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青拿天鵝》是現(xiàn)今所知能確定創(chuàng)作年代最早的琵琶獨奏曲,自元代出現(xiàn)歷經(jīng)明清,以新穎的曲風和高超的技巧流傳至今,作為一首琵琶武曲,同時融合了文曲的部分技法,充分展現(xiàn)出琵琶武曲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海青拿天鵝 武曲 特色
中圖分類號:J648.33 文獻標識碼:A
《海青拿天鵝》是元代即以流行的一套大型琵琶曲,也是現(xiàn)今所知能確定創(chuàng)作年代最早的琵琶獨奏曲,描繪猛禽海東青撲擊天鵝的場景,主題鮮明,具有獨特的風格,完整的組織結構,對演奏者的技術要求較高,方能體現(xiàn)出樂曲高超的藝術性。
宋末元初,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云:“為愛琵琶調(diào)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涼州曲,彈出天鵝避海青。”詩后注有:“《海青拿天鵝》,新聲也”,“新聲”是指當時新創(chuàng)作的樂曲,這首樂曲在元代已出現(xiàn)并流行,技巧高潮獨特,曲風新穎,在文人學士界頗有影響,是現(xiàn)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琵琶曲,流傳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時間。
明代李開先(1501—1568)在《詞謔》提到明代著名的河南琵琶演奏家張雄表演時,說:“張雄更出人頭地。有客請聽琵琶者,先期上一副新弦,手自撥弄成熟,臨時一彈,令人盡驚; 如《拿鵝》,雖五楹大廳中,滿廳皆鵝聲也?!痹谖彘g門面開闊的大廳中彈奏《拿鵝》且能讓聽眾只覺得滿廳都是鵝聲,可見它驚心動魄的效果,亦可看出這首曲子對演奏者的技術要求極高。
該曲題材源于宋元時期北方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的狩獵生活。據(jù)史料記載,此曲可能先于元代的政權建立產(chǎn)生,約在公元十三世紀之前,這時期北方民族以狩獵為主。
海東青,簡稱海青,屬于雕的一個種類,兇猛矯健,常用于打獵。據(jù)宋代《欽定重訂契丹國志》記載,每到正月上旬和七月上旬的時候,契丹王都要率領王室成員出行狩獵,一到水草豐美之處,即率領帳下縱馬出擊。圍繞水泊,敲打著扁鼓,將水泊中棲息的鵝鴨驚得紛紛飛起,或放海東青追擊,或親自捕獵?!昂|青”深受當時貴族的青睞,后來元朝的統(tǒng)治者雖然不再靠狩獵為生,但仍有以打獵為娛樂的生活習慣。為了打獵,他們?yōu)楹|青專門蓋了屋子,專門派人馴養(yǎng)。在打獵的對象中,天鵝特別受到貴族的重視偏愛。元朝宮廷對捕獲天鵝者,會賞賜黃金為獎勵。但要捕獲天鵝,就必須用到海東青。所以,“海青拿天鵝”就成為狩獵生活中頗令人們向往的一件事。由此成為音樂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題材。
傳統(tǒng)琵琶樂曲根據(jù)表現(xiàn)手法特點,格調(diào),分為武曲、文曲、大曲。琵琶武曲特點在于寫實性、敘事性,注重情節(jié),猶如小說一般可以體現(xiàn)戲劇沖突,結構比較龐大,描繪生動,情緒起伏層次分明,有聲勢有氣魄,注重掃弦、快夾掃、推并雙弦、滿輪等手法。
《海青拿天鵝》屬于武套,但在演奏上使用了許多文套技法,全曲多用吟、挽、輪、挑,掃,并弦等技法,以剛柔相濟強弱對比的音量、音色的控制和變化,輪指子弦?guī)衾p弦時,將纏弦在品上擺動,表現(xiàn)天鵝鳴唳之聲,并多運用拼弦、掃弦技法,表現(xiàn)出海東青兇猛追擊,天鵝避讓逃脫的激烈的爭斗場面。展現(xiàn)出演奏者高超的技藝。兼有千變?nèi)f化、色彩各異的音響效果,豐富了琵琶的演奏技巧。更加形象、更加貼切地表達音樂的內(nèi)涵。
這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結構屬于曲牌連套體,引子部分由一兩只曲牌組成,主體部分有十幾只曲牌組成,結尾屬于元明以來有時使用的,《金字經(jīng)》《五聲佛》《撼動山》三個曲牌或者簡化形式作結束使用,用來表示慶祝勝利。北京智化寺“京音樂”管樂合奏套曲《料峭》,由十五首曲牌組成,其中的《大打圍》,《放海青》、《鵝兒》、《春》、《夏》、《秋》、《冬》、《撼動山》均為《海青拿天鵝》的主要曲牌??梢?,明代的《料峭》就是以元代琵琶曲《海青拿天鵝》演變而成,琵琶曲《海青拿天鵝》,對《鵝兒》等曲牌的自由變化穿插、反復運用,利用調(diào)式調(diào)性的變化所形成的對比,以及海青拿鵝部分的聲情并茂的演奏技法等,表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性。
我國傳統(tǒng)民族器樂曲標題,大致可分為“標名”和“標意”兩種,“標名”只是給曲子一個名字,跟樂曲本身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沒有直接關系?!皹艘狻眲t是標題既是樂曲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場面,如《霸王卸甲》《十面埋伏》《放驢》等,《海青拿天鵝》的標題,屬于“標意”性,全曲可分為十八段。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低沉舒展,白山黑水間的遼闊。
第二三四段,兩拍與三拍子的節(jié)奏一起,猶如天鵝在空中優(yōu)美輕盈的姿態(tài),舒展活潑,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以生動、歡快的音樂形式,把人緩緩帶入美妙的大自然。
第五到九段兇猛矯健的海青出現(xiàn),振翅盤旋,傲視天空。陰沉的旋律,刺耳的雙弦拉奏仿佛猛禽的鳴叫聲。剛勁有力的海青主題多次出現(xiàn),以上下滑奏的小三度音程.切分掃弦演奏,下行旋律的密集音型,作為海青在全曲中的特征音型。
第十至十二段,猶如章回性小說,逐漸展開戲劇性沖突,抒情性的音調(diào)與富于彈性的節(jié)奏音型交織,鮮明的海青主題反復出現(xiàn),翱翔天際尋覓獵物蹤跡,最終與活潑自在的天鵝出現(xiàn)在一個畫面,虛與實的相輔相成直接表現(xiàn)出音樂的空間美感,繼而展開追逐與逃避的較量。
第十四、十五兩段,模進式的音調(diào),節(jié)奏音型不穩(wěn)定,表現(xiàn)海青的盤旋跟跟蹤和對天鵝的追逐,音樂每句反復一遍,形成“句句雙”的格式,豐富的層次性體現(xiàn)出節(jié)奏的變化,特別是進入追逐的段落以后。曲調(diào)張弛有度,扣人心弦。兩個音樂形象交替出現(xiàn),一方面是兇猛的海青緊盯獵物追擊,一方面天鵝拼命躲閃,樂曲節(jié)奏的密集和下行旋律,模進手法的音樂,層層推進,似乎是海青一次次撲擊啄咬,天鵝則一次次掙扎逃脫,氣氛漸趨緊張。
第十六段,作為全曲的高潮段落,描繪了海青與天鵝的生死搏斗。不同音位上的并弦、掃弦技法表現(xiàn)了海青兇悍的撲咬追擊,天鵝拼命躲閃的哀鳴。當海青音樂主題再度出現(xiàn)在這段音樂的結尾時,琵琶以低音區(qū)緩緩奏出,究竟是海青最終擊落天鵝,還是天鵝成功脫逃,悠然飛向天際?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樂曲的尾聲是第十七、十八段,情緒轉而流暢歡快,由《五聲佛》《撼動山》兩個曲牌變化而成。
一個好的曲調(diào)常常會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自元代以來,此曲除作為琵琶曲流傳外,亦被器樂合奏吸收,目前所見的最早譜本,是北京智化寺保存的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手抄本、北京智化寺音樂管樂合奏中有《放海青》、《拿鵝》兩曲;是《海青拿天鵝》中間的組成部分。琵琶曲《海青拿天鵝》,對《鵝兒》等曲牌的自由變化穿插、反復運用,利用調(diào)式調(diào)性的變化形成對比,以及海青拿鵝部分的繪聲繪色的演奏技法等,極為出色。在弦樂合奏方面,清嘉慶十九年(1814)蒙古族人榮齋編《弦索備考》中有本曲的全套,由胡琴、三弦、琵琶、箏合奏,簡稱為《海青》。 琵琶獨奏譜最初見于1819年出版的華秋蘋編《琵琶譜》,稱此曲為《海青拿鶴》,1895年刊行的李芳園《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亦如此名稱。1860年鞠士林編《閑敘幽音》琵琶譜(抄本)載此曲,稱《平沙落雁》。1926年出版的的沈浩初編印的《養(yǎng)正軒琵琶譜》,也稱此曲為《平沙落雁》,在這一傳派中,也有人稱做《大平沙落雁》,以區(qū)別于另一首同名琵琶曲。別的民間鼓吹樂隊,也有演奏本曲的某些部分,如《海青》、《鵝兒》等。
在清朝宮廷,“元且大會”時,經(jīng)常必須演奏這首曲子,標題改為《海清》,即海晏河清之意。
《海青拿天鵝》作為一首元代即以流行的琵琶獨奏曲,在今天仍不落伍,其高超的演奏技術,充分體現(xiàn)了琵琶曲的意、韻、神,使人感受到獨特的音樂魅力。演奏者仍需要刻苦鉆研揣摩,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方能體現(xiàn)其琵琶之精髓。
參考文獻:
〔1〕袁靜芳.《民族器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
〔2〕伍國棟.《中國古代音樂》【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9月版。
〔3〕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2月版。
〔4〕楊蔭瀏.“琵琶名曲《海青拿天鵝》”【J】,人民音樂,1961年10月。
〔5〕孫繼南.《中外名曲欣賞》【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