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了解和把握當代大學生生活世界的行為取向、動機形成是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依據,探索大學生生活世界負面影響因素、導致“庸俗化”現象形成的原因并探索方法對策,引導大學生告別“庸俗”,健康成長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庸俗化;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3-00-02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關于大學生生活世界的探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熱門話題。以大學生生活方式庸俗化為切入點,進一步探討大學生生活方式“庸俗化”形成的根本原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積極探索當代大學生科學人生觀建設的新方法,通過提出大學生科學人生觀建設的主要對策,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促進當代大學生自身健康成長。
一、“庸俗化”現象的具體表現
(一)沉迷網絡
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網絡的出現,對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tài)度、心理發(fā)展和思想觀念等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受到龐大而繁雜的網絡信息沖擊,難以區(qū)分其中的利弊,又被新鮮繽紛的事物所吸引,導致其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大學生沉迷網絡聊天、影視視頻或互動游戲,占據了其業(yè)余生活的60%以上,過度沉迷網絡導致部分大學生產生多種生理和心理問題,甚至荒廢學業(yè),一事無成。
(二)金錢至上
由于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為了追逐潮流,使得許多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形成了一種互相攀比的心理。服飾消費名牌化、飲食消費高檔化、娛樂消費新潮化,攀比心理、虛榮心理作祟,導致部分大學生不思進取、急功近利,把讀書、就業(yè)當作以后掙大錢,過上拜金主義生活的手段。金錢致上的錯誤觀念忽視了大學生自己的興趣和才能,扭曲了其人生奮斗的目標,甚至促使少數大學生為了金錢走上偷盜的犯罪道路。
(三)自我為中心
由于獨生子女家庭和社會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普通存在自私心理,無論做什么都先考慮是否對自己有利,當與他人意見不一致時,都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照顧自己的情緒和利益,即他人均應為我服務“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具體體現在過高的自我評價、人際關系緊張、只顧自己利益不顧他人和集體利益、我行我素的行為。但卻常常伴隨著內心的極度脆弱、自我封閉或任性張揚的性格弱點。
二、“庸俗化”形成的成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經過十幾年寒窗苦讀,考上大學后思想上立即有所放松,脫離了老師家長的束縛,猶如脫韁的野馬馳騁在網絡的田野中滿足了他們思想活躍、精力充沛、喜歡新鮮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欲望。加之自制力較差,一旦癡迷其中,便執(zhí)迷不悟。
(二)家庭因素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從小到大,父母長輩的溺愛已經讓他們習慣了別人為“我”服務,事事都滿足“我”的要求,在集體中往往不會考慮他人的利益,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缺乏包容和忍讓是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同時,習慣了在家中吃最好、用最好的獨生子女,面對同學間的名牌服飾、高檔化妝品難免會在心里有所攀比。
大學生對父母有著強烈的依賴傾向、他們又渴望擺脫這種依賴,表現在聽不進任何說服教育,對傳統的舊思想、舊觀念富有挑戰(zhàn)意識和叛逆性格,逆反心理比較強。對他們來說,父母、老師的說教往往顯得蒼白無力,而網絡中的“花花世界”則會讓他們一接觸到就再也不愿意離開。
(三)道德教育的缺失
以應試教育為主的義務教育,家長和老師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往往忽視了品德教育;推崇“賞識教育”,不敢指出孩子的錯誤,容易讓孩子過高地評價自己;物質上百分百滿足,助長了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導致孩子內心脆弱、經不起挫折……這些做法貌似符合現代潮流,主張成才、主張自由、主張關愛,卻適得其反。
三、“庸俗化”的糾正方法和對策
(一)加強德育教育,提高大學生主體意識
大學生在學校以學業(yè)為重,應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學習上,業(yè)余的娛樂活動應適度。引導大學生逐步樹立科學健康的意識,學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勞逸結合、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加強網絡知識教育,讓大學生明白網絡只是一個信息橋梁,一個可以獲取知識的工具。人們知道,只有通過實踐,人本身才能得到真正全面自由的發(fā)展,才能真正證明和認識自己的主體性。因此,實踐是實行主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要讓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提高主體意識、培養(yǎng)主體人格,做一個勇于創(chuàng)新生活,敢于追求幸福,能夠負責任的社會合格之人。
(二)家庭應配合學校做好引導工作
家庭經濟條件、消費觀念的差異也是導致大學生“庸俗化”的主要原因,家庭條件富裕的大學生常因父母在外賺錢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及生活情況,易使他們認為賺錢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而經濟條件稍差的家庭會因經濟壓力影響到孩子接受教育,易使孩子因此感到自卑,這樣也會導致孩子產生“金錢至上”的思想,認為只要有錢,就能脫離苦日子,過上舒服的日子。另外,家長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人,家長的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應該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對子女進行示范教育,以身作則,并試著讓孩子學會理財,授之以漁。
(三)改善校外教育環(huán)境
許多人認為“教育管理學生是老師的事”。的確,學校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責無旁貸,但正如打仗一樣,要贏得陣地戰(zhàn),離不開后方的配合與支援。現代教育是社會性的教育,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校外教育環(huán)境對學生也有較大的影響,因此要斷除大學生“庸俗化”現象,促進教育健康發(fā)展離不開校外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大眾媒體應傳播健康、積極的社會信息,避免錯誤輿論;政府職能部門應依法處理各種違規(guī)網吧、不良視頻等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違法行為;社會群體和家長也應協助監(jiān)督管理,共同營造和諧健康的社會氛圍。辦好教育為人民,人民教育靠大家,教育管理學生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努力。
參考文獻:
[1]余杰,黃偉.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J].長沙通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3,2(4):60 -63
[2]郝鵬.對主體性思政教育模式之思考[J].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28(1):130 -131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2013年度立項課題,大學生生活世界“庸俗化”現象分析及對策研究(課題批準號JGZXS13063),2013
作者簡介:田其濡,女,1985-07,民族漢,本科,講師,大連醫(yī)科大學中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