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任期間,在他家服務(wù)了4年的保姆離職了,之后便開始兜售她的“回憶錄”——在《星期日郵報》公開發(fā)表了她在首相家做保姆的甜蜜往事。
第一天,她講述的內(nèi)容是首相家的秘密生活,以及首相對其他政治家的評頭論足。高官隱秘的八卦自然挑逗起全民的窺私欲望,文章很快引起社會轟動,讀者趨之若鶩,一時倫敦紙貴。
就在英國人翹首以盼,等著看第二篇連載文章的時候,布萊爾憤然向《星期日郵報》大喊“NO”!
一開始,出身律師的布萊爾直接動用首相的行政職權(quán)叫?!缎瞧谌锗]報》,但該報置若罔聞。在要求無果后,布萊爾干脆將此事告上了法庭。
布萊爾陳述的第一個理由是,《星期日郵報》披露的內(nèi)容涉及國家秘密,因為里面有首相對內(nèi)閣成員的政治家評價。
布萊爾陳述的第二個理由是,《星期日郵報》刊載的文字是造謠傳謠,因為就連保姆本人也說,“這篇文章經(jīng)過了精心的粉飾,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虛構(gòu)的,漏洞百出,文中竟然有咸色的描寫,這絕對是垃圾?!?/p>
出乎意料的是,法庭并沒有判布萊爾贏。法官認(rèn)為:英國是個尊重新聞自由的國家,新聞法治化程度高,不會因為被報道者是首相就甘拜下風(fēng);英國的法庭信奉司法獨立的原則,不會因為當(dāng)事人是首相就網(wǎng)開一面。簡而言之,對于布萊爾來說,以首相名義申請法庭阻止一家有影響力的報紙停止刊文,不會比贏得首相大選更容易。
接到消息后的布萊爾大吃一驚,繼而后悔不已。他沒有想到自己堂堂一國首相,竟然連自己家的隱私都保護不了。甚至可以說,正是首相的身份,大大限制了他維權(quán)的力度和應(yīng)該享有的隱私權(quán)。
接下來,布萊爾沒有再貿(mào)然行事,左思右想后,他決定請自己的私人律師出來幫助。
這回,布萊爾沒有叫自己的私人律師動用首相的行政職權(quán)叫?!缎瞧谌锗]報》,而是以一個公民的身份向法庭申請了禁止令,要求禁止《星期日郵報》連載保姆的回憶錄。
這次的陳述理由與第一次的幾乎一模一樣——除了上訴人的身份由首相改為了公民。
另外,布萊爾著重說明,像普通的英國家庭雇傭保姆一樣,這位保姆受雇于他家的時候,簽署過一份保密協(xié)議,承諾其受雇期間乃至于離職之后,均負(fù)有保守秘密的義務(wù),不能披露他們合法的家庭隱私。
在法官看來,布萊爾私人律師在其遞交的法律文書中陳述的理由是充足的。最終,法官發(fā)出禁令,要求《星期日郵報》不得再刊載保姆的回憶錄。
《星期日郵報》的編輯們雖然心有不甘,但不敢藐視法庭,只能一邊嘟嘟囔囔地強調(diào)回憶錄與公共利益的關(guān)系,一邊偃旗息鼓,更換版面,往事不再重提。
以一國首相的身份,告不倒一名泄露他隱私的保姆,以一名公民的身份卻輕而易舉地做到了。這是為什么?
作為中國人,我在想,英國的法官可能認(rèn)為首相布萊爾的隱私權(quán)不可以對抗新聞媒體的報道權(quán),因為在民主國家里,政治人物的隱私權(quán)相對于普通民眾的隱私權(quán)要脆弱得多。因此,布萊爾第一次上告也就引不起注意。而第二次支持法官發(fā)出禁止令的原因,可能在于法官對于那個保密協(xié)議的尊重,畢竟英國是個契約意識濃郁的法治國家,那個被布萊爾夫婦視為親密朋友的保姆,需要認(rèn)真履行她的保密義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