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新榮 薛 虹 白亞莎
(天津市兒童醫(yī)院,天津 300074)
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是臨床護理工作常見并發(fā)癥。新生兒常處于被動體位,預防壓瘡發(fā)生是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重點,也是評價護理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而國內尚無針對新生兒壓瘡風險評估量表,因此,根據(jù)住院新生兒壓瘡風險因素,設計了“新生兒壓瘡風險評估量表”并在臨床應用。現(xiàn)將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對照組選擇2012年1至10月我科收治的3 006例住院新生兒,其中危重癥患兒553例,早產兒199例,呼吸機輔助通氣142例,其他212例,對呼吸機輔助通氣患兒、極低體重早產兒采取了必要的壓瘡防護措施。觀察組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科收治的3 736例住院新生兒,其中危重癥患兒725例,早產兒246例,呼吸機輔助通氣202例,其他277例,全部應用了壓瘡評估量表,并對壓瘡評估量表初評后的208例壓瘡高風險患兒,在對照組壓瘡防護措施基礎上采取了壓瘡專項管理。
2.1 評估量表的設計 國外采用的是新生兒皮膚風險評估量表(The neonatal skin risk assessment scale,NSARS),而國內尚無針對新生兒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目前還沒研究證實NSARS在新生兒壓瘡風險預測中的可靠性,但有研究表明:當僅保留NSARS其中的3個項目(一般身體狀況、活動、營養(yǎng))時,其靈敏度為83%,特異度為81%,對新生兒壓瘡風險具有較強的預測能力[1]。目前國內廣泛應用Braden量表和Norton量表被證實有較好的信效度,因此,結合NSARS、Norton量表和新生兒專科特點,設計了“新生兒壓瘡風險評估表”?;拘畔ǎ喝掌?、床號、姓名、年齡、性別、診斷、住院號、責任護士等。評估項目包括:營養(yǎng)狀況、循環(huán)狀況、精神反應、呼吸狀況、活動能力等5項方面內容,每項分4級選項,分別計1~4分(表1)。各項相加總分最高為20分,評估結果≤14分為中度壓瘡危險;≤12分為高度壓瘡危險。新生兒壓瘡風險評估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81,重測信度為 0.83。
表1 新生兒壓瘡風險評估表內容
2.2 應用方法
2.2.1 初評 觀察組所有新入科患兒包括新入院患兒和轉入患兒,入科后按照“新生兒壓瘡風險評估表”進行評分。
2.2.2 復評 初評后對具有壓瘡風險的208例患兒進行復評,護士每天按照“新生兒壓瘡風險評估表”進行評分:①評分結果為中度壓瘡危險和高度壓瘡危險均屬于壓瘡風險高?;純?,實施壓瘡專項管理,給予必要的防范措施,并啟用“新生兒壓瘡風險管理記錄表”和“新生兒壓瘡風險預防措施記錄表”,進行班班評估、交接并記錄。②評分結果>14分,則無需進行壓瘡專項管理。③患兒住院期間出現(xiàn)病情變化處于壓瘡風險時,應再次進行壓瘡評分,如評分結果≤14分者,對患兒啟用壓瘡專項管理。如患兒住院期間病情好轉,經評分>14分,則解除壓瘡專項管理,無需繼續(xù)評估和記錄。
2.2.3 管理
2.2.3.1 試用后普及 將“新生兒壓瘡風險評估表”進行臨床試用,將評分結果與臨床病例進行分析,符合臨床實際,將該評估量表推廣使用,并按照臨床護理經驗制定各項防范措施。
2.2.3.2 實施全員培訓 掌握評估量表內容、評分細則、應用方法、結果的評估,強化管理方法如懸掛警示標示,定時變換體位和評估,水膠體敷料制作腋靜脈留置針尾翼防護墊[2]、骶尾等骨突部位防護,鳥巢式護理干預措施等,并列舉實例進行評分及記錄。
2.3.3.3 認真評估,落實壓瘡專項管理 所有患兒入科時,做到人人必評,一經啟用壓瘡專項管理的患兒,各班次護士須對該患兒皮膚情況進行評估,將評分結果記錄于“新生兒壓瘡風險管理記錄表”,再按照 “新生兒壓瘡風險預防措施記錄表”內容,在表中備選的預防措施中勾選出適宜該患兒的措施。
2.3.3.4 嚴格交接班,實現(xiàn)壓瘡管理連續(xù)性 護士須嚴格三交接(書面、口頭、床邊)患兒皮膚情況,并將壓瘡防護的實施效果記錄于護理記錄單中,以具體的客觀描述為護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jù)。
2.2.3.5 管理者監(jiān)管 護士長每日對評估量表進行檢查,檢查評估準確性,及時發(fā)現(xiàn)有無漏評、錯評;措施選擇是否行之有效、落實到位;記錄是否完整;是否交接班等,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患兒護理實施方案。對重點患兒護士長及時向科主任匯報,或報請護理部進行護理會診,探討有效的護理防范措施。在實施壓瘡質量管理過程中,護士長應不斷總結經驗,按照系統(tǒng)評價,及時補充完善防范措施。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和分析。兩組壓瘡風險比較采用χ2檢驗。
兩組患兒雖未出現(xiàn)壓瘡,但壓紅的出現(xiàn)仍警示壓瘡的風險存在。壓紅判定標準[3]:受壓皮膚顏色發(fā)紅,皮膚彈性改變。但尚未出現(xiàn)Ⅰ期壓瘡的皮膚變硬、發(fā)熱或冰涼等表現(xiàn),且皮膚發(fā)紅于數(shù)小時內可消失。
啟用壓瘡評估量表后,通過壓瘡專項管理,觀察組壓瘡風險率低于對照組(表2)。
表2 對照組與觀察組壓瘡風險比較
由于新生兒皮膚薄嫩,角質層發(fā)育差,皮膚黏膜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不足,易受外界刺激導致皮膚破損感染。如臨床護理中:早產兒預防呼吸暫停的蛙式位、藍光治療床板、機械通氣時頭高腳低位、無創(chuàng)通氣對鼻中隔壓傷等誘因,增加了患兒皮膚的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在新生兒活動受限、營養(yǎng)不良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新生兒壓瘡。
新生兒壓瘡風險評估表,可對新生兒壓瘡的危險因素做出定性、定量的綜合分析。通過對照組與觀察組的比較,該量表能客觀預測臨床新生兒壓瘡風險,便于篩選壓瘡高危患兒,及時有效地防治壓瘡,提高新生兒的護理質量及護士工作效率。
〔1〕 黃艷,王小紅,王媛.壓瘡風險因素評估量表在兒科中的應用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7):46-47.
〔2〕 馮新榮,王梅.親水性敷料在新生兒皮膚護理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0,18(5):259.
〔3〕 馬靈馭,沈碧玉,何燕,等.可控性交替式氣囊墊在俯臥位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7):638-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