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南島像一顆燦爛的明珠,閃耀在浩瀚的南海碧波上。自古以來,勤勞、勇敢、樸實、善良的黎族人民生息繁衍在美麗富饒的寶島上,黎族的社會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經濟生活、勞動生產、反抗斗爭等等,都可以從舞蹈這個角度上得到一定的展現(xiàn)。
關鍵詞:海南黎族;民間舞;思考;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7-00-01
黎族在海南島居住的歷史已有3000多年,是海南島最早的原住民。傳說秦漢時期南方百越族的一個分支“駱越”南遷海南島,與島上的居民結合成為黎族,黎,是他稱,即漢民族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黎族主要聚集在海南島中部的五指山腹地和西南部山區(qū),在黎族族群中,根據(jù)語言和文化特征的差異,又分為哈、杞、潤、賽和美孚五種方言區(qū)。盡管黎族內部在語言、習俗、服飾等方面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黎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其統(tǒng)一性是主要的。
一、黎族民間舞的種類
跟國內許多民族一樣,黎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是經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和積淀而形成,黎族的民間舞是黎族人民在海南島這個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而成的。根據(jù)反映形式和表現(xiàn)內容,黎族民間舞可分為五大類型:即宗教祭祀類、生活習俗類、娛樂喜慶類、生產勞動類和英勇斗爭類。《咚鈴伽》屬生活習俗類,是流傳在海南五指山腹地最古老的黎族民間舞之一。
二、《咚鈴伽》舞產生的背景
黎族人民聰明智慧、勤勞勇敢、能歌善舞,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用智慧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特多彩的文化?!哆蒜徺ぁ肪褪瞧渲兄弧!哆蒜徺ぁ肺枰步小遏せ琛罚抢枳宓膫鹘y(tǒng)民間舞,由于是站在簸箕里做表演,所以也叫簸箕舞。
在黎族人的婚姻習俗中,青年男女崇尚自由戀愛,他們在交往談戀愛或挑選意中人時,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對唱情歌;另一種是比武定親。傳說很早的時候,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同時喜歡上兩個青年小伙子,在她左右為難,猶豫不決的情況下,她選擇了在簸箕上比武定親的方法,贏者就定為自己的意中人。從此,該舞便在民間中長時間流傳,它反映了黎族青年剽悍、勇敢、執(zhí)著的精神和黎族姑娘崇拜英雄、追求婚姻自主自由的理想信念。
咚鈴伽是黎語譯音,咚:指簸箕、鈴:指錢鈴棍(即將一根約80公分長的短木棍在其兩端各穿一個洞然后吊上兩串銅錢,敲打起來發(fā)出鈴鐺的響聲)、伽:指鋒利的尖刀(古時候人們用的是鋒利的尖刀),是表演《咚鈴伽》舞所使用的三件道具。該舞產生于黎族的“合畝制”年代,清末民初時較為盛行,主要流傳于海南島瓊中縣的東南部五指山腹地,現(xiàn)已失傳將近百年。瓊中縣文化館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時,悉聞此舞曾在吊羅、上安、長征鎮(zhèn)一帶農村中流傳。經走訪了三個鄉(xiāng)鎮(zhèn)十幾個自然村,十幾位年紀70至80歲以上的老人,終于在位于五指山腳下的上安鄉(xiāng)什況村尋找到王中信、王興真兩位70多歲的老人——《咚鈴伽》舞的傳承人,據(jù)他們說在15歲時學過《咚鈴伽》舞,并向普查人員作了表演,才使這一瀕危滅絕的優(yōu)秀民間舞重現(xiàn)人間。再次讓人領略到黎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與淵博,領略到黎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豐富的內涵。2006年6月《咚鈴伽》舞已經入選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名錄。筆者有幸親歷這一過程。
有專家這樣評價說:從瓊中地區(qū)的《咚鈴伽》舞來看,它與流傳在保亭、五指山、陵水和樂東一帶的黎族《錢鈴雙刀舞》同屬一類,《錢鈴雙刀舞》是否由《咚鈴伽》舞發(fā)展變化而來,非常值得研究。
三、《咚鈴伽》舞的整理與思考
任何民間舞要使之成為好的藝術作品必須經過加工提煉,如果將原始作品拿來就用,不僅表演水平低俗,而且會平淡乏味?!哆蒜徺ぁ肺桦m說是優(yōu)秀的黎族民間舞,但失傳時間已久,該舞的傳承人王中信、王興真兩位老人雖然年幼時曾經學過,但時隔多年也基本淡忘。由于年事已高,他們在介紹《咚鈴伽》時,只是粗略做一些講解和示范,原貌已經無法恢復。
2005年9月,為了將該舞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縣文化館的老師根據(jù)老人的描述,對該舞進行了恢復性整理:首先把表演高臺由木臼改為固定圓桌,寬度也適當增加了20厘米。原先把簸箕平放上去時很容易打滑轉,人站上去很難做動作,后把簸箕翻過來蓋上去套住圓桌,這樣簸箕和圓桌之間雖然有蓬,但邊沿扣緊不會滑動,演員站上去可以抬腿、可以跳躍、可以躺臥、可以旋轉等等,動作幅度可以多樣化了。在設計高臺上的對打動作時,整理老師也是煞費苦心:剛開始演員站到上面去就覺得身體懸空,由于表演空間太小,雙方都不敢動彈。為了克服心理上的擔心,指導老師先讓演員在地上練,在地上劃一個大致相等的圓圈,讓演員站到圓圈里然后指導他們從如何對打、如何踩步、如何轉身又如何防護到雙方身體如何才能緊貼、舞姿體態(tài)如何變化才能美觀流暢到如何蹲姿、如何翻轉才能保持重心一致等等進行不斷練習,。經過幾番的設計編排,也經歷了幾上幾下排練熟悉,才使該舞恢復了原型。幾年來,為了使《咚鈴伽》舞的藝術品位不斷得到提升,我們對該舞進行了多次的修改和提煉:從“三人舞”發(fā)展為“群舞”,增加了敲打叮咚和竹器等傳統(tǒng)樂器為襯托;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群手持錢鈴棍和雙刀的男女演員作伴舞,使表演層面變化多樣、表演氣勢恢宏、場面熱烈而隆重。每一次的修改都有新亮點,每一次的提煉都是藝術品位的提升,通過一次次的提煉,使《咚鈴伽》舞的表演場面更大,人氣更旺、民族氣息更儂、藝術效果更好,欣賞價值更高,成為海南優(yōu)秀的黎族民間舞蹈。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過參與《咚鈴伽》舞的整理改編,我們對此深有體會。我們正處在社會變革的時代,現(xiàn)如今人們對舞蹈藝術作品特別是原生態(tài)民間舞蹈藝術作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欣賞水平也越來越高,作為基層的舞蹈藝術工作者,我們該怎樣為社會、為我們這個時代編排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民間舞藝術作品呢?我們認為:一是要多深入生活、多體驗生活。二是要多實踐、多鍛煉。。三是要把握創(chuàng)作提煉民間舞的根。任何民間舞都具有反映這個民族所處地域的風格和體現(xiàn)本民族舞蹈體型動力的特征,這種風格和特征就是這個民族民間舞的根。也稱舞蹈之魂。把握不了根和魂,就體現(xiàn)不了這個民族的舞蹈風格和特征,這是個很顯然的道理。四是編導者要有博大的胸懷,要虛心聽取意見和建議。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能等一個諸葛亮。
愿我們都行動起來,積極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將收集到的民間藝術作品進行有效的整理和創(chuàng)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需求。這是時代的重托,也我們的責任。
作者簡介:王艷女,34歲,本科學歷,海南省瓊中縣文化館副館長,四級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