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拉莫三嗪治療癲癇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80例癲癇患者,將其隨機分組,對照組的40例給予苯巴比妥治療、治療組40給予拉莫三嗪治療。研究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7.50%、不良反應率為2.5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7.50%、不良反應率為32.50%,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拉莫三嗪治療癲癇,臨床療效較好,不良反應率低,安全性好,臨床可廣泛推廣使用。
關鍵詞:拉莫三嗪;癲癇;用藥安全我國約900萬人患癲癇,且每年有65萬~70萬新發(fā)病患者,目前該病仍以藥物治療為主,拉莫三嗪為新型抗癲癇藥物,廣泛用于臨床。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癲癇患者進行拉莫三嗪治療并隨訪,觀察并分析其療效及安全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癲癇患者;所有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4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30~60歲,平均年齡(45±4.25)歲,體重50~70kg,平均體重(60±5.15)kg,病程2~15年,平均病程(6±4.4)年;治療組40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25~62歲,平均年齡(43±5.67)歲,體重55~75kg,平均體重75±5.15kg,病程4~15年,平均病程(9±5.4)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1]納入標準:①根據國際抗癲癇聯(lián)盟(IL拉莫三嗪E)對癲癇發(fā)作及癲癇綜合征的分類標準診斷為癲癇者;②年齡超過4歲小于70歲者;③病程超過6個月者;④癲癇發(fā)作頻率每月超過4次,且近3個月內癲癇發(fā)作率穩(wěn)定者;⑤為可明確分類的一種癲癇類型患者;⑥中樞神經系統(tǒng)無惡性腫瘤或變性疾病患者;⑦心肺肝腎等無嚴重功能障礙者;⑧簽訂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①近3個月內有非癇性發(fā)作史者;②近3個月內有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史者;③無法清楚計數(shù)癲癇發(fā)作頻率者;④依從性差者(有精神/情感障礙);⑤藥物/酒精依賴者;⑥孕婦/有懷孕可能者;⑦同期使用與拉莫三嗪相互作用藥物者;⑧過去3月內參加過拉莫三嗪或同類藥物試驗者。
1.3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苯巴比妥片,開始劑量為60mg/次,1次/d,根據治療效果及患者癲癇發(fā)作情況,調節(jié)藥物服用劑量,逐漸加量至120mg/d,最大劑量300mg/d,分2次服用。
治療組:口服拉莫三嗪,開始1w劑量為12.5mg/次,2次/d;根據治療效果及患者癲癇發(fā)作情況,調節(jié)藥物服用劑量,逐漸加量至100mg/d,最大劑量200mg/d,分2次服用。
1.4療效評價[2-4]患者治療前3個月的每月發(fā)作次數(shù)為參考數(shù),治療后6個月的平均發(fā)作次數(shù)通參考數(shù)進行比較,療效評價分為控制、顯效、有效、無效四種,具體如下。控制:6個月內無發(fā)作,即發(fā)作頻率下降100%;顯效:發(fā)作頻率下降超過75%;有效:發(fā)作頻率下降超過50%,且發(fā)作頻率下降低于75%;無效:發(fā)作頻率下降低于50%,或者發(fā)作頻率未下降反而增加。
1.5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實驗數(shù)據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治療6個月后,治療組臨床的總有效率為97.50%,對照組臨床的總有效率為77.50%,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的臨床療效,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治療6個月后,治療組不良反應率為2.50%、對照組不良反應率為32.50%,治療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癲癇又稱為\"羊癲瘋\",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運動障礙、感覺障礙、自主神經障礙、意識障礙、精神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探索治療癲癇的有效方式,對改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拉莫三嗪作為一種新型抗癲癇類藥物,可以抑制大腦神經元反復放電、抑制興奮性谷氨酸遞質、抑制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釋放,從而控制癲癇發(fā)作。目前臨床癲癇首選藥物治療,但是應注意不能濫用藥物,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結合心理干預、飲食控制,增強患者的治愈信心、降低患者自身的羞恥感,增加患者體內礦物質的攝入,通過藥物、心理、飲食治療相結合,從而有效治療癲癇。
本文研究拉莫三嗪治療癲癇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結果顯示拉莫三嗪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拉莫三嗪治療組不良反應率為2.50%,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率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述所述,拉莫三嗪對癲癇有明確的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率低,安全性較高,是一種有效安全的抗癲癇藥物,臨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羅榕,劉凌,司洋,等.拉莫三嗪治療癲癇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1,38(21):4550-4552.
[2]熊志宏,劉艷虹,宋穎.拉莫三嗪治療癲癇病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3, 7(22):131-132.
[3]焦鳳有.拉莫三嗪治療腦血管病后繼發(fā)癲癇的療效及不良反應觀察[J].醫(yī)學綜述,2013, 19(1):187-188.
[4]薛玉喜.丙戊酸聯(lián)合拉莫三嗪治療特發(fā)性全面性癲癇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四川醫(yī)學, 2013,34(12):1925-1926.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