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消化內鏡主要類型與相關技術、消化內鏡治療技術兩個方面,闡述我國消化內鏡現狀,并作出展望。
關鍵詞:消化內鏡;現狀;展望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將消化內鏡應用于臨床,器械最初僅為纖維內鏡,現已包含電子胃鏡、電子結腸鏡、膽道鏡、膠囊內鏡等各類功能齊備的消化內鏡專用器械,消化內鏡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消化內科疾病診斷與治療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1]。近年來微創(chuàng)醫(yī)學蓬勃發(fā)展,其中又以消化內鏡微創(chuàng)技術發(fā)展最為成熟,因此有必要對消化內鏡發(fā)展進行概述。
1消化內鏡主要類型與相關技術
1.1染色內鏡與電子染色內鏡技術染色內鏡是將染色原理應用于內窺鏡的一種技術,極大的提高了診斷效用,通過內窺鏡可直視病變區(qū)域,診斷符合率可達80%~90%[2]。我國開展染色內鏡歷史較長,現主要應用于診斷消化道腫瘤。電子染色內鏡是將電鏡應用于內窺鏡的一項技術,通過觀察微創(chuàng)粘膜結構、血管紋理、標志物篩查以定性診斷、評估病情,針對部分隱匿疾病如大腸癌隱窩灶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電子染色內鏡目前已向高清晰度、智能化、數字化發(fā)展,應用前景廣闊,但其價格高昂、成本較高、技術難度高,極大的限制了電子染色內鏡技術的推廣應用[3]。
1.2放大內鏡放大內鏡技術是發(fā)展最成熟的消化內鏡技術,技術難度相對較小,通過提高內鏡分辨率、放大倍數以獲取更細致、清晰的視野,提高診療效率。客觀來說,放大內鏡是應用最廣泛、技術難度最低的消化內鏡技術。
1.3共聚焦顯微內鏡共聚焦顯微內鏡是結合了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與傳統(tǒng)內鏡兩種技術于一體的新技術,可同時進行內鏡觀察,并進行實時共聚焦顯微觀察,具有無需活檢與組織病理檢查即可進行組織學檢查的優(yōu)點,可避免重復檢查、操作方便快捷,適用于幽門螺旋桿菌、早期胃癌、潰瘍性結腸炎、食管癌、結腸癌等疾病診斷。是替代傳統(tǒng)活檢與組織病理學檢查的理想技術,但該技術尚處于臨床研究階段,國內僅有少數幾家醫(yī)院具有開展該技術的條件,其器械、操作技術、麻醉等輔助技術尚不成熟。
1.4超聲內鏡超聲內鏡是將傳統(tǒng)內鏡與超聲相結合的一項技術,通過安置在內鏡前端的超聲探頭,在進行內鏡檢查的同時進行實時超聲掃描,以獲得消化道超聲征象,了解感興趣區(qū)域的組織層次特征,極大的提高了診斷效用,適用于各類胃腸道等常規(guī)檢查,消化系統(tǒng)腫瘤診斷與病情評估、手術分級,食管靜脈曲張栓塞治療效果評估等領域,目前已發(fā)展出管腔內超聲成像術、超聲內鏡介導穿刺與注射術、腫瘤射頻術、超聲介導激光治療術等[4]。近年來隨著影像學、超聲、計算機等技術發(fā)展,超聲內鏡適應證與應用領域不斷擴大,診斷符合率不斷提高,在介入治療中擁有極其廣闊的前景。
1.5小腸鏡小腸鏡顧名思義是用于小腸與空腸疾病診療的內鏡,小腸內鏡最初僅被應用于診斷小腸內出血,但因限于器械條件不足,診斷符合率尚不足50%并不讓人滿意。近年來,應用最廣泛的小腸鏡為雙氣囊小腸鏡,后者可抵達位置較深,檢查范圍得到擴展,可覆蓋整個小腸面。目前,雙氣囊小腸鏡結合電子鏡技術進一步提高的診斷效用,已成為非手術診斷小腸疾病\"金標準\",在不明原因消化系出血診斷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國內有學者通過對比CT與小腸鏡在小腸不明病變中的診斷符合率,發(fā)現電子小腸鏡對病變檢出率、診斷率高于CT[5]。電子小腸鏡目前已逐漸應運用各類空腸臟器疾病診斷,包括空腸內與空腸外病變。部分醫(yī)院已應用電子小腸鏡開展活檢與介入治療,電子小腸鏡適用于消化道出血、不完全小腸梗阻、消化道評估、息肉切除等診療活動,在介入治療中具有一定的發(fā)展前景。
1.6膠囊內鏡膠囊內鏡是一種內鏡檢查新思路,通過內鏡將具有監(jiān)測與無線信號傳輸功能膠囊附著于感興趣區(qū)域內膜上,記錄癥狀事件,以明確診斷癥狀與病變關系。我國幾乎與國家同步開展膠囊內鏡技術,于2003年正式應用于臨床,主要通過監(jiān)測患者PH值以診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經大量臨床驗證,診斷符合率約為81%。膠囊內鏡適用性強,患者可耐受,并不會影響患者正常工作與生活,但其應用范圍仍較狹窄,且觀察耗時長不利于及早開展治療[6]。目前,國內部分醫(yī)院致力于開發(fā)智能膠囊內鏡,以實現對消化系統(tǒng)的綜合檢測,甚至開展機器人治療。
1.7其它消化內鏡技術其它消化內鏡諸如放大內鏡、窄帶濾波技術、自然熒光成像等各具特色,形成一系列消化內鏡技術。消化內鏡逐漸向高清晰度、高倍數發(fā)展,以實現虛擬組織病理學檢查,甚至實現細胞分子功能診斷,以研究疾病發(fā)病、進展的生理性機制,最終實現\"早發(fā)現、早治療\"。
2消化內鏡治療技術
2.1內鏡逆行下胰膽管造影術內鏡逆行下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診斷與治療技術于一體的完整的學科體系,我國開展ERCP技術相對較早,近年來隨著新器械、新技術不斷涌現,其手術術式、適應證不斷擴大,目前主要成熟的術式包括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經內鏡下十二指腸鼻膽引流、內鏡下膽管塑料支架引流。
2.2內窺鏡下腫瘤切除近年來消化性腫瘤患者逐漸增多,尋找一種創(chuàng)傷小、治療確切的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熱點,內窺鏡下腫瘤切除逐漸得到發(fā)展。內窺鏡下粘膜切除術(EMR)、內鏡內膜線剝離術(ESD)是目前相對成熟的兩種術式,EMR與ESD適用于早期粘膜癌,已經成為后者常規(guī)治療方法,但風險仍較大,國內僅有少數醫(yī)院可以開展。國外關于EMR、ESD治療消化系腫瘤研究較多,但仍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該技術主要研究領域已向微創(chuàng)化轉變。近年來,我國有部分醫(yī)院嘗試在自然腔道行行ESD、EMR,但相關研究未仍未獲得突破,尚未被批準應用于臨床。
3結論
我國消化內鏡技術發(fā)展迅速,但在腫瘤切除治療、微創(chuàng)診斷等領域與國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異,但筆者相信,隨著衛(wèi)生市場經濟、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與國家總體科技水平的提高,必將在消化內科疾病診療中發(fā)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實現\"早發(fā)現、早治療\"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兆申.中國消化內鏡現狀及展望[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0,35(1):5-7.
[2]王雷,趙曉晏.2011年全國消化內鏡學術大會暨第七屆中日消化內鏡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C].2011:1-2.
[3]岳輝,劉燕兵,李清峰,等.高分辨率數字染色內鏡在伺機性篩查直腸異常隱窩灶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33(9):721-723.
[4]陳尚霖, 謝華平, 吳小力,等.電子小腸鏡在小腸疾病中的診斷價值世界華人消化雜志[J].2013,21(36):4194-4199.
[5]樊代明.整合醫(yī)學初探[C].中國消化病大會,2012:1-3.
[6]李兆申.中國消化內鏡診療進展[C].中國消化病學術大會,2013:23-25.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