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衛(wèi)“祭河神”儀式,意在祭祀河神、喚醒冬天,奉拜天父地母,保佑萬物生靈永續(xù)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整個祭祀過程極具地方特色,內容相當豐富,先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也頗費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場人物、出場順序都有定數、定序,不可偏差。其主要目的是祈禱風調雨順、水渠暢通、五谷豐登。消災祈福、國泰民安。“祭河神”是中衛(wèi)地區(qū)獨有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活動,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淺談;中衛(wèi);祭河神;地域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2-00-01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中衛(wèi)市“祭河神”是一項黃河民俗活動,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代表了中衛(wèi)人民對黃河文化信仰的傳承,其歷史久遠不衰。
河神是江河之神的通稱,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河流造福神。遠在殷朝以前,對河神的祭祀極為重視,開始建廟祭祀,到春秋戰(zhàn)國,河流崇拜十分活躍。河神,雖然早期也有一個自然神崇拜的過程,但從典籍記載來看,到了與東夷族發(fā)生聯系的時候,更多的是一個半人半神的形象,自然神的形象已失去了不少。
“祭河神”儀式,意在祭祀河神、喚醒冬天,奉拜天父地母,保佑萬物生靈永續(xù)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整個祭祀過程極具地方特色,內容相當豐富,先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也頗費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場人物、出場順序都有定數、定序,不可偏差。通常情況下,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當地紳士主持儀式,每年渠工結束,日子不定,視開水迎水之日,擇黃道吉日,首先由官衙發(fā)布公告,要在黃河邊搭建好的祭臺前擺放一張紅色供桌,上鋪黃布,擺香爐、供器、三牲祭禮、水果,香表、奠儀等。三牲均用紅綢出花裹頭,三大碗白酒,九炷高香,供盤裝水果、五谷雜糧、糖塊等供品。誦經的陰陽、道士、和尚,凈身沐浴身著道袍法醫(yī),每人手持自己法輪等佛具立于供案兩側。早有探水人騎馬或步行專報水頭到來的時間,爾后的官員和紳士、水利委員讀祭文、鼓樂鳴、燃鞭炮、行跪拜。法會和尚誦經三天,道場道士蘸酬三天。每到“迎水”祭河神這一天,古城中衛(wèi),萬人空巷,祭祀逛會,盛況空前。
現在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這一天(傳說是龍王的生日),虔誠的人們早早準備好三牲、供品,懷著虔誠的心,帶著香、紙、蠟燭、酒水,天蒙蒙亮就上寺廟開始了他們的祭祀活動。到寺廟中祭禮首先從天上的玉皇大帝敬起,接著是龍王、土地山神等都要分別燒香、燃燭、燒紙、叩頭。敬酒是象征性地在心中的“神”前倒一點。所有禮儀完畢之后,真正的“祭河神”儀式開始了。
上午時分寺廟中傳來一陣鞭炮聲,信男信女便由一支50多人組成的“禮樂儀仗隊”帶領,前往黃河邊,開始“祭河神”祈福。這支“禮樂儀仗隊”分兩組,一組是打著各方神圣幡旗(龍鳳旗)的代表,另一組是操著樂器吹奏“水會音樂”的吹奏班子。他們的前面是四個壯漢抬著一張紅色的供桌,上供香燭、神位、三牲等供品。幡旗條上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等吉祥語。祭祀隊伍一路走一路奏,那曲調凝重、渾厚、動人,群眾跟在其后,場面甚是宏大、威嚴、肅穆。隊伍行至黃河邊事先選好的位置(立夏前面向東,立夏后面向南),人們接下供桌、供品,開始了“請神、請水、凈壇、敬神”等儀式,隨即“禮樂儀仗隊”擺開場面進行發(fā)祭(祭祀開始)。根據發(fā)祭神靈的不同,所奏“水會音樂”的曲牌也不同,但大都是《大紅袍》、《大登殿》之類的喜慶曲牌,據說共有一百多種不同的曲牌,旗陣也不一樣。再經過一系列的吹奏、頌經、跪拜、燃炮、取水、放生等儀式,最后信男善女將抬來的供品每樣取一小部分,拋入河中敬獻給“河神”,剩余的大家分之。聽說能吃到分得的“供品”是件幸運的事,因為這是和河神共同享用的食物,可以消病免災 ,逢兇化吉,好運連連。
三、四小時的“祭河神”儀式就告一段落。人們按出發(fā)時的隊形原路返回寺廟,謝過各位神靈,就慢慢散去了,這時人們的心情是最舒暢的。在祭祀活動中,同時舉辦的寺廟廟會更是熱鬧非凡,吸引著數以千計的群眾前來參與。這一天,渠畔上、田野上、道路旁,戲班子搭臺唱戲,民間藝術團隊表演龍舞、獅子舞、雜耍等社火,寺廟周邊人山人海,同時也聚集著許多小商小販、小吃雜耍。人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爺爺領著孫子、母親帶著女兒,在廟會上看大戲、吃小吃、扯花布,玩游戲,但沒有人回家。因為“祭河神”還有一項重要的儀式沒有進行,那就是——“放河燈”。
很早的時候,“放河燈”就在中衛(wèi)黃河沿岸盛行了?!胺藕訜簟笔钱數匕傩諡槠砬蟠迩f和莊稼不被河水淹沒,人們出行平安、祛除疾病災禍和子孫幸福安康,取“放河燈,指明路”的意思,還有緬懷先人,企盼國運昌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意。“放河燈”民俗起源甚早,若加以考證,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社會人們限于對大自然認識的局限,認為火是萬物之源,因而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征,戰(zhàn)勝寒冷饑餓的神靈。在宋代放河燈隨道教、佛教文化傳播而流行全國,也傳入了中衛(wèi),被中衛(wèi)人民長年繼承并發(fā)展為一項民俗活動。聰明的中衛(wèi)人民巧妙的將“祭河神”與“放河燈”聯系在一起,這樣的結合使得中衛(wèi)“祭河神”這項民俗文化形式內涵更豐滿,地域文化特色更突出。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經過時代延變,“祭河神”這一中衛(wèi)民間傳統(tǒng)文化活動,傳承中衛(wèi)地域文化的特點。也完整的保留了本地區(qū)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為搜集挖掘整理民間地方文化遺產,彰顯地方文化魅力,提供了一份珍貴資料,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是地方文化的跟脈,是一筆厚重的精神財富,守望精神家園是我們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