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資料
病例1,患者中年男性,58歲,7年前曾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期間行冠脈造影檢查,結果示冠心病三支病變(累及前降支、右冠及回旋支),因冠脈病變重,建議行冠脈旁路移植術,患者未同意。平時病情穩(wěn)定,心功能II級(NYHA分級)。此次因活動后胸痛10 d,加重1 d入院。心電圖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因患者既往冠脈造影結果示多支病變,建議行冠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因心理恐懼外科手術仍拒絕。給予藥物保守治療1 w患者仍有反復胸痛發(fā)作,每于說話、餐后、情緒激動時即發(fā)作胸痛,家屬要求行選擇性冠脈支架植入術。于住院第8 d行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示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狀動脈病變均較重,于前降支置入1枚雷帕霉素洗脫支架。術后患者胸痛癥狀發(fā)作明顯減少,可行一般體力活動。于住院第14 d準備出院,但上午9∶00患者無誘因出現后背痛,性質描述不清,位于胸椎6~7椎體水平,偏左側,逐漸加重至整個左側背部并出現坐臥不寧,測體溫37.2℃,雙肺無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率78次/min,未聞及雜音及心包摩擦音。復查心電圖為心肌梗死恢復期改變。給予解熱止痛等對癥治療效果不理想,于上午11∶00左右患者訴又出現胸悶不適,吸氣時加重,被動前傾位,查體及心電圖仍無改變,考慮心功能不全?給予呋塞米20 mg、二羥丙茶堿注射液0.25 g入液靜推后癥狀仍未緩解。中午13∶00請上級醫(yī)師看過患者,再次給予仔細心臟聽診,于胸骨左緣第4肋間可聞及心包摩擦音,考慮梗死后心包炎,給予地塞米松10 mg入液靜推,約2 h后癥狀減輕。下午16∶00行床旁胸片、心臟彩超均未見積液征象,聽診心包摩擦音消失。之后給予潑尼松片10 mg口服3 d,癥狀消失出院。出院1月隨訪病情穩(wěn)定。
病例2,患者老年男性,68歲,有高血壓病史,無煙酒史。因胸痛、上腹痛20 h于夜間20∶00入院。行心電圖示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收住院治療。因患者入院后心電圖下壁導聯已出現壞死性Q波,錯過溶栓及急癥冠脈介入治療最佳時間,故給予藥物保守治療。經充分抗血小板、抗凝、擴冠等治療,患者病情穩(wěn)定,胸腹痛癥狀消失,血壓維持在110/70 mmHg左右。于入院第3 d上午,患者自訴后背不適,但癥狀描述模糊,程度輕,考慮與絕對臥床有關,囑患者適當床上翻身并給予輕叩背,患者自訴后背不適持續(xù)存在,但能耐受。至夜間20∶00癥狀加重,患者自訴后背疼痛明顯,位于脊柱中線自頸部向下到腰部,呈上下活動性、岔氣樣,位置不定,非撕裂樣、過電樣,無胸痛,吸氣、說話、改變體位時亦感疼痛,被動俯臥位,體溫38.4℃,血壓106/72 mmHg,雙肺無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率80次/min,未聞及雜音及心包摩擦音。復查心電圖無新見特異性改變。給予硝酸異山梨酯片5 mg含化,布桂嗪注射液0.1 g止痛處理,癥狀未緩解。30 min后患者自訴疼痛呈游走性,有時到左肩部、有時感雙側脅肋部不適。約1 h后患者自覺后背痛明顯減輕,但出現整個前胸疼痛,并逐漸以左側胸部為主,屏氣時亦感疼痛,聽診心音低鈍,心前區(qū)可聞及心包摩擦音,以胸骨左緣第四肋間明顯,考慮梗死后心包炎,給予地塞米松10 mg入液靜推,雙氯芬酸鉀片50 mg口服。夜間患者疼痛減輕入眠,次日晨再次聽診患者心包摩擦音消失,床旁超聲見少量心包積液。
2討論
以上2個病例均表現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且以后背痛為首發(fā)表現。急性心肌梗死后并發(fā)的心包炎分為早期發(fā)生的心包炎、Dressler綜合征和心室游離壁破裂所致3個類型。臨床表現為心前區(qū)疼痛和心包摩擦音。早起發(fā)生的心包炎為自限性,預后好,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對癥治療即可。心肌梗死后綜合征又稱Dressler綜合征,是由Dressler于1956年首先報道[1],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后數日至數周出現以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非特異性炎癥為特征的癥候群,多數發(fā)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11 w,少數見于1 w內,總發(fā)生率在1%~4%左右。目前其發(fā)病機制仍不確定,但多傾向于心肌梗死后心肌引起的抗原抗體反應。急性心肌梗死后,抗心肌抗體與壞死心肌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隨血流沉積在心包、胸膜、肺泡壁毛細血管內皮處,激活補體,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液體滲出甚至破裂出血,引起心包炎(心包積液)、胸膜炎(胸腔積液)、肺炎(無菌性炎癥)等,極少數可引起腹膜炎(腹膜腔積液)。Dressler綜合征是自限性疾病,易復發(fā),預后良好。突發(fā)的嚴重心包炎應住院觀察,以防發(fā)生心臟壓塞。發(fā)熱、胸痛應予臥床休息,常用阿司匹林或非激素類抗炎藥治療。Dressler綜合征為中等或大量心包積液或復發(fā)者,可短期內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如潑尼松(強的松)維持治療至癥狀消失,血沉恢復正常為止。而對于心室游離壁破裂所致者預后極差。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醫(yī)療條件的改善、廣大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及治療手段的發(fā)展,尤其是自臨床廣泛開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以來,早期再灌注治療因減少心肌壞死從而減少對心包、胸膜等的刺激已使心肌梗死后心包炎發(fā)生率明顯減少[2]。但目前臨床上仍有散在病例出現,劉新兵等曾報道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Dressler綜合征1例[3],臨床醫(yī)師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診治的過程中,對出現的新發(fā)的原因不明的胸背部癥狀應予重視。
典型心肌梗死后綜合征臨床表現為發(fā)熱、胸痛、胸悶憋氣或咳嗽、咳痰等,臨床不難診斷。但部分患者癥狀不典型,僅以單一癥狀為主要表現,尤其是合并急性心包炎患者疼痛性質、癥狀多變,臨床上不易鑒別。部分急性心包炎患者可有心電圖相關導聯ST段弓背向下抬高的改變。本文2例均以梗死后心包炎為臨床表現,且都以后背痛為首發(fā)癥狀,均無心電圖改變。病例1患者因既往有陳舊性下壁心肌梗死,此次再發(fā)前壁心肌梗死,考慮冠脈基礎差,故出現左背痛、胸悶等臨床癥狀時首先考慮到為心肌梗死延展或再梗死,或出現心功能不全癥狀,查體當時沒注意心臟的聽診,只關注血壓、心率的變化及肺部干濕性啰音的情況。這是年輕醫(yī)師經驗的不足,隨后的心電圖、心肌酶譜、腦鈉肽結果未見異常而血象高、血沉快也充分證實了梗死后綜合征的診斷。病例2患者在長達半天的時間里持續(xù)性輕度背部不適而無前胸不適,且沿脊柱中線上下游走,癥狀極不典型,因既往有頸椎病、腰椎疾病史,臨床醫(yī)生很容易將背部不適歸因為嚴格絕對臥床引起的頸背部不適及發(fā)病后心理恐懼、煩躁因素所致。在隨后癥狀轉移至胸部及心包摩檫音出現后,才考慮梗死后綜合征的出現。
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經治療相對病情穩(wěn)定后,對再次出現的胸背部癥狀應積極尋找原因,胸背部的疼痛可心肌缺血引起,也可由梗死后綜合征、肺栓塞、轉移性腫瘤、主動脈夾層等疾病引起,應注意鑒別診斷。主要的診斷措施主要靠反復多次細致的體格檢查和心電圖檢查,及仔細傾聽患者對癥狀的描述、觀察因減輕疼痛而采取的體位,觀察對舌下含服硝酸酯類藥物的效果,心肌酶譜的變化及超聲心動圖、胸片等檢查。因心包炎患者心包摩擦音多為一過性,部分患者出現心包積液后心包摩擦音消失,胸痛癥狀可明顯緩解,如果未予重視,可能會導致心包積液量逐漸增多而使病情加重,從而提高了治療的難度。心肌梗死后心包炎的治療主要是休息和對癥處理,可短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對患者癥狀十分有效。雖然文獻指出心肌梗死后綜合征不影響心肌梗死患者預后[4],取決于心肌梗死的面積、冠脈血管條件,但因心肌梗死后綜合征的出現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負擔,延長了住院時間及增加反復檢查的費用,故在此類患者的診治過程中,應首先考慮到梗死后綜合征的存在。
參考文獻:
[1]毛煥元,曹林生.心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123.
[2]Little WC, Freeman GL. Pericardial disease. Circulation,2006,113:162-1632. PMID 16567581
[3]劉新兵,史駿,馮六六,等.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Dressler綜合征1例[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1,38:403-404.
[4]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483.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