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的山青青的、山間的稻谷燦燦的、黃色的土樓亮亮的、豐收的柿子紅紅的……福建客家土樓的秋天,美翻了。
十月份土樓的秋天是最好看的。秋天明媚的陽光照在土樓上,土樓散落在永定的崇山峻嶺間,每座土樓前后包圍著水稻梯田,像鋪上金黃色地毯。再加上紅柿掛滿枝頭,有黃的,有紅的,有青的,有紅的……游客置身其間,感到特別的愜意。水稻熟了,柿子紅了,到處都是豐收的情景,會讓人感到滿足和欣慰。
“歲月如圓,起止在何方?樓里春秋樓外羨,回首望,幾滄桑?!笔獠恢敩F(xiàn)代人還在費心設計著西方單元建筑模式時,其實客家祖先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jīng)過上了單元房居住的生活,演繹著土樓里的故事。
福建土樓以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內(nèi)涵豐富著稱,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譽為“東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qū)建筑模式”。
風格奇異的土樓民宅主要散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的崇山峻嶺中,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于世。最常見的是圓形土樓,同時還有方形土樓、交椅形土樓等,因其大多數(shù)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福建土樓產(chǎn)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世遺土樓中最古老的集慶樓已達600歲高齡,最年輕的善慶樓有30年歷史。
土樓始建于宋元
散落在閩西南青山綠水間的土樓產(chǎn)生于11世紀至13世紀宋元時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qū)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以其神奇的聚落環(huán)境、特有的空間形式、絕妙的防衛(wèi)系統(tǒng)、巧奪天工的建造技術和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令世界矚目。
土樓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jīng)過反復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以火燒瓦覆蓋,經(jīng)久不損。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聚族而居的土樓是個豐富多彩的小社會,永定承啟樓擁有384個房間,最多時曾住過800多人。
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大遷徙相關。西晉永嘉年間(公元4世紀),北方戰(zhàn)禍頻發(fā),天災肆虐,當?shù)孛癖姶笈e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shù)鼐用裣嗷ト诤?,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征的福佬民系,而輾轉遷徙后經(jīng)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qū)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征的客家民系。
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qū),地勢險峻,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盜匪四起。土樓依山就勢,既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風水”理念,又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shù)氐纳?、木材、鵝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堅固、防御性強,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筑類型。
其外墻厚一米至二米,一二層不開窗,僅有的堅固大門一關,土樓便成堅不可摧的堡壘。為防火攻,門上設有漏水、漏沙裝置,緊急時樓內(nèi)居民還可從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樓早已不再是堡壘,但那些完備而精致的防御設施,仍讓人們驚嘆不已。
列入世遺名錄的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組成,包括永定縣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
現(xiàn)存3000多座福建土樓以圓樓為主,還有方樓和五鳳樓等其他類型。土樓就地取材,以土、石、竹、木為主要材料,依山就勢,傍水借景,不僅能滿足聚族而居、安全防衛(wèi)、教化育人的要求,還具有防風抗震、冬暖夏涼等良好性能。
專家認為,土樓及其聚落選址建造,都是與自然山川靈氣完美結合的典范。它是一個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的天人合一理念的有生命的“小宇宙”,是歷史學、地理學、民俗學、人類學、建筑學等諸多學科研究的極其珍貴的實物載體。
土樓工程解密
林永隆,62歲,永定洪坑村人,曾為土樓泥土匠,已有20多年沒有建造過土樓了,經(jīng)他手建造的土樓有幾十座,“其中有兩座大樓,剩下的都是一些小土樓?!比缃袼纳矸葸€是一個建筑包工頭,他說,在幾十年前,泥土匠和木匠都是受人尊敬的職業(yè),是當時女孩子找對象的首選。林永隆說自己曾經(jīng)在南靖建過10年土樓,當時的工錢是1.2元一天。
土樓的建造程序,首先要選定屋址,主家會請風水先生拿著羅盤來測定位置,客家人很看重風水,最好的位置是背后有山,前面有水,這是比較復雜的一套過程。然后就是泥土匠和主家商量土樓的樣貌,是方的還是圓的,方圓有時候也是依靠風水來定的;主家要考慮自家的人口,人口多自然要建造大一些,人口少就建小一點,當然,主家的經(jīng)濟實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洪坑的振成樓用了8萬兩光洋,這也不是一般的主家能建得起的。
建造土樓用的是熟土。土樓需要先打石腳,也就是地基,一般來說,一米厚的墻,石腳的厚度是96厘米,這樣給內(nèi)部裝修留了點余地。建土樓都是就地取材,肥土不能用,肥土就是水稻田里表面那層施過肥的土,這種土不能夯;土也會有不同的比例,不能全是黃土,黃土太黏,容易開裂,也不能全是沙土,沙土夯不實。幾種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起來,先進行發(fā)酵,一般來說發(fā)酵的時間越長越好,建土樓的前一年就開始準備土了。
最好的土是那種不干不濕,用手能攥成團,朝上面一拋,又能散開。那種加紅糖之類的特殊土我沒有用過,建一座土樓需要幾萬斤土,那需要攙多少呀。但是起灶的時候,有的會攙雜一些,這樣能增強土的黏合度,壘灶更結實。
大型的土樓要建好幾年,每年秋后開始建樓,每年只能蓋一層。一年之后房子干透,才再建一層。土樓是會縮水的,一年會矮一點,所以這對木匠就很有考驗,每個木工都知道要留出一個“縮水間”,等房子干透了,門窗都剛好合適。
土樓主要是方和圓兩種造型,方形的更適合居住。因為圓形的土樓,每一間房子都有一個弧度,俗稱“斧子屋”,這樣很不好擺放家具;同時圓形的土樓鋪瓦也不如方形土樓好做。以前土樓里的家族為了公平,分家是抓鬮的。方形的土樓會有四個死角,人們不愛住,圓形土樓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要是從防御外敵的角度看,圓形土樓沒有死角,更適合防御。
承載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
外觀厚重的土樓,也承載著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人深省的楹聯(lián)匾額、與樓共存的私塾學堂、教化育人的壁畫彩繪,無不昭示著歷朝歷代土樓人家“修身齊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振成樓“振作哪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的楹聯(lián)備受世人贊喻稱道。
土樓中,許多土樓是按八卦圖設計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鉻印深深地銘刻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當屬振成樓。
振成樓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懸山頂抬梁式構架,分內(nèi)外兩圈,形成樓中有樓,樓外有樓的格局。前門是“巽卦”,而后門為“乾卦”。外樓圈4層,每層48間,每卦6間;每卦設一樓梯,為一單元,卦與卦之間以拱門相通。
樓內(nèi)有一廳、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陰陽兩極)、三門(即正大門和兩頭邊門,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個單元。卦與卦之間是隔火墻,一卦失火,不會殃及全樓;卦與卦之間還設卦門,關閉起來,自成一方,開啟起來,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盜賊入屋,卦門一關,即可甕中抓活鱉。
祖堂似一個舞臺,臺前立有四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臺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圈成一個內(nèi)圈。
二層廊道精致的鑄鐵花格欄桿,是從上海運到此樓嵌制的。大廳及門楣上有民國初年黎元洪大總統(tǒng)的“里堂觀型”、“義聲載道”等題字。樓內(nèi)還有永久性楹聯(lián)及題詞二十余幅,充分展示了土樓文化的內(nèi)涵。
全樓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筑的特點。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與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筑代表參加了美國落杉磯世界建筑展覽會,引起了轟動,被譽為“東方建筑明珠”。
奎聚樓建于1834年,用了近5年時間建成,已有160多年歷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約15米,現(xiàn)住24戶,107人。一百多年里,樓里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學生有20多人,海外華僑有40多人,正如大門對聯(lián)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氣象新?!?/p>
福建土樓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土”能生金,游子歸來
在永定初溪古村落,茶攤、旅館、小吃攤、土樓客棧應有盡有。據(jù)說,早在幾年前,就有一位臺灣客商洪明章先生來到這里,預見了土樓開發(fā)成文化旅游區(qū)的前景。他在初溪土樓群中最大的集慶樓里與當?shù)芈?lián)手開發(fā),建起土樓民俗博物館,充實了土樓的文化內(nèi)涵,使土樓倍增魅力。
46座福建土樓列入為“世遺”后,慕名而來者更多了,村里外出打工的都回來了,在土樓里辦客棧、做餐飲,招徠遠近游客。在裕昌樓里,有個著名的“櫻緣”餐館。幾年前,土樓人劉先生把一個安徽姑娘迎進了門,姑娘叫九櫻,因此餐館得名。現(xiàn)在九櫻能講一口很流利的閩南話了,做起閩南的農(nóng)家菜也是有板有眼的。有些客人還慕名來品嘗她做的農(nóng)家菜。一次有人開玩笑地問:“是否可以租下一間來做生意?”她很認真地回答:“這種商機只屬于我們土樓人?!?/p>
“振成樓外環(huán)是圓形,左右兩邊有對稱的半月形館舍相輔,看去恰似一頂封建官吏的烏紗帽?!?/p>
站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西永定縣圓土樓振成樓外,56歲的阿耕用手比劃成一頂官帽戴在頭上,聲情并茂地向游客介紹自己的土樓。
略帶沙啞的嗓音,客家味的普通話,黝黑的皮膚,阿耕說起祖祖輩輩居住的土樓,總是神采飛揚。近來,隨著土樓知名度的提升,他更忙了,每天至少講四五場,慕名而來的游客總是令他盛情難卻,欲罷不能。
都是講振成樓,阿耕一開口總是不同凡響,他的解說詞別人學得會,但他解說時那真摯的情感,舉手投足散發(fā)的“土味”,沒人學得到。這也難怪,振成樓是他生于斯、長于斯的家。
阿耕原名林銚章,字日耕。1912年,在湖坑鎮(zhèn)洪坑村的深山密林里,他的祖父及其兄弟耗資8萬光洋、歷時5年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擁有200多個房間的振成樓,樓名取自上代祖宗福成公和丕振公父子。
比起眾多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的土樓,振成樓以中西合璧、精致典雅而成“后起之秀”,但無處不在的題刻楹聯(lián)、雕梁畫棟,卻昭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從民國時期黎元洪所書的“里堂觀型”“義聲載道”,到擲地有聲的“干國家事,讀圣賢書”,甚至浴室頂上的“澡身”“浴德”,每走一處阿耕都能講出一段歷史。
誰能想到,阿耕僅讀過小學,他向游客學習,成就了今天的事業(yè)。
上世紀80年代初,阿耕驚奇地發(fā)現(xiàn)有遠客風塵仆仆登門造訪。當時樓里只住了4戶人家,他牢記父親“來者就是客”的遺訓,主動帶他們進樓參觀,有時請他們吃個便飯。來客中有不少專家學者,他們指點土樓,妙語如珠,阿耕茅塞頓開,仔細聽,用心記,虛心問,漸漸成了一個土樓導游。
振成樓按八卦構建,阿耕家擁有乾兌兩卦,占四分之一。隨著土樓旅游漸成氣候,阿耕一家在樓內(nèi)開旅館、辦飯店,賣紀念品和土特產(chǎn),過上了小康生活。
南靖書洋鎮(zhèn)的塔下村,原住戶也紛紛回歸。20世紀90年代初,擁有眾多土樓群的塔下村有1500多人,那時青壯年紛紛離開土樓到外面打工為生,新聞界還曾經(jīng)以《青山不寂寞》為題大肆渲染,認為走對了路子。結果,村里面只剩下“993861部隊”(99重陽節(jié),代表老人;38婦女節(jié),代表婦女;61兒童節(jié),代表兒童)。但自從近年來塔下村的土樓及古村文化有了知名度,游客絡繹不絕,在外謀生的塔下人突然發(fā)現(xiàn),商機就在自家,就在土樓里。因此,人口又流動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