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琰 金 芮/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淺析中國歌劇《蒼原》中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
劉 琰 金 芮/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歌劇《蒼原》作為二十世紀末期一部民族性與世界性并存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歌劇的發(fā)展。而娜仁高娃作為這部歌劇的代表性人物,唯一的女性人物,總是能帶給我們無窮的回味。
歌??;娜仁高娃;人物形象
(一)創(chuàng)作背景及內容簡介
其劇本取材于閻德榮廣播劇《奔向太陽升起的地方》,該腳本曾獲丹桂杯大獎賽一等獎。選材時曹其敬說“有關東歸的題材已出現(xiàn)了話劇、歌劇等眾多形式,說明這個題材很誘人。”在選定了主要題材后,由劇作家黃維若、馮柏銘進行改編。向我們講述了清代乾隆年間,土爾扈特部落為了逃脫沙俄的統(tǒng)治,不再皈依于東正教堂,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舉族東遷,最后終于回到祖國的歷史事件。
歌劇作曲家由當時沈陽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徐占海先生擔任,為了表現(xiàn)歌劇民族性的特征,他曾深入蒙古地區(qū)進行采風。于是,他將蒙古族的長調、佛教音樂、天山音調等素材融合到歌劇之中。他說“他找到東西方那個微妙的銜接點,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該劇導演為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教授曹其敬女士。由于該劇描寫的是東歸事件,因此,導演重點表現(xiàn)的是在東歸路程中人們所面對的艱苦歷程。以此,她將不同顏色的背景將白雪皚皚、炎熱沙漠之景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同時,導演對演員進行了形體訓練,還將舞蹈運用在每一樂章的開始,給人們留下了空間的想象。正是在編劇、作曲、導演等多方面人的共同努力下,《蒼原》于1995年10月2日最終問世。
(二)藝術特征
首先,從文學角度看。作者既沒有取材于寓言故事,也沒有在現(xiàn)實題材的基礎上加入虛幻主義,而是將真實歷史事件搬上舞臺,顯得獨特又具有意義。為了給歌劇增添戲劇性色彩,作者將矛盾貫穿始終,使故事情節(jié)激蕩起伏。例如:在沙俄的殘暴統(tǒng)治與對自由的向往矛盾中決定是否“東遷”;面對愛人與父親的死,渥巴錫到底該不該殺;在民族存亡與個人感情之間選擇是否要將舍愣交予天朝等等。
其次,為該劇的音樂結構。作為歌劇中的主要因素,音樂的運用顯得極其重要。從一開始長達三分鐘的序曲,作者就用聲勢浩大的交響樂為基調將人們引入故事敘述之中。為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作者借鑒多種音樂素材,使之與人物性格相連。例如,作為唯一女主角的娜仁高娃,她的音樂旋律優(yōu)美且?guī)в休^強的抒情性,如《情歌》;而艾培雷這個陰險的小人,其音樂通常跳動多變,帶有詭異色彩,如《懷念你啊,當年的日子》。作者用音樂的形式將其與人物內心的矛盾沖突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整部作品流暢而自然,沒有一絲的呆板。
(一)娜仁高娃與劇中人物關系
在歌劇中,主要人物個數(shù)都不多,《蒼原》也不例外。娜仁高娃這一唯一的女主角,她的存在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娜仁高娃,十九歲,蒙古族,自幼寄養(yǎng)在俄羅斯,以女主角的身份出現(xiàn)于劇中,在劇中占中心地位。
舍愣,臺吉,二十歲,在劇中與娜仁高娃為戀人關系。因為殺害了清朝將領而逃離家園在部落生根,為了得到部落人們對自己的信任,于是他立下了很多汗馬功勞。也是在部落中,他幸運的遇見了娜仁高娃,他們在諾蓋草原相戀。在第一幕中,當舍愣被冤枉的時候,他唱到“可憐你啊,娜仁高娃,我的親人,沒有我你會像深秋的枯草,會像馬駒失郡。”這是舍愣對娜仁高娃濃濃的牽絆。也是因為愛,在自己看見娜仁高娃與渥巴錫相互扶持之時會變得心煩意亂,在娜仁高娃一心決定東歸而不顧自己生死時會誤以為娜仁高娃已經(jīng)變心。最后當愛人以死明志,舍愣才恍然大悟,可是他只能緊緊抱著死去的娜仁高娃,悲痛欲絕的對著天空呼喊她的名字。最后,他沒有辜負娜仁高娃對他的期望,他把傳位的大刀還給了渥巴錫,決定將自己交給天朝。
渥巴錫,土爾扈特部落可汗。劇中,渥巴錫對娜仁高娃其實是心存愛意的。可是,為了部落,為了兄弟,渥巴錫不能將它公開于世。當娜仁高娃因不明實情稱他是“忘恩負義的小人”,是“魔鬼”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渥巴錫笑的十分難過,他不能因為自己的私情而破壞了大計。當娜仁高娃將刀刺向他的時候,當部落決定燒死她的時候,渥巴錫也用自己的寬容原諒了她。當舍愣勝利歸來,他同樣站在娜仁高娃的角度出發(fā)對全部落的人宣告不能將刺殺行為告訴舍愣。就是這份無私的愛意才讓娜仁高娃認識到自己的刺殺行動多么的不可原諒,也讓他最后與娜仁高娃結拜成兄妹,從而挽留了娜仁高娃。
艾培雷,是劇中唯一的反面人物,是阻止人們東歸的內奸。在劇中,當娜仁高娃誤以為舍愣已死之時,艾培雷以“慈祥老人”身份適時出現(xiàn),將渥巴錫暗戀娜仁高娃以及殺死娜仁高娃父親一事告知于娜仁高娃,使得成功挑唆兩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說艾培雷的出現(xiàn)就是第二章娜仁高娃刺殺行動的導火線。
(二)娜仁高娃的舞臺形象塑造
人物其實不同于形象,這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其主要體現(xiàn)在是否將人物的性格特征完整的體現(xiàn)在歌劇之中。在歌劇《蒼原》中,娜仁高娃主要給我們留下了以下的深刻印象:
1.正直豪爽、知錯就改。
在舞臺上,娜仁高娃總是以昂首挺胸的自信形象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是她作為蒙古族兒女與生俱來的氣質。當她知道渥巴錫是“兇手”時,她為了報仇義無反顧的刺向了他。可當她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面對渥巴錫的挽留,她卻尷尬的把頭低著,說話聲音也變得細小、柔和起來并與渥巴錫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就像犯錯誤的小孩一般。這與剛開始昂首挺胸的姿態(tài)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身上這種勇于承擔錯誤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2.純潔善良、忠貞不渝。
為了響應東遷的號召,這個小姑娘在第一樂章中唱到:《別了,諾蓋草原》演唱時,她跟舍愣相依相偎的樣子,還有她清澈的雙眸,都將一個對愛情的無限眷戀與柔情的純真少女形象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同樣,當聽信艾培雷的話而內心充滿矛盾之時,娜仁高娃也因為內心的善良,在刺殺渥巴錫之前才會變得猶豫不決。當部落人都聲稱其為叛徒的時候,她在第一時間將自己的身體擋在舍愣面前,在這危機時刻,她卻依然選擇信任著對方;當舍愣誤解自己變心,她以犧牲自己表達了自己對愛的忠誠。
3.無所畏懼、濃烈的民族責任感。
為了給自己的父親和自己的愛人報仇,她將刀伸向了渥巴錫。當人們試圖把她燒死將其捆綁起來的時候,她依然保持著昂首挺胸的姿態(tài),眼神是那么的堅定,她的內心是那么的無所畏懼?!爸挥邢驏|走才有希望”為了證明自己東歸的決心,最后她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換來部落的生存。這種以小保大的強烈民族責任感不得不讓我們對她肅然起敬。
通過對《蒼原》藝術特征的分析,能讓我們在今后的歌劇創(chuàng)作中借鑒其成功的經(jīng)驗,為我國歌劇事業(yè)的進步做出一定的奉獻。而娜仁高娃這一人物角色對舍愣的忠誠之愛以及她對祖國、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在當今社會中對我們也產生了一定的榜樣作用。
[1]曹其敬《歌劇<蒼原>導演闡述》,《人民音樂》1996年第三期,第8頁.
[2]曉丹《他有一雙慧眼—記作曲家、教授徐占海的音樂生涯》,《音樂生活》2006年第八期,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