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nóng)村高中生,一提起寫作,其恐懼不亞于文言文。曾經(jīng)對學生做過調(diào)查,在語文模塊的學習當中,哪個模塊最讓他們畏懼,文言文第一,緊挨著的就是寫作。這份畏懼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然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因此本文針對這份寫作的畏懼,想談?wù)勔恍┍救说目捶ǎ瑫r根據(jù)本人的教學實踐,說說本人認為可以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我想著重從感知生活,閱讀積累以及勤寫多練入手。
關(guān)鍵詞:感知;閱讀;積累;寫作;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2-00-01
從教以來,接手的都是高中的學生,到了高中,語文要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有一定的難度,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學生在高中之前接受的寫作一般文體是記敘文,寫的最多的也是記敘文,而高中階段,我們則以議論文寫作為主,重在思維的一個提升。這對學生的能力則有更高的要求,通過教學,學生在寫作當中遇到的困惑,我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我覺得要讓學生的寫作有一個質(zhì)的提高,讓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能夠上一個臺階,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大方面入手。
一、培養(yǎng)感知,充分感悟。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生活在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中,我們常常對身邊的風景熟視無睹,最流行的字眼就是沒有感覺,那么感覺從何而來?
為何小時候,我們有探索未知的沖動,我們的好奇心和新鮮感都去哪里了。我們的眼里沒有了風景,我們的耳朵是否也堵上了呢?清晨,我們無法有川端康成的“凌晨四點鐘,看海棠花未眠”的沖動,充斥耳朵的清脆的鳥鳴聲也如同我們的呼吸一樣自然無感。我們的手再也沒有去觸摸一片綠葉的沖動,或許葉上有刺是一種惶恐,越長大,我們已經(jīng)有了越多的顧慮和多此一舉的擔憂。我們的鼻子聞到的氣味已經(jīng)那么有限,或許麻木到只有香和臭。我們的嘴巴也那么的挑剔,品嘗的樂趣已經(jīng)消失殆盡。
也許有點夸張,但在所謂忙碌的生活中,我們是否忽略了太多太多的東西。我們的感知都去了哪里,小時候的那些感知又去了哪里,我們的學生在鋼筋水泥的方塊建筑中,在機械重復的學習下,已經(jīng)忘記了什么叫感覺,或者說有某種感覺,卻無法表達。
這些現(xiàn)象令人堪憂。因此,我覺得感知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充分的喚醒,培養(yǎng)學生感知大自然一草一木,感知人生社會一人一事的能力。“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說的多好,用感官感知,用心感悟。在兩語培訓當中,我發(fā)現(xiàn)對學生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真的是越早越好,懂得了感知,寫作不再無話可說,而且說的也絕不會是憑空編造的。在高中階段我們應該是在充分感知后提升到思維訓練的層面。如果基礎(chǔ)沒有打牢,何來的上層建筑。
因此,我覺得早著手,勤著手,當學生懂得了如何去感知,對生活的感悟也就慢慢來了,留心留意觀察,用心體會和思考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閱讀積累,做法有三。
對萬事萬物有感知,對人生生活懂得感悟的同時,要懂得閱讀積累,我甚至認為應該從識字開始就應該要閱讀積累。具體做法我認為應該有三點。
首先,閱讀積累要早。以前對這些句子特別有感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但今天用這句話我覺得更合適“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識既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有所當讀之書,皆當自十五以前使之讀熟?!边@句話是上次聽周鵬老師的講座時,他引用的,無獨有偶,在后來的一次高三語文復習建議的會議上也聽俞發(fā)亮老師提過。因此,我認為學生在小學階段,甚至可以說從牙牙學語開始就應該積累,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我也想說積累要趁早。
其次,閱讀積累要精。早積累,那積累什么呢,這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而這,幸運的是我們可以從陳琴老師的《經(jīng)典即人生》當中找到答案,積累什么,積累經(jīng)典,《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聲律啟蒙》《幼學瓊林》《百家姓》《千字文》。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若是到高中階段因為考試的需要再來惡補一下《論語》《孟子》,我想真的有點太遲了。在我們記憶的黃金時期,在我們無憂無慮的單純歲月,如果能夠把這些經(jīng)典爛熟于心,我想大家的涌現(xiàn)也是指日可待。在快餐化,科技化的今天,我們積淀的東西太少了,有的是物欲的牽絆和欲望的指引,我們的心已經(jīng)過于浮躁,無法平靜。而我們的學生也是耳濡目染,物質(zhì)化有余,精神貧瘠。
曾經(jīng)也讓學生積累摘抄,大家摘抄的也是美文,散文,像經(jīng)典的東西基本無人問津。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積累這些經(jīng)典呢,陳琴也告訴我們答案,那就是素讀,何謂素讀,就是大量不求甚解的死記硬背,也許很多人對死記硬背這個詞有點反感,但你認真去看,去實踐就會發(fā)現(xiàn)很有用,小孩子很小的時候,記憶力是很強的,熟讀這些經(jīng)典,天長日久,了然于胸,“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而且經(jīng)典當中一些人文禮儀,也是再教為人處世,因此提升的不僅僅是知識素養(yǎng),還有修養(yǎng)品性。在素讀的同時,還不能忽略了吟誦,就是如古人那般搖頭晃腦般有節(jié)奏的吟誦。吟誦對記憶是很有幫助的。
最后,閱讀積累要勤。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要勤積不輟。不能一天積累很多,然后一個月都不去積累。高效閱讀對我們的閱讀速度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量的積累是很客觀的。那如何來檢驗質(zhì)呢,我想寫作無疑是最佳的方式。
三、讀寫結(jié)合,相輔相成。
厚積才能薄發(fā),沒有閱讀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也就談不上寫作。我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看了一輩子報紙的看門大叔成為作家,因為只讀不寫,是無法成就作家的。而光寫不讀,也終會江郎才盡,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我們在感知感悟后,勤于閱讀積累的同時,也要勤于動筆,我覺得寫日記對寫作是很有幫助的,曾經(jīng)堅持寫日記有五六年,后來發(fā)現(xiàn)寫作并不可怕。如果學生平常能夠有寫日記周記的習慣,那么日積月累,寫作文也就沒那么可怕。但凡那些喜歡寫作的學生都有記日記周記的好習慣。
總而言之,我們只有對生活充分感知感悟,同時平時注意閱讀積累,讀讀寫寫,厚積薄發(fā),一定可以不斷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那么所有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