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認的最具潛在風險性的麻醉科,其麻醉安全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麻醉醫(yī)生在麻醉前一定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分析,了解各種情況下的潛在危險因素,分析意外產生的原因,確保術中麻醉安全[1]。
病例1:患者,女,43歲。急診以“雙上肢及右側頸部刀割傷失血性休克”入手術室,擬在全麻下行“清創(chuàng)縫合術”。觀察患者表情淡漠、嗜睡,呼吸淺慢,但血壓100/85mmHg、血紅蛋白濃度125g/L、紅細胞比積37%,未有明顯過度失血征象,患者意識尚存,遂再次詢問本人病史,訴入院前吞服舒樂安定一瓶(約200粒),遂急診行藥物中毒處理,癥狀好轉,3d后出院。急診科患者由于癥狀重、病情急、術前檢查不全,同時由于部分患者入院時已處于昏迷、意識喪失狀態(tài),給術前病情了解帶來困難。本例患者雖家屬對服藥并不知情,但由于醫(yī)生認真的詢問對患者病情做出了正確的定位,才使患者得到了及時準確的救治。
病例2:患者,男,19歲。以“急性闌尾炎”入室,擬行“急診闌尾炎切除術”。觀察患者意識恍惚,動作不協(xié)調、躁動。行硬膜外麻醉不能配合,給安定后仍有躁動,遂電話病房咨詢術前用藥情況,查 對后通知誤將5mg一支阿托品當成0.5mg給患者肌注。對患者緊急對癥解毒處理,安返病房擇期手術。制定嚴格的手術室及麻醉準備制度,密切各科室間相互配合,對手術標準嚴格要求,必要時應暫停手術。嚴格查對制度,對術前、術中、術后用藥確認準確無誤后方可應用,同時要對患者信息、擬行手術的核對嚴格把關。本例中及時與相關科室核對、溝通,發(fā)現(xiàn)用藥錯誤后及時處理,避免了醫(yī)療事故的發(fā)生,保護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病例3:患者,男,56歲。以喉癌、喉部腫物為診斷入院。術前訪視,預測為中度困難氣管插管備氣管切開器械。手術當日行全麻誘導時,給泮唑安定3mg后患者出現(xiàn)紫紺,SO2進行性下降最低至74%,面罩加壓給O2后,紫紺癥狀改善SO2 99%。給芬太尼、維庫溴銨快速誘導后行插管。喉鏡置入順利,見會厭聲門,但氣管導管置入不能,更換小號導管仍不能置入?;颊叱霈F(xiàn)紫紺,面罩加壓給O2,維持通氣??紤]患者插管徑路受阻,急行氣管切開,手術順利,術畢清醒帶管返回病房。由于氣道管理發(fā)生困難造成的死亡病例數(shù)約占麻醉死亡病例總數(shù)的30%,因此困難氣道的術前評估至關重要[2]。本例患者考慮存在明顯的困難氣道,擔心插管徑路受阻,無法經聲門順利氣管插管,備氣管切開器械,以便常規(guī)插管失敗后及時行氣管造口后插管。術前客觀評價氣管插管的難易程度,預測其困難所在,這是避免插管困難或插管嚴重意外的最主要方法,也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3]。
總之,作為麻醉醫(yī)生在進行麻醉之前要對患者的病情充分了解并做好評估,不能只依據(jù)醫(yī)生寫的相關病例信息、體檢報告,或者是一些檢驗結果來簡單判斷,麻醉醫(yī)生必須親自檢查和詢問患者的相關情況[4]。根據(jù)患者的疾病特點、生理及病理改變、麻醉過程的具體情況制定、調整麻醉方案,真正做到“因人施麻、個體化麻醉”。作為科室應建立有關的管理規(guī)范、麻醉實施標準和監(jiān)測指標,并逐漸使之制度化、規(guī)范化,真正給患者提供一個安全的麻醉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外科及婦產科醫(yī)療不良事件22例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2,25(11):64-67.
[2]Sigurdsson GH, Mcateer 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anaesthesia[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1996,40:1057-1063.
[3]孫建平,何農. 1例困難氣道的評估及麻醉處理[J]. 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2009,5:122-123.
[4]王紅,劉冬敏,齊桂菊. 麻醉意外的原因與預防處理原則[J]. 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0,31:60-60.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