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索由不同病原菌
關(guān)鍵詞: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臨床研究
新生兒敗血癥指新生兒期病原菌侵入新生兒血液,并不斷在血液中生長、繁殖,最終致使新生兒全身感染,其中病原體包含細菌、真菌、病毒等。新生兒敗血癥是致使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因素,病死率高達13.0%~50.0%,且會產(chǎn)生一系列并發(fā)癥,早診斷、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是新生兒敗血癥患兒預后得以改善的關(guān)鍵所在。臨床敗血癥的診斷多采用\"血培養(yǎng)\",但由于敗血癥病原體多樣化,血培養(yǎng)陽性率低、時間長且存在較為嚴重的標本污染問題,在早期診斷存在較大困難,不利于患兒治療開展。因此,本文筆者選擇2010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收治符合診斷標準的120例新生兒敗血癥為研究對象,對120例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資料開展回顧性分析,比較不同病原菌所致敗血癥的特點,以提升對不同病原體所致敗血癥診斷正確率,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收治符合診斷標準的120例新生兒敗血癥為研究對象,對120例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資料開展回顧性分析。120例敗血癥新生兒男76例,女44例;新生兒胎齡27.3~41.5w,平均胎齡為(32.8±4.6)w;新生兒體重960~4200g,平均體重(3126±623.9)g;剖宮產(chǎn)79例,陰道分娩41例。
1.2納入標準 新生兒臨床出現(xiàn)發(fā)燒、反應(yīng)差、不吃或少吃、少哭甚至不哭、四肢冰涼、體重增長緩慢或不增、黃疸;皮膚、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一系列系統(tǒng)表現(xiàn);血培養(yǎng)時有細菌生長,且連續(xù)多次血培養(yǎng)均證實為同種病原體所致。
1.3方法 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查閱臨床資料,詳細收集患兒的性別、胎齡、體重、分娩方式、臨床癥狀等,并從患兒臨床表現(xiàn)、病原菌分布、血液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4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jié)果
2.1 患兒病原菌分布情況比較
3 結(jié)論
本研究中新生兒敗血癥死亡率為10%(12例),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真菌所致敗血癥G-組死亡率最高,但三種病原體致病組之間治愈率之間呈現(xià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之中真菌組患兒住院時間最長,明顯長于其余二組(P<0.05),這與真菌組早產(chǎn)兒、低體重兒等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WBC、CRP能夠有效反映感染嚴重程度,敗血癥患兒病情嚴重程度隨WBC、CRP的升高愈發(fā)顯著,對敗血癥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大的價值和意義。 研究中敗血癥新生兒在發(fā)病時,G+組和G-組變化水平高于真菌組患兒,且G+組和G-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三組PLT變化均不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亦揭示:新生兒敗血癥時WBC、CRP水平上升顯著時,存在較大的細菌感染致病的可能,而PLT較低靈敏性則不能作為判斷患兒病原體種類的依據(jù)。
綜上分析,新生兒敗血癥病原體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糖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為主,同樣真菌亦不能予以忽略,尤其是早產(chǎn)兒、低體重兒當住院時間偏長超過30d都應(yīng)考慮敗血癥的存在可能性。針對不同病原菌所引發(fā)的新生兒敗血癥,由于缺乏特異性的診斷指標,應(yīng)時刻關(guān)注患兒病情,結(jié)合新生兒患病危險因素,并通過檢測WBC、CRP水平,完善對病原菌血培養(yǎng)水平,以提升對敗血癥病原體種類的診斷,使新生兒治療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董慧芳,陳丹,徐發(fā)林,等.不同病原菌所致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13,31(3):217-220.
[2]Strunk T,Currie A,Richmond P,et al.Innate immunity in human newborn infant:prematurity means more than immaturity [J].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1,24(1):25-31.
[3]陳浪輝,張偉忠,張偉萍.60例新生兒敗血癥臨床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學院學報,2013,34(15):2212-2213.
[4]楊萬清.新生兒敗血癥46例臨床特征與病原菌分析[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3,6(6):550-553.
[5]吳許文,簡仕銘,王明彥,等.新生兒敗血癥23例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16):2087-2088.
編輯/哈濤