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方法是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從屬地位的模式。該種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且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應用能力顯得不足。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新課改的實施,“學為中心”的理念逐漸走進初中生課堂,為了使這種方式與初中思想品德課形成完美對接,從而發(fā)揮最大優(yōu)勢,教師需要經過分析、總結、探索、反思等幾個步驟的努力,在積極探索中,讓課堂因“學為中心”而綻放光彩。
關鍵詞:教為中心;學為中心;思想品德;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3-00-02
一、分析: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缺陷與弊端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應試”為主的教學方法。該種方式重視知識的傳授,而不注重讀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完善人格的建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但難以在課堂上激活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而且,通過這種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自控能力、對事情的選擇和判斷能力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缺失。
正因為如此,課堂教育由“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轉變,顯得尤為重要。
二、總結:“學為中心”較之“教為中心”的優(yōu)勢
“學為中心”理念的提出與實踐,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課堂“教師為主體”的問題。該種理念最早有意大利學者蒙特利梭提出,時至今日,被應用到我國的教育領域,依然顯示出其非凡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一)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國大部分初中生處在人生中身心發(fā)展最為迅猛的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時常陷入自尊與自卑交替存在的矛盾中,為了挑戰(zhàn)權威、標榜自己而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叛逆,傳統(tǒng)的“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會給學生帶來束縛感和壓迫感。從而使學生失去對于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甚至會引發(fā)抵觸情緒,致使學習效率不佳。
而“學為中心”理念則恰恰相反,它將學生還原到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以正面而積極的方式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更有利于推進目標教學的實施,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一個重視實際應用的學科,與純粹的知識性課程不同,思想品德課的重要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改善學生思想意識、道德觀念,維護青春期學生的健康成長。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重分數(shù)而輕實踐,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主體位置,將學生的成長需求作為教學目標,從而取締了教材、參考書的的束縛,并使教師加大對學生的關注度。該種方法對于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融洽師生關系。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因叛逆心強,行為沖動而極易與教師發(fā)生矛盾,并因此而產生厭學心理,導致成績下滑,甚至誤入歧途。傳統(tǒng)的“教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教師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學生則處于從屬地位,兩者之間地位失衡。該種關系易激發(fā)好勝心強的初中生對教師產生敵意,并進一步惡化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對于課堂教學的展開以及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學為中心”的理念則重視構建相對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轉變身份,成為學生的朋友和“服務者”,更容易獲得學生的接納與肯定,形成融洽的氛圍。
三、探索:“學為中心”思想的具體應用
“學為中心”理念的提出,無疑是對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一次挑戰(zhàn)與革新,在其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并認真籌備、反復探索實踐和總結反思,大體分成以下幾個步驟:
(一)教師轉變思路。筆者認為:“學為中心”的實踐并不是完全在課堂上完成的,教師前期思路和心理的轉變也尤為重要。
尤其是一些擁有一定教齡的老教師,他們習慣于舊的課堂模式,一時間難以接受新的教學思路,此種情況下,應該給教師一定的時間,使其充分了解“學為中心”的深刻內涵與優(yōu)勢,克服長期教學中所形成的“慣性思維”,從心理上接納新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教學,將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
(二)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在上課之前,需要對本堂課內容擁有全面而深刻的掌握,要對教學內容的精神實質和思想內涵,以及對學生的整體要求以及重點難點等內容擁有良好的駕馭能力。
例如:在人教實驗版八年級下冊的思想品德第八章《消費者的權益》一課教學中,筆者在課前對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并且羅列出本課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著重培養(yǎng)的能力,并對課堂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籌備,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重點標注。秉承“學為中心”的原則,筆者還在上課之前對學生做了小型的問卷調查,了解到學生為主的未成年人群體主要的消費內容,以及在本章節(jié)中最想了解到的方面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將其一一羅列出來,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度。
這樣充分的準備致使筆者在展開教學時顯得游刃有余,又能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營造了輕松課堂氛圍,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自然順暢的導入模式。有效導入,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自然而順暢的導入模式可以使得學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相比于傳統(tǒng)“教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學為中心”的方法更需要教師學會換位思考,精心設計出具有更強適用性的導學案,根據(jù)每堂課的內容及學生的掌握程度選擇正確的導入方式。
在導學案的制作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教材的閱讀、理解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中,筆者對導學案的制作主要圍繞深度、廣度和高度幾方面展開。
深度,即透過教材的字面內容,深入挖掘,深刻理解其中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能力和理解力;廣度則是通過當堂內容而聯(lián)想到其他問題,通過教材發(fā)散到生活中多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以及邏輯思考的能力;高度的培養(yǎng)則是引導學生通過簡單的學習,樹立崇高的道德水準,從而完成課堂教學意義的升華。
在導入法的選擇上,筆者經常選用類比導入法、激趣導入法、多媒體導入法等,因為這些導入方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遵從“學為中心”規(guī)律,打造積極而熱烈的學習氣氛。
例如:在人教實驗版八年級下冊思想品德《維護我們的人格尊嚴》一章節(jié)的《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一課中,筆者運用激趣導入法開啟教學。在上課伊始,筆者為學生講述了“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虛假新聞事件,并為學生設置問題:報導假新聞的記者此種做法算不算侵害他人人格尊嚴?事件中誰是受害方?
通過對故事的講述和對問題的思考,學生普遍對本課內容產生了極其強烈的興趣,繼而迅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tài),為接下來課程的展開打下堅實基礎。
(四)良好的師生互動?!皩W為中心”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特性,也強調教師和學生之間平等、互愛的關系,而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無疑是達成目標的可行手段。
筆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特別注意通過課堂互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鼓勵他們通過自主地探索、參與和課堂建設來完成答疑解惑,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堅定學習信念。
在“尊重和維護隱私權”相關內容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此有更深層的理解,筆者設置了母親翻動孩子的書包,偷看孩子日記的情景,并帶領學生共同完成表演,學生們參與活動熱情高漲,并時不時提出與此內容相關的生活中的迷惑。例如:
學生:老師,電視劇中的特工人員,為了工作需要,刺探他人的秘密,算不算侵犯隱私權?
老師:刺探他人秘密,本身算侵犯隱私權,但是電視劇中的情節(jié)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發(fā)生的,不應該被納入普通的考量范圍。
學生:老師,上次我和媽媽去吃自助餐,發(fā)現(xiàn)店里裝有監(jiān)控,這算不算侵犯隱私權?
老師:這個不算侵權,因為自助餐廳屬于公共場合……
在“學為中心”的教學中,學生的問題總是特別多,他們可以根據(jù)一個內容輻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會提出一些令人尷尬的問題,但是教師不應該為此而打斷學生講話,甚至阻止他們提問,而是要以朋友般的語言耐心而機智地回答。
同樣是在關于“隱私權”相關內容的教學中,一個學生問道:“老師,您有沒有偷看過別人信件?”筆者想了一下,以幽默的方式化解了尷尬:“XX同學,你這是在刺探別人的秘密呦!”全班同學都笑起來,教學氣氛輕松而愉悅。
(五)靈活的復習模式。一堂課結束之后,學生總是對某些重點難點問題掌握不牢,這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復習。 “學為中心”要求教師在選擇復習方式的時候不拘泥于固有形式,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這其中涉及到兩個問題:復習什么?怎么復習?
傳統(tǒng)的“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復習內容取決于教師的選擇,學生的真實需求往往得不到滿足;“學為中心”的理念則改變了這一現(xiàn)狀,它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本堂課的掌握情況有準確的把控,并有針對性地羅列出需要復習的內容,與學生共同合作,完成復習。在復習方法的選擇上,教師可以更加靈活:比賽、游戲、情景表演等方法都是非常適用的,且有利于通過輕松快樂地學習為學生鞏固記憶,助他們更好的掌握所學內容。
(六)巧妙地激勵方法。思想品德課的設置,意在打造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和完善人格,教師在“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指導下,巧妙應用激勵方法,不但能夠優(yōu)化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促進其學習成績的提高,更能為學生建立充分自信、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提供條件。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會采取對班級后進生給以口頭表揚激勵,通過小組競賽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以身作則、利用自身樂觀態(tài)度感染學生的方法來實現(xiàn)有效激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反思:“學為中心”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學為中心”理念的實踐過程,需要特別注意“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問題。
首先,教師要時刻謹記“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不管教學中采取何種方法,展開什么內容,都要以滿足學生身心發(fā)展為目標,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
其次,教學內容要明確點、教學方法要靈活點。在課堂上,教師扮演的是“服務者”、“合作者”的身份,但同時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掌舵人”。教師應該利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展開教學,但是一定要明確教學內容,所有的活動都是在教學內容的范圍內展開,不能偏離。
總結:“學為中心”理念的引入,是對舊的教育理念的顛覆,也真正實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實現(xiàn)教學終生影響的目標。但是,“學為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具體應用中,依然需要教師不斷努力、積極完善、積累經驗,通過實踐和反思等幾個過程的協(xié)同作用來將其融入課堂,為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于捷《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李樹英博士談教育現(xiàn)象學價值》[J].教育,2006—7
[2]吳增強《現(xiàn)代學校心理輔導》[M].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4
[3]夏雪梅 《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M].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