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他們,經(jīng)常想念他們,我盼著他們來。我看不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來了,我不再想家。后來老師告訴我,他們叫志愿者?!边@首稚嫩的小詩出自一個聽障兒童之手。詩里的“他們”是90后郭詠領(lǐng)導的北京公益團隊。
郭詠是山西臨汾市的農(nóng)家孩子,父母早亡,和奶奶相依為命,在鄰里鄉(xiāng)親的幫助下走進學校讀書。善良的奶奶常常教導他,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勤奮好學的他,渴望有朝一日用知識改變命運,回報鄉(xiāng)親。
6年前,郭詠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學。剛剛跨進校門,看到有社團在招志愿者做公益活動,郭詠興沖沖地擠上去報名,卻被告知,想要當志愿者,得先捐50元錢。然而,這對他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彼時,最親的奶奶因病去世,他上大學的學費靠的是助學貸款,僅有的一點生活費是自己打工賺來的?!皼]錢,不好意思,你不能加入?!惫伒囊磺粺崆楸痪芙^,他憤然離去。
難道沒有錢就不能做公益嗎?郭詠在校園安頓下來后,反復思考這個問題。他想起奶奶的話,與人為善,就是在幫助別人。“雖然咱沒錢,但咱還有力氣!”如果能把好多和他一樣有愛心的人聚攏在一起,無疑是一份巨大的力量。郭詠開始上網(wǎng)搜索公益活動,查找弱勢群體,他決定向孤寡老人、身心障礙兒童等提供無償服務,號召幾個要好的同學創(chuàng)辦了“北京公益聯(lián)盟”。這是北京市第一個由大學生創(chuàng)辦的民間公益組織,也就是“零捐款”公益。
2008年的9月6日,是郭詠最難忘的一天。一大早,他就獨自乘車前往海淀區(qū)殘聯(lián)聾兒康復中心。郭詠給孩子們帶來了圖畫書和玩具,他努力親近他們,微笑著打招呼,孩子們卻視而不見,遠遠地躲著他。這種孤僻冷漠的表情,一下子刺痛了郭詠,他仿佛看到了曾經(jīng)那個無助的自己?;氐綄W校后,郭詠輾轉(zhuǎn)難眠,孩子們的身影總晃蕩在眼前。第二天一早,他直奔聾兒康復中心,告訴中心負責人全貴云,他要號召更多人來幫助這些聾兒,讓他們像自己一樣,打開心門,找回自信和微笑!
就這樣,郭詠把康復中心當成了第二個家,不管盛夏嚴冬,每到周末,他都風雨無阻地出現(xiàn)在孩子們面前。漸漸地,孩子們和他打成了一片,他和孩子們游戲,教他們識字讀書。孩子們每學會讀一個字,亮出一個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容,都讓郭詠由衷地欣慰。多年來,郭詠和他的團隊從沒有讓愛間斷。他們還關(guān)注北京、天津、上海等15個省市的聽障兒童,受益者高達兩萬余人,同時他在農(nóng)村普及兒童康復知識,讓每一個聽障兒童都能走出無聲的世界。
2009年10月,郭詠用自己的電話開通了國內(nèi)首個身心障礙求助熱線,并提出“無障礙進社會”。主要為身心障礙人士提供出行、心理、法律、信息、醫(yī)療等無償服務。第一個打進電話的是一位中年婦女,她委托郭詠幫助行動不便的老父親買一本書。老人拿到書后,感慨萬分地說:“我坐輪椅大半輩子了,從沒有出過遠門,真想去看看故宮、長城!”
為了圓老人和眾多殘障人士的夢,郭詠曾先后4次自費去故宮“踩點”,描繪出了輪椅路線,兩次登上長城考察。一切就緒后,33名坐輪椅的殘障人士在郭詠和他的志愿者團隊幫助下,來到了故宮參觀。門票和午餐都是郭詠一人承擔的,他始終拒絕別人資助自己。4個月后,郭詠和他的志愿者團隊又將40名坐輪椅的殘障人士一步一步地抬上了長城!
經(jīng)過多年努力,“零捐款”的成員由最初的幾個人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全國近15萬名志愿者,并和全國40多所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guān)系。郭詠說:“公益已經(jīng)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公益不是有錢人的特權(quán)。我就是想告訴大家,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一顆感恩的心,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帶來幫助,讓他們相信這世界充滿愛,也讓更多人不因自己的貧窮而遠離公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