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學院如何刻上自己的印記?本文認為國際認證是提升商學院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對三大認證的對比分析,提出了要構建全球化特色的本土化商學院,增強商學院之間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lián)盟。
關鍵詞:國際競爭力;國際認證;合作;
中圖分類號:F51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7-00-02
一、引言
隨著管理教育收到市場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審視,商學院如何實現(xiàn)卓越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英國商學院聯(lián)合會副主席執(zhí)行官朱莉·戴維斯認為,商學院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聲譽的競爭,尤其是它們的品牌、雜志引用數(shù)量、排名以及員工和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
商學院是學術界、經濟和社會三者之間重要的整合者和支柱,它的職能是通過知識創(chuàng)造和知識傳播實現(xiàn)積極的影響力,幫助職業(yè)經理人提升管理實踐。與此同時,商學院還必須關注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資源與環(huán)境、人口、社會保障、老齡化、貧困、氣候變化、環(huán)境保護、技術變化等等。由此可見,如何建設更好的商學院、如何刻上自己的印記、如何面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是每個管理者必須考慮的問題。提升商學院國際競爭力是其面對全球化挑戰(zhàn)的應對措施之一,盡管商學院已經誕生了100多年,但是商學院在國際化方面任然顯得如此行動緩慢[ Hellmut Schuette. EFMD Global Focus [J]. 2014 (1) 8.]。
二、商學院國際競爭力提升路徑分析
(一)提升商學院國際競爭力的路徑
如果商學院不了解國際杠桿,又如何能夠判斷自己的績效水平?面對眾多利益相關者,商學院如何建立共識和共同的目標,將教師、員工、合作伙伴和共同創(chuàng)造者團結在一起,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如何提升商學院國際競爭力?國際認證成為了一條有效途徑,因為認證意味著質量,它對商學院能招收優(yōu)秀的學生、聘請明星教員以及有經驗的管理人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還能影響商學院提升排名的能力、提高招生人數(shù)的能力、產生收益的能力以及吸引資金的能力。
(二)提升商學院國際競爭力的路徑分析
在商科教育中,有三大權威認證,即國際精英商學院協(xié)會(簡稱AACSB),MBA聯(lián)合會(簡稱AMBA)和歐洲管理發(fā)展基金會質量提高系統(tǒng)(簡稱EQUIS)。從宏觀上來講,這三個認證都非常強調獎學金,不同的是AACSB和EQUIS是針整個商學院的認證,AMBA是針對項目的認證。從微觀上來講,雖然這些認證都是為了提供商學教育的質量,但是他們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說,AACSB重視通過創(chuàng)新、參與和影響力來實現(xiàn)持續(xù)的質量改善。要達到此目的,此認證非常重視一個學校的使命、師資力量和教學評估過程;EQUIS聚焦在商業(yè)倫理、社會責任、可持續(xù)性、企業(yè)聯(lián)系和國際化上,其中特別強調了企業(yè)聯(lián)系和國際化;AMBA是針對項目的認證,它要求高質量的研究生項目能夠反映出項目的變化與趨勢以及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創(chuàng)新。跟其他兩個認證不同,AMBA強調的是項目的管理、項目模式和年限、項目的質量以及整體學生的水平,其中特別注重教師的背景和學生質量。由此可見,這三大認證都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而通過總結歸納,他們都是對以下指標進行評估:課程與項目,倫理道德、社會責任與可程序性,教師發(fā)展與管理,教師的充分性與質量,財務支持與其他資源,組織介紹,組織使命,教學評估,教學適應,科研成果,戰(zhàn)略計劃,規(guī)章制度與辦事流程,項目管理和服務,項目模式與年限,項目特色,獎學金政策,行政人員的充分性與質量。
從認證過程來比較,一般來說,初次申請認證需要2至5年。每個認證協(xié)會都有其各自的申請流程,他們對認證組織提出了不同的前提條件、基本要求、規(guī)定時間和評審過程。但是這些過程具有相同的特征:第一是有共同的資格確認環(huán)節(jié),即被認證組織首先向認證協(xié)會提出申請,認證協(xié)會將對其申請進行資格確認后方可進入下一步認證程序;第二是有自檢環(huán)節(jié),每個被認證的組織必須根據認證協(xié)會的標準完成自檢報告;第三是有同行評審環(huán)節(jié),被認證組織將自檢報告提交給認證協(xié)會,有協(xié)會委員進行評審;第四是有現(xiàn)場考察環(huán)節(jié);第五是有申訴環(huán)節(jié)。一旦獲得申請,組織必須一直打到認證的標準,每年必須提交年報,如果希望獲得下一次認證,還要根據認證有效期進行下一輪再認證以確保資格。
對于倫理道德、社會責任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三個認證也有不用的標準。AACSB要求組織必須鼓勵和支持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等恪守職業(yè)道德,同時組織的教學內容必須體現(xiàn)其重視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問題;EQUIS要求組織應該理解如何扮演一個全球責任公民。他們的職業(yè)道德和責任的可持續(xù)性應該在教育、研究、貿易、擴大服務以及內部運作等活動中體現(xiàn)出來。有關社會責任和倫理道德的描述應該作為組織較直觀和戰(zhàn)略的一部分;AMBA要求決策和績效的風險管理對可持續(xù)性、倫理道德的影響,這一點學生應該有清楚的認識。
三、構建全球化特色的本土化商學院
建設一流的商學院,明確的目的和定位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需要有一致的目標,也就是目標一致性,它是指組織內個人或團隊所努力的目標,與管理階層所期望的目標剛好相同,即經理人員按照自己最大利益所做的決策,剛好也有利于管理當局所定的目標。串田武則(2001)認為組織目標,也就是政府、各機關或團體的成員受同一思想、信仰的推動,依共有價值觀念作維系,朝一致方向作協(xié)調努力與奮斗,所要獲致的“最后組織成就或成果“。Peter Drucker(1954)提出了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觀念后,目標對于組織經營的重要性逐漸受到重視,而在Peter Senge(1994)提出學習型組織應該以愿景(vision)來帶領員工目標,以激勵員工自發(fā)向上的精神。黃培文和廖姿翔(2012)研究發(fā)現(xiàn),目標一致性越高的團隊對團隊的績效帶來了正向的效果。其次,商學院應該將全球知識與本土實踐相結合。了解全球化的優(yōu)點是拓寬視野,探討不同的商業(yè)體系,了解不同的經營模式,體驗不同的文化行為,反思自己的思想。商學院全球化特色的本土化的發(fā)展程度,取決于商學院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和背景。中國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Hellmut Schuette認為,根基牢固、歷史悠久的商學院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和良好的國際聲譽,他們通常會選擇帶有一定國際化特色的本土化,大多數(shù)美國領先的商學院都屬于這一類;歐洲的商學院相對年輕,資金相對不充裕,但是經驗環(huán)境更加國際化,這也反映了歐盟的跨文化特性。
我們聚焦中國市場,為了增加學生群體的國際多元化,很多商學院努力擴大國際學生規(guī)模,然而大多數(shù)學生仍然以本土為主。那么,是否每一個商科學生都需要具備全球思維?答案是肯定的,這取決于商學院全球化特色的本土化的發(fā)展程度。中國近幾年的經濟表現(xiàn)舉世矚目,管理教育在中國需要本土化, 那么合作教學是最理想的方案,它能夠使雙方教師將最新的科研成果運用到教學中與學生分享,并在教學和研究中發(fā)展真正意義的全球世界和跨文化視野。對于合作與聯(lián)盟,Ahuja(2000)結合戰(zhàn)略和結構化社會的觀點提出了誘因和機會的分析框架,她認為組織合作傾向的形成不僅取決于誘因還取決于機會,其中,誘因與組織的資源有關,通過組織間的聯(lián)合,組織能夠增值的資源,獲得無法進入購買生產要素的市場,一個組織越是缺乏競爭資源,對獲取相關資源需要越是迫切,組織的聯(lián)合對它越是有誘惑力。組織合作的機會與對資源的需求有很大關系。一個組織在聯(lián)合后能夠為對方帶來多少潛在的合作伙伴這是組織合作吸引力之一。而組織潛在合作伙伴的吸引力在于它是否能為多方帶來對方難以獲得的資源。組織所擁有的資源與合作機會正相關[ Ahuja, G.,. The duality of collaboration: induc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formation of interfirm linkag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 95–112.]。 綜上所述,提升商學院國際競爭力的路徑是構建以國際認證為導向,以合作聯(lián)盟為方式的具有全球化特色的本土化商學院。
參考文獻:
[1]黃培文,廖姿翔.目標一致性與信任對團隊績效的影響,2012
[2]串田武則,張秀梅譯.1999,目標管理圖解易通,臺北縣,漢湘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3]Drucker PF.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1993
[4]Stagner, R(1958),Motivational aspects of morale. Personnel Psychology, Vol.11, No.1, pp.64-69
[5]余靜靜.淺談國際認證對商學院發(fā)展的重要性—以目標一致性為視角.2013
[6]EFMD, Global Focus,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