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是民眾在生存活動中為了持續(xù)發(fā)展生命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具有模式化的生活文化,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使民眾不僅生活在物質世界,而且也生活在精神世界,具有物質和精神的兩棲性。
關鍵詞:民俗;生活方式;模式化;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民間有句俗話叫,大俗,即大雅也。民俗蘊含著許多“大雅”的東西,不管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民俗都是人類在生存活動中為持續(xù)發(fā)展生命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最習以為常的一種生活文化,使民眾不僅生活在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中,更生存于精神信仰性觀念文化中。人類與民俗相伴而生,民俗滲透于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生活相,一種傳承性生活的樣子。沒有文字或人規(guī)定我們這么做,但我們會不自覺地進行著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一、民俗與生活方式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種生活習慣,所謂“人居其地,習以成性,謂之俗焉?!泵袼?,即是指一個民族或國家、地區(qū),在民間創(chuàng)造并世代相傳的事項,這種事項是由行為和語言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活動、心態(tài)。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斗爭和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歷代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體現(xiàn)了多種多樣的生活關系,屬于一種歷史的文化現(xiàn)象。民俗,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與自然環(huán)境、生產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密切相關,是民眾生活文化史的重要內容。
生活方式(Lifestyle),則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的概念,它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與這些方式相關的方面。生活方式,是指人們生活活動的形式,可以理解為就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與社會條件下,各個民族、階級和社會群體的生活模式,它包括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
民俗與生活相伴相生,風俗隨著生活而存在,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風俗習慣的傳統(tǒng)。凡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形形色色的風俗表現(xiàn)。不論在哪個地區(qū),不論哪個國家和民族處于哪個時期,只要有生活就有自己的風俗傳統(tǒng),口耳相傳的、物質使用的、習慣相沿的、文本書寫的,而這些風俗總是與生活習慣相依相隨,凡是衣食住行、休閑玩樂、人際交往、宗教禮儀、節(jié)慶假日、文化心理,乃至生產樣式等一切與人類生活有關的行為舉止和思想習慣,都可稱之為風俗。這些無不表述了風俗是一定人群、一定地理環(huán)境中生存、發(fā)展所形成的生活習慣。生活而能成為習慣性的行為,是在不知不覺中相互仿效,日積月累,因襲相承的結果。他們之間的共通之處在于,風俗也具有模式化的特征,很容易為民眾識別、操作、演習,也便于民眾共享和傳播。
二、民俗是一種集物質和精神為一體的生活方式
民俗作為生活方式,決不是用簡單的的重復,它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民俗生活。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有幾個層面:
(一)它產生的初衷是為了生存(生活),這一點已不容置疑。民俗是一定經濟形態(tài)的反映,它總是同一定的物質生活方式相適應,并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不斷變異。農業(yè)生產民俗是伴隨著古代農業(yè)經濟發(fā)展而產生的文化現(xiàn)象,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產物。農具的發(fā)明與更新是農業(yè)生產習俗的重要內容,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它經歷了由雙手加簡單工具生產階段到使用原始復合工具階段,再而出現(xiàn)了木與金屬的復合工具加畜力牽引的農耕時代,到半機械化、機械化階段等。這個過程中,相應地,有關農業(yè)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習俗也大量產生,許多歲時節(jié)俗就是與生產活動緊密相結合的民俗文化現(xiàn)象。即使如信仰的崇拜、祭祀等,原始人把其作為一種謀生存的手段,而這些直接的生存手段,也正是“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的表現(xiàn)。
(二)民俗生活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是以生活方式進行的。如稱謂習俗,其出發(fā)點是建立在家庭、家族、鄰里等基礎上的,雖然它或有或沒有沿襲舊有的稱謂方式,但基點卻在現(xiàn)世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人與人的關系之中。其它如人生禮儀、生產習俗等無不如此,更是伴隨生活而產生??梢院敛贿t疑地說,正是重復進行的民俗生活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樣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文化碰撞和再生的機會。
(三)民俗生活即使在傳承中發(fā)生了變異,卻仍能保存著獨有的生活方式。換言之,民俗形式可以不斷變異,內涵卻很少變動。比如說,中國人傳統(tǒng)的春節(jié),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傳統(tǒng)的過年的習俗、儀式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涌現(xiàn)了很多新型的過年的方式,如旅游過年、上網過年、晚會過年等,特別是在新世紀里,電視、電話和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過年的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守夜習俗也與春晚四個半小時的演出恰好和合二為一,手機短信祝福、電郵問候等,逐漸成為節(jié)日習俗的一部分。但無論怎么變,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層含義沒有改變,春節(jié)家庭團聚的習俗至今相傳,人們再苦再累,春節(jié)那幾天一定要好好過,這是個人生理調整的需要,也是心理調整與社會關系調整的需要。
民俗是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它使民眾不僅生活在物質世界,而且也生活在精神世界。它因人而生,因人而發(fā)展,因人而變異。它是生活行程的歷史積淀,又不可避免地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新陳代謝,而這種改變(變異)是以現(xiàn)實生活的巨大改變?yōu)橐劳?,以人們的精神與物質生活的改變?yōu)榛A的,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能較好地滿足民眾精神、物質生活的需求。它陪伴著人類由遠古走向現(xiàn)代,并將從現(xiàn)代再走向未來。我們可以看到:它在不斷的循環(huán)中得到群體的認同而被保存下來,并成為代表群體文化標志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我們也要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其深層次的內涵,謹慎對待,不能將民俗簡單地淪為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一旦民俗賴以存在的文化內涵喪失,那么它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丙中,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2、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3、陳勤建在上海圖書館講座中心的演講,《從傳統(tǒng)上講春節(jié)要做近60件事》。
普刊作者簡介:馮澤仙(1987.11--),女,彝族, 云南楚雄,研究生,助教,昆明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