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先補哪個缺口?
文/本刊編輯部
10月底,京東官方微信公眾號發(fā)布了名為《致商家朋友們的一封信》,暗指天貓強迫商家“二選一”。對于個別商家迫于壓力臨時停止正常經營或退出活動的行為,京東以“嚴重影響消費者利益”為由,對此類商家處以“關店、永久終止合作”。
而被京東關店“公示”的商家木林森官方旗艦店對此做出強勢回擊,其官方微博更以《京東,你不懂我……》為題,指責京東濫用平臺權力。
“雙十一”之前,貓狗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而最受傷的,就是平臺上那些靠傳統買賣生存的商家。
盡管多數商家都具有多渠道特征,但就線上平臺的應用而言,企業(yè)還有諸多不足。
吳曉波說,傳統企業(yè),面臨著的是互聯網沖擊和產業(yè)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沒有技術升級的互聯網轉型,可能就是一次“死亡之旅”。
但這種技術升級從哪里來?互聯網轉型又是什么方向?能不能順利跨過他人的電商平臺,走到自己的路上?都是未知。
即便如美的方洪波所說,以技術創(chuàng)新、產業(yè)升級和勞動生產力提高為轉型出路,也仍然是大企業(yè)的游戲。
判斷、選擇、企業(yè)承擔,不可控、摸著石頭過河,是大部分企業(yè)做電商的通用路徑。
這種選擇壓力,與企業(yè)經營中的資金管理壓力,以及來自傳統市場的渠道變革、消費者變化,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個急需企業(yè)彌補的缺口。
最新的凱度消費者指數顯示,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在9月11日之前的52周內,銷售同比增長4.7%,放緩趨勢明顯。而三季度整體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僅為2.7%,創(chuàng)三年來增速新低。
包括大賣場、超市和便利店在內的現代渠道,三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僅為2.4%。一、二線城市的增長更為乏力,為0.7%,其中大賣場呈負增長。
以傳統渠道為主戰(zhàn)場的消費品企業(yè),面臨著新一輪的市場轉型壓力。
好消息是,小型業(yè)態(tài)在一、二線城市發(fā)展勢頭不錯,便利店渠道銷售額同比增長6.5%。而且在三、四線城市,大賣場、大型超市仍為主流渠道,其銷售額增長也分別達到了10.4%和7.0%。
可見,零售商在門店擴張時要更加謹慎決策,品牌商則要嘗試新模式來連接消費者購物行為。
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多渠道運營,在新顧客群體上下功夫,總是沒錯的,比如怎樣收集到真正的消費數據?用何種方式增加購買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