學和茶文化發(fā)展的不理解,在「禮失求諸野」的心情作祟下便宜行事,藉以獲取最大的社會資源和經(jīng)濟效益。沒錯。雖同屬東方文化,日本文化又源自于中國,且深受中國文化之影響,然而經(jīng)由長期的發(fā)展與積累,日本早已建立起一套自我的美學理念。簡略地說,相較之下日本的美學是震撼的、是屏息的,是嘆為觀止而具強制性的。而中國的美學是悠游的、是自在的,是繞梁三日且回味無窮的。反映在茶上,日本的抹茶道源自于宋代的點茶,竟在戰(zhàn)國時代成就了豐臣秀吉的一統(tǒng)日本,和千利休切腹殉道的茶圣地位。源自于明代淹茶法的日本煎茶道,長期未間斷地延續(xù),積累了相當?shù)某墒於?,至今已發(fā)展出上百個流派,這也成了前述那些明星般的茶老師抄襲、挪用的養(yǎng)分補給站。他們竭力推銷的煎茶道具,變成炙手可熱、被爭相搶購的高端茶器,殊不知這些看似嚴謹,但顯過度緊繃尖銳的造型和線條,是不符合中國器物美感的。他們裝置出的茶席,看起來美美的,但整體氛圍卻讓你不但無法心向往之,甚或敬而遠之。他們沖泡出的茶湯大多具有相同的特性,那就是——不好喝,因為他們的心和動作都是被箝制住的,往往連泡茶最基本的要素,投茶量、水溫和浸泡時間都無法靈活掌握。他們帶給這個社會的,只是高消費和文化認知上的偏差。
凡此種種現(xiàn)象看似嚴重,然而我堅信「德不孤,必有鄰」,在悠久、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下,即便是千年暗室,也可一燈即破,關鍵就在于如何點起這盞明燈,誠信這也是我們參與研討的主要目的吧!
就歷史的觀點來看,現(xiàn)今的中國是人口最多、而溫飽比率也最高的時候,就這層意義算得上是盛世中的盛世了。雖然過去歷經(jīng)了百年浩劫,但卻也因緣際會地造就了大中華與他國結合的實驗樣本。如臺灣與日本、香港和英國、澳門與葡萄牙,新加坡華人領政,馬來西亞種族融合及世界各地無數(shù)的僑民等,我喻之為龍生九子。上世紀七〇年代改革開放的號角響起,巨龍?zhí)K醒了,九子該以反哺之心,將其養(yǎng)分回饋母體,期能在國際現(xiàn)況中扮演更積極正面的角色。而我輩們于茶的課題中,則需竭盡一己之心力,努力成就養(yǎng)身、養(yǎng)心、養(yǎng)天地的茶道理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