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媽祖信仰視角下的文化旅游與文化融合研究

        2014-12-31 03:39:06孫璇
        旅游世界·旅游發(fā)展研究 2014年4期
        關鍵詞:文化融合文化旅游

        作者簡介:孫璇(1984-),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福建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社會學。

        【摘要】近年來興起的文化旅游憑借其親身及深度體驗的優(yōu)勢在促進文化交流、傳播與融合方面推動著新舊文化、本土文化與次文化、亞文化等的重組與融合。本文探討了文化旅游的內(nèi)涵及其新的發(fā)展特征,分析文化旅游對促進宗教文化、同源文化融合及形成文化共同體的重要價值,并以兩岸媽祖信仰下的文化互動與旅游為例,進行媽祖文化旅游溯源并綜述當代媽祖文化旅游發(fā)展現(xiàn)狀,在此基礎上分析媽祖信仰文化及其互動如何促進兩岸文化融合與認同基礎上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關鍵詞】文化旅游;文化融合;媽祖信仰;文化共同體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4.006

        文化旅游是具有鮮明社會文化特征的旅游活動,它的興起反映了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的特質(zhì),將旅游活動從簡單的休閑愉悅享受引導到情感溝通、價值認同乃至精神信仰的更縱深的體驗。從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層面看,文化旅游業(yè)是新世紀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極富有潛力的新興產(chǎn)業(yè),成為近年來國內(nèi)外高度重視并大力發(fā)展的新興產(chǎn)業(yè)領域。從文化交流與傳播層面看,文化旅游在促進文化交流、傳播與融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推動著新舊文化、本土文化與次文化、亞文化等的重組與融合。

        一、文化旅游及其新的發(fā)展特征

        從旅游產(chǎn)業(yè)角度看,文化旅游是旅游業(yè)的一個較新的分支,是隨著旅游市場的多元化與細分化發(fā)展趨勢下,游客對特色旅游、深度旅游、個性化旅游等的需求發(fā)展相應而生的結果。當代文化旅游衍生發(fā)展出多元形態(tài),如宗教旅游、民俗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生態(tài)文化旅游等。文化旅游促進了文化要素與旅游產(chǎn)業(yè)的緊密結合,旅游業(yè)發(fā)展根植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極大地豐富了其人文內(nèi)涵與價值體驗。

        按照文化旅游的主體特點,文化旅游可以分為宗教信徒的宗教旅游與普通游客的文化體驗旅游;按照文化旅游的客體特點,文化旅游可分為以古跡、古建筑、文物、史料記錄等為載體的歷史文化旅游;以特定族群的歲時節(jié)慶、祭祀儀式、民風民俗等為載體的民俗文化旅游;以現(xiàn)代人文藝術、科技成果、創(chuàng)意文化等為載體的現(xiàn)代文化旅游等。

        雖然自古以來,人們探訪異地涉足山水的活動便以體驗異地文化為重要目的,文化旅游并不是一個全新的行為與體驗,但如今的文化旅游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進步中體現(xiàn)出時代性的新特征。大眾化的交通運輸條件讓人們有條件到更遙遠的領域感受異域文化,多元媒體宣傳吸引著人們探尋異域文化,完善的旅游服務配套讓文化旅游更大眾化,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下的文化旅游貫穿滲透到吃、住、行、游、購、娛的過程中,都是對新的人文文化、商業(yè)文化、生活文化等的體驗與感知。因而文化旅游是一種傳承、傳播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承前啟后地延續(xù)人們對人文文化的傳統(tǒng)需求并滿足人們對人文文化新的表達方式、傳播方式的體驗需求的重要載體。

        二、文化旅游的文化融合價值

        (一)文化旅游對宗教文化融合的價值

        宗教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文化歷史悠久、富有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涵蓋了哲學、建筑文化、天文地理等多元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俗與思想意識,是發(fā)展文化旅游并促進人文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通常認為宗教旅游是一種參與者的主要動機或部分動機以宗教為理由的旅游形態(tài)。而宗教旅游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兩個層面:狹義的宗教旅游的主體是宗教信徒,客體是神佛崇拜及相關信仰活動,如朝圣、求法、傳法等;廣義的宗教旅游的主體不僅限于宗教信徒,還涵蓋了大量對宗教文化有興趣的普通游客,其旅游活動的內(nèi)容是參觀宗教建筑設施,了解學習宗教文化常識、教義、信徒習俗、宗教活動等。

        在宗教旅游中,不但莊嚴神圣的宗教建筑能吸引游客和朝圣者,宗教節(jié)慶或宗教紀念日更能吸引廣大信眾及游客,因為朝圣行為融合了宗教性與世俗性,兼具情感性與實用性的功能,不但能拓展傳統(tǒng)宗教游客的覆蓋面,而且促進游客對宗教文化的認識、體驗與認同,進而促進跨文化宗教交流與融合。

        (二)文化旅游對同源文化融合的價值

        同源的概念在生物學中是指兩個或多個結構具有相同的祖先。這些相似的結構由不同的渠道演化而來,這種演化過程叫做趨同演化。引申到文化層面,可以認為同源文化是具有相同的文化發(fā)源地,但經(jīng)過不同的發(fā)展渠道進行相似的演化而形成的兩種或多種文化。這些同源文化之間彼此由于具有相同的發(fā)源地而具有相同或極類似的文化根本宗旨與涵義,雖然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形態(tài)與脈絡,但是總體上具有較為相似的內(nèi)涵與特征。文化旅游憑借其引導親身體驗、深度體驗的優(yōu)勢極大地促進同源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在此基礎上激發(fā)同源文化受眾的溯源歸宗的情結,是促進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重要途徑。

        以兩岸媽祖信仰為例,臺灣的媽祖信仰與大陸同根同源,都具有相同的發(fā)源地和祖廟,是隨著大陸沿海閩粵人自大陸向臺灣島的遷移史及航海史而發(fā)展起來的。因此,臺灣媽祖文化是移入文化,它鮮明地反映出文化發(fā)源地——大陸文化特別是閩南文化的特點,這種同源性體現(xiàn)在臺灣媽祖的“分靈”現(xiàn)象上。臺灣媽祖信仰中的“分靈”,一般指從媽祖信仰的發(fā)源地求取媽祖神像或香火,將其請到非發(fā)源地的媽祖廟或合建宮廟中,以保持當?shù)厣衩黛`驗力?!胺朱`”分為“分身”與“分香”兩種形式,“分身”是從發(fā)源地的祖廟重新塑造一尊媽祖神像,再將其請回本廟供奉;“分香”則沒有重新塑造神像,而僅是到祖廟或其他大型廟宇求得媽祖香火回本廟延續(xù)。早期臺灣各地媽祖廟基本上是從福建省各地的媽祖廟“分靈”而來,按照來源地將其親切地稱為不同的俗稱,例如,從湄洲島祖廟求得的“分靈”被稱作“湄洲媽”;從廈門同安求得的“分靈”被稱作“同安媽”,“分靈”來自泉州的被稱作“溫陵媽”,“分靈”來自莆田地區(qū)興化府的被稱為“興化媽”,“分靈”來自閩西長汀地區(qū)的被稱為“長汀媽”等。這種俗稱及其對祖源地神靈的重視深刻反映了民間信仰文化對發(fā)源地、祖廟的特殊而深刻的情感與信仰依賴。endprint

        長期以來,臺灣多地的媽祖廟常年專程跨越臺灣海峽,回到福建省媽祖源地謁祖,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護送媽祖回福建“省親”或“回娘家”。這種親切形象的稱呼也深刻反映著兩岸同胞在同源信仰文化的紐帶聯(lián)系下不可磨滅的同胞情誼。隨著兩岸關系和平進展,這種文化旅游行為從以往的民間性、非正式性的跨海謁祖行為到如今官方許可的、常態(tài)化、規(guī)?;拿耖g信仰互動行為的進化與蛻變,不斷深化兩岸同胞在信仰同源上的親情,推動其歷史性與深刻性的不斷積累與強化。

        (三)文化旅游對建立文化共同體的價值

        共同體可分為三種類型: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精神文化共同體。血緣共同體主要存在于傳統(tǒng)宗族社會,在現(xiàn)代社會,相比于其他群體組織,宗族、家庭等初級群體的規(guī)模較小,隨著家族成員的分化流動,血緣共同體逐步影響式微;地緣共同體主要是生活在相同地域范圍內(nèi)的同鄉(xiāng)人群體,隨著社會流動與分化加劇,地緣共同體的異質(zhì)性不斷增強,沖破了原有的機械聯(lián)結,現(xiàn)代社會地緣共同體的整合越發(fā)困難。文化共同體不同于血緣共同體與地緣共同體,它能打破地域、血緣親緣的狹小局限,在更大范圍的群體內(nèi),在精神信仰與價值觀層面上實現(xiàn)高層次的群體整合。文化旅游是跨越地理界限,借助旅游活動的途徑來消弭文化偏見、強化文化包容力、建立文化共同體的重要載體。個體選擇參與異地文化旅游的動機是異地文化對自身具有吸引力,或者這種異地文化與自身文化具有同源性質(zhì)而牽引自身的尋根之旅,或者借助書籍、影像、人際經(jīng)驗等的傳播發(fā)現(xiàn)異地文化能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這種文化魅力的吸引下,通過跨地域的文化旅游行為方式來引導人們走出狹隘的局限空間,借助游覽、飲食、居住、文化活動體驗等融入異地生活環(huán)境與文化環(huán)境氛圍,親身體驗感受對個體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文化載體與文化體驗,結交異地文化友人等,形成一種跨地域、跨文化的共同情感、認同感、歸屬感,在文化層面上實現(xiàn)共同體的價值觀。

        因此,相比于書籍、電視、電影、音樂、藝術等媒介的文化宣傳,文化旅游在文化傳播與影響力上的優(yōu)勢鮮明,即通過受眾親身融入異地文化氛圍,與當?shù)厝嗣鎸γ娴亟涣鞑⑴c當?shù)氐奈幕顒樱瑏硎蛊浍@得最真實、最鮮活、最有說服力的文化體驗,更能消弭文化偏見與信息不對稱,促進文化認同。相比于文化互訪等活動,文化旅游時間充足,活動安排更自由舒適,行為過程排除了職業(yè)目的的干擾而使得行為者對文化的體驗更純粹、更自然、更有自我選擇空間,更能形成一種深層次的精神認同與文化紐帶。

        三、媽祖信仰下的文化旅游與文化融合

        媽祖信仰源于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島,即媽祖文化的發(fā)祥地。媽祖信仰在全世界有 2 億多信眾,遍布世界近 30 個國家,全世界共有媽祖廟 5000 多座,至今具有非常持久而深遠的文化影響力。在臺灣,媽祖宮廟有1500 多座,信眾達 1600 多萬人,占臺灣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二[1]。媽祖信仰在臺灣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最具有基層影響力的重要民間信仰。

        隨著兩岸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化,以兩岸媽祖信仰為載體的文化互動越發(fā)頻繁,兩岸媽祖文化活動規(guī)模越來越大,民眾借助到對岸旅游活動進行媽祖文化體驗也日益普及。兩岸媽祖信仰下的文化旅游成為兩岸旅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極大地促進兩岸人民在共同根源、共同教義、共同宗教價值觀基礎上的文化融合。

        (一)媽祖文化旅游溯源

        早期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僅限于民間信仰儀式,帶有明顯的民間性與自發(fā)性的特點。在日據(jù)時期,日本殖民統(tǒng)治者對臺灣民眾的宗教信仰嚴格控制,民眾的媽祖信仰反而在壓迫之下深入臺灣民間。臺灣媽祖信徒首次穿越臺灣海峽來到福建湄洲島謁祖是在1946年日本投降后,由臺南天后宮信徒組成進香團實現(xiàn)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活動。之后,兩岸媽祖文化互動受到兩岸關系緊張的影響,文化交流的空間極其有限,受到臺灣當局的諸多限制與阻礙。在1987年媽祖誕辰1000 周年,臺中大甲鎮(zhèn)瀾宮沖破臺灣當局禁令,經(jīng)由日本間接來到莆田湄洲島謁祖。1989年5月6日, 臺灣宜蘭縣蘇澳南天宮組織 20 艘漁船共 224 名信眾,沖破臺灣當局的重重阻力,從海上直航湄洲朝圣,在兩岸人民媽祖信仰史上留下不平凡的歷史印記。

        后隨著臺灣當局禁令的解除,媽祖文化交流活動激發(fā)出民間熱情,開始迅速地發(fā)展。福建省的莆田、泉州、福州、廈門等城市與臺灣馬祖、澎湖、金門等地開始常態(tài)化地開展媽祖文化旅游交往,這種交往繼而擴散到福建全省乃至大陸其他省份[2]。每年,數(shù)以萬計的海外僑胞和臺胞回到大陸祭拜媽祖、問祖尋根、訪親尋友、觀光旅游,加速推動媽祖文化旅游的發(fā)展規(guī)模。早期的媽祖文化旅游多為自發(fā)性散客旅游,缺少旅游接待設施和景區(qū)建設,媽祖文化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也較為落后。20世紀90年代,福建省開始大力推動媽祖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建設。從1994 年開始,福建省每年舉辦一次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已成為福建旅游業(yè)的一大品牌,媽祖文化旅游也成為傳播媽祖文化的重要形式[3]。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兩岸媽祖文化互動表現(xiàn)出間接性、單向性的特點,臺灣媽祖信徒需要繞道第三境迂回才能來到莆田祖廟,而且這種文化互動僅是由臺灣移向大陸的單向流動,大陸的媽祖信眾及游客不能前往臺灣。自從1997 年莆田湄洲祖廟組織媽祖金身巡游臺灣,兩岸媽祖文化旅游交往終于進入雙向互動階段。據(jù)統(tǒng)計,臺胞旅客每年到湄洲島朝圣的有 10 萬人左右,迄今已有 1275 家臺灣媽祖廟到湄洲祖廟認祖歸宗[4]。

        (二)當代媽祖文化旅游的發(fā)展

        從2008年兩岸關系的常態(tài)化開始,兩岸媽祖文化旅游出現(xiàn)穩(wěn)步增長的態(tài)勢,圍繞媽祖文化主題的旅游活動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參與性也越來越強。2009 年媽祖信俗申請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成功,標志著媽祖文化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重要文化。

        兩岸媽祖信仰發(fā)源地及興盛地區(qū)常年以聯(lián)辦或主辦的方式開展媽祖文化展覽、媽祖文化論壇、媽祖文化知識競賽、媽祖影視文化合作等活動,讓兩岸同胞共同參與修學旅游等,使得當代的媽祖文化旅游內(nèi)涵不斷擴展,超越了以往圍繞在媽祖信仰活動的局限,將媽祖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互動方式和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旅游新業(yè)態(tài)緊密結合起來。以媽祖的發(fā)源地莆田市為例,每年舉辦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樹立其媽祖文化旅游品牌,還積極對現(xiàn)存媽祖文物進行挖掘、保護修繕,興建或完善天妃故里、世界媽祖信俗博物館項目、媽祖劇場、“印象·湄洲島”大型實景演出項目、媽祖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區(qū),文甲游客廣場等。這些新的發(fā)展使得媽祖文化影響力超越了傳統(tǒng)旅游活動,將媽祖文化旅游的內(nèi)涵向縱深發(fā)展,使得其文化影響力從信眾向普通民眾擴展開來。endprint

        隨著兩岸全面三通的實現(xiàn)及兩岸文化交融的趨勢明朗,臺灣對媽祖文化旅游加大了推廣力度,以臺灣島內(nèi)最具影響力的四大媽祖廟大甲鎮(zhèn)瀾宮、嘉義奉天宮、北港朝天宮、苗栗拱天宮的信仰活動為載體,舉辦國際性的媽祖文化節(jié),如臺中縣政府舉辦的“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jié)”,自1999年開辦以來,不斷擴大知名度及影響力,已獲得世界三大宗教盛事的封號,并形成文化產(chǎn)業(yè)鏈的發(fā)展,也由此推動了全臺各地以媽祖文化節(jié)為名的特殊文化產(chǎn)業(yè)模式,使得媽祖文化從臺灣島內(nèi)向兩岸乃至世界范圍不斷輻射其影響力。

        (三)兩岸媽祖信仰下的傳統(tǒng)文化互動

        自古以來,媽祖信仰文化發(fā)揮著整合、凝聚兩岸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華人信徒的重要作用。莆田湄洲祖廟是媽祖信仰的祖庭,具有軸心作用,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島上民眾舉行各種祭典媽祖的活動,期間海內(nèi)外的媽祖信徒紛紛前來進香朝拜,湄洲島上聚集了規(guī)模龐大的信徒群體,信仰朝拜活動盛況空前。海內(nèi)外信徒競相赴湄洲島媽祖祖廟朝拜,其中以臺灣民眾最為積極虔誠,橫渡臺灣海峽進香謁祖朝拜的隊伍絡繹不絕,通過長期以來延續(xù)不絕的信仰活動的持續(xù),來代代延續(xù)媽祖文化,不斷壯大著共同信仰成員的規(guī)模。

        媽祖文化的影響力自古以來綿延至今,很大程度上依賴其構建出的一個“憶舊共同體”。“憶舊共同體”是指有一定歷史并不忘其過去的社會共同體。為了不忘卻過去,一個共同體必然不斷訴說它的故事、它的構成經(jīng)歷,也樹立許多體現(xiàn)和表征共同體意義的人物楷模。這些集體歷史和典范個人的故事,構成了作為“憶舊共同體”傳統(tǒng)核心的重要組成部分[5]。媽祖文化所構建的“憶舊共同體”通過不斷傳誦海上女神林默娘的身世、普濟眾生的事跡以及宋代以來幾個朝代對媽祖的褒封典故等,借助媽祖信仰活動中的宮廟、會館、祠堂、祭祀場所、碑刻、壁畫、石雕、音樂、戲曲、舞蹈、敘事歌謠、神話、故事、禮儀、民俗、手工藝、 建筑及祭儀與祭祀活動等培養(yǎng)信眾認同感、歸屬感的載體,樹立媽祖信仰文化核心人物的高尚神圣形象,并不斷傳播媽祖對海洋子民的庇佑影響力,以此代代傳播著媽祖信仰文化,鞏固著媽祖在信眾心中神圣的“憶舊共同體”。 媽祖文化賦予媽祖以道德的屬性,使媽祖成為善良、智慧和正義的化身,成為道德的楷模;同時媽祖信眾認為媽祖神祇具有超人的力量, 于是產(chǎn)生了對這種超人的力量的敬畏和神秘之類的信仰感情[6]。

        媽祖文化所構建的共同體強化著成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引導“憶舊共同體”內(nèi)成長的人通過傾聽故事、參加規(guī)范化的禮儀、審美和倫理的信仰活動,了解或掌握使共同體發(fā)展延續(xù)的忠誠與義務的范式。而橫跨海峽兩岸的媽祖信仰文化共同體,并非簡單地復舊延續(xù),而是在跨海交流中不斷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與完善,不僅不會削弱傳統(tǒng)影響力,反而使其更牢固地發(fā)展,這樣的“憶舊共同體”不僅聯(lián)結著兩岸民眾的過去,而且面向著未來。

        (四)兩岸媽祖信仰下的文化融合

        媽祖信仰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精神紐帶,從文化認同方面對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具有深遠意義,有助于海峽兩岸的和平進程。強化媽祖文化的紐帶作用,對推動祖國統(tǒng)一具有戰(zhàn)略意義。

        媽祖信仰的現(xiàn)代功能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它已成為海內(nèi)外華人文化認同的紐帶,這一文化認同紐帶的舊時體現(xiàn)是海內(nèi)外華人早年大都把媽祖廟充當會館作為相互交際、聯(lián)絡感情的理想場所,而新時期則體現(xiàn)為眾多的海內(nèi)外華人不遠千里到湄洲祖廟朝拜,這不僅僅是求得精神的慰藉,更重要的是表達了對湄洲祖廟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7]。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所提出的:“文化共性促進人們之間的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的差異卻加劇分裂和沖突[8]。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必然要經(jīng)歷一個從“存異”、到“求同”再到“求同化異”的過程。真正實現(xiàn)兩岸文化融合應當強化“同”的部分,如兩岸媽祖文化信仰等,來強化消弭意識形態(tài)差異的基礎,應當重視并突出媽祖文化旅游在促進兩岸民眾往來、面對面溝通、強化共同信仰圈情誼的優(yōu)勢,并以此為基點來放大“同”的輻射與影響,包容或削減“異”的部分及其對民眾心理帶來的抵觸。

        隨著兩岸融合從經(jīng)濟融合逐步向社會文化融合延伸,媽祖文化在促進兩岸文化互動與融合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必將發(fā)揮其超越地域、身份、地位、意識形態(tài)等差異的精神信仰號召力與文化影響力,“跨界”帶動兩岸民眾在同源文化的基礎上求同化異,引導兩岸文化融合從信仰融合到共同價值觀融合,由點及面地拓展,形成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四、結語

        雖然媽祖信仰文化僅僅是兩岸同源文化的一個細小分支,媽祖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旅游業(yè)規(guī)模與輻射力有限,但是媽祖文化是兩岸同源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且民間信仰不同于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領域,它對人的價值觀以及情感認同的牽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憑借深厚的歷史積淀及遍及全球的影響力,應當在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中發(fā)揮突出作用。海峽兩岸的媽祖信仰文化與文化旅游這一產(chǎn)業(yè)性的新要素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橫跨民間信仰文化與旅游產(chǎn)業(yè)的結合體,它不僅僅是區(qū)域性的民間信仰行為,也不僅僅是新形態(tài)的旅游活動,而是一種輻射面更廣、互動形式更多元、文化滲透力更強的文化融合機制,這種機制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擁有同根同源的文化紐帶,凝聚了華人世界的廣泛信眾,源源不絕地吸引著海內(nèi)外的游客,在探訪新文化、亞文化、次文化的過程中感受異化、多元與創(chuàng)新,在回歸文化祖源地的過程中體驗傳統(tǒng)文化、祖地文化與中心文化,凝聚同根同源的文化共識與認同感,以文化認同為基點來有力地帶動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參考文獻:

        [1]中新社網(wǎng)站. 綜述:2003年———閩臺文化交流日趨緊密[EB/OL]. http://www.chinanews.com/n/2004-02-19/26/403602.html,2004-02-19.

        [2]黃秀琳. 莆臺媽祖文化旅游交往30年回顧與發(fā)展思路[J].莆田學院學報,2009(16):83.endprint

        [3]蔣長春,余建輝,徐麗娟.媽祖文化旅游的回顧、現(xiàn)狀及展望[J].東南學術,2011 ( 3 ):244.

        [4]劉永玉.莆臺媽祖文化交流大事記[N].湄洲日報,2006-09-29 (A2)

        [5]羅伯特·貝拉.心靈的習性[M].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91:231

        [6]王麗梅. 媽祖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其現(xiàn)代社會功用[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0(29):10

        [7]謝重光.試論媽祖信仰的社會功能[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2(1):69

        [8][美]塞繆爾·亨廷頓.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等譯. 北京: 新華出版社,2002: 133.

        Study on Cultural Tourism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From Vision of Cross-Strait Matzu Belief

        SUN Xuan

        (Fuj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uzhou 35000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ultural tourism promotes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y virtue of its self and deep exper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its ?new development features, analyze the value of cultural tourism in promoting religious culture, homologous important valuefusion and formation of cultural community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belief in ross-strait ?Matzu ?interaction andtourism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Matzu cultural tourism sources and a re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Matzu culture tourismdevelopment, analyze

        how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on the basis of Matzu belief culture.

        Keywords: Cultural Tourism; Cultural Integration; Matzu Belief; Cultural Community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化融合文化旅游
        珠澳兩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11期)2017-01-16 00:23:07
        文化旅游發(fā)展研究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23:41
        論高校師生文化沖突與整合
        師道·教研(2016年7期)2016-12-14 11:34:51
        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fā)戰(zhàn)略
        淺析儒釋文化融合對石恪繪畫的影響
        知識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內(nèi)容及途徑分析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32:29
        貴州省文化旅游創(chuàng)意發(fā)展態(tài)勢評價
        鳳縣文化旅游業(yè)發(fā)展研究
        時代金融(2016年30期)2016-12-05 19:41:15
        基于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樂教學模式探討
        考試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07:07:58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密桃| 久久久大少妇免费高潮特黄|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区三区| 国产又色又爽又刺激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天堂2019| 日本熟妇高潮爽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性瑜伽|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3d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网| 麻婆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大屁股流白浆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青草| 国产女合集小岁9三部|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图片| 一边捏奶头一边高潮视频| 一道之本加勒比热东京| 国产精品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婷婷丁香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边喂奶边中出的人妻|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毛片| 尤物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在线观看成年人视频| 少妇高潮紧爽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免费精品| 伊人网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丶欧美丶日本不卡视频|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包皮上有一点一点白色的|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悠悠色av| 丝袜美足在线视频国产在线看|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含羞含羞草|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字幕|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