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位76歲的老人出了一本書《窮時候,苦時候》,她60歲開始認字,75歲開始寫作,76歲出書——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事記下來。業(yè)內人士評價說,這年頭會寫故事的人不多,原汁原味的好看的故事更少,老人寫的才叫故事。我要說的不是老人出書這件事,我是對老人的子女感興趣。如果沒有這樣的子女在身邊鼓勵,這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對待身邊的親人?這個年代,吃喝生活都不是問題,人更需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滿足。這同樣是中國老人最缺的。很認同這樣一句話,教育最重要的是給人信心。這句話引申開來,對待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給他信心。有了信心,很多東西就不是問題。很多老人不是老于疾病,而是老于感到了自己沒用,精神垮掉了。這個才可怕。
同樣的,幾年前,我有一位朋友參與了《梵高奶奶》的編輯工作,因此,我也知道了這樣一位老人。老人來自河南農村,在廣州帶孫女,孫女讓她講鄉(xiāng)下的事,她為了能更形象,邊講邊用孫女的彩色蠟筆畫圖展示,鄉(xiāng)下的草垛,魚塘,田野,院落,勞作的農人……畫著畫著,被兒子發(fā)現(xiàn)了,天,這完全是無章法的梵高啊,于是兒子鼓勵她繼續(xù)畫,把知道的都畫下來,并聯(lián)系出版社。于是這位大字不識的老人,因為這些色彩濃郁,不帶章法,帶著天然泥土氣息的圖畫,在七十來歲的時候成名了,非常有意思。我知道這跟錢沒關系,但對于一個老人的意義是如此重大,她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村老人還能出書,還能畫畫,還能玩出一把名堂,在帶孫女的過程中老有所為,這是多大的滿足。
這兩位老人的子女都很了不起,與很多子女不一樣。他們是另一種孝順,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東西,然后成全老人,這比買什么什么強多了。沒有人不需要信心,不需要滿足感。
另一件相關的事,也特別有意思。我有一位朋友是搞教育的,她父親見女兒平日喜歡寫作,但是因為工作忙,寫完就丟在一邊,老父悄悄地開始了一項工程,就是把女兒的文稿在電腦里結集整理分類,忙活了好久,然后悄悄送到出版社。結果因為這位老父親,我的友人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書。她從事的是教育工作,寫字只是業(yè)余愛好,不想,老父是個有心人,把這愛好無限放大,成就了女兒另一片天。我很佩服這位父親,常對友人說,你是幸福的人。
愛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吃穿用度外,有沒有一種比較高級的愛?我有時想,能為父母做些什么?他們看似不需要我做什么,父親退休了,我想過為他整理點什么嗎?比如個人回憶錄,普通人也需要回憶。比如讓他用文字記錄下他的經驗,讓更多人看到,滿足他隱藏的虛榮心。龍應臺《目送》里有篇小文,父親中風后,她突然想到,如果能回到從前,父親跟她講從前部隊里的事時,她一定會裝作很感興趣地聽,還會問是什么連的,在哪里駐扎部隊,連長是怎么樣的人,他長得帥嗎,你跟他關系好嗎,你們每天吃什么,吃飯時聊些什么,打勝仗時怎么慶?!粋€接一個地拋出問題,來引出父親更多的話,讓他滔滔不絕地講,越講越興奮,那是他驕傲的歷史,成就感就是這樣的,信心也是這樣產生的。
父母子女之間,彼此的成全有多重要,只是常常是最容易被忽略不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